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困惑
平时常听到同事们抱怨教品德课的苦恼,无论自己使尽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学生就是不理不睬,融入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而名师的课堂,教师只要简短数语,就能将孩子们,甚至连听课老师的心都牢牢扣紧呢?为什么教学差距这么大?认真揣摩后才发现,在名师的品德课堂中情感犹如一条飘逸的丝带,紧紧地将孩子们心心相连。有时它会变成一股暖风,带着孩子们荡漾于春的浪漫、秋的惬意;有时它又会烧成一把火,让你心潮澎湃,泪水涌动。但如果教师无法激起孩子们内心真正的情感,这便只会成为一根随风飘落的枯草,落实目标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有情感投入,并且能形成与学生沟通的情感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
二、策略
1.课前调查,埋下情感的火种
无论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其目标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而且不止一次地展开探究,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埋下情感的种子,便于在教师的催化下发芽。
例如,笔者聆听了六年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师的情感目标定为让学生明白我国水资源的匮乏,尤其是西北地区,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节约用水,并能督促身边的人也加入这一行列。作为一个身处江南水乡的孩子,他们看惯了门前的江河湖泊,度过了长时间的梅雨季节。对于水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又有何研究价值呢?如果教师没有了解到学生的这一情况,而盲目地拿起教材就上,那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展示缺水的种种,学生也无法体会到。所以,执教的老师并没有直接从缺水入手,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几组,发动学生就周围的水资源情况进行观察、调查、访问。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收获真不少,不仅有第一手资料,有的还有照片写实,课堂上他们踊跃发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自己的感想。
自己的耳闻眼见,才能收获最真实的情感,只有这样有价值的课前调查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目标顺理成章地完成。这些发言,都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充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这些学习活动中培养了他们保护身边环境的情感意识。
2.情景导入,长出情感的火苗
情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那如何才能很好地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呢?列宁指出:“没有情感,也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来导入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动听的故事,一段感人的录像等,这些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自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情感体验的最佳契机。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传媒》时,这堂课我设计的情感目标是体会传媒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的帮助。对于传媒,这个现代化生活中的新产物,学生十分熟悉,正是由于它的平凡普通,却让大多数的孩子忽略了它,小看了它。因此,我选择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井底之蛙》来导入,可爱的青蛙与海龟的对话让孩子们发现了青蛙的孤陋寡闻,那如何才能运用现代技术让青蛙不出井就知道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有送电脑、电视、电话的,还有送广播、报纸的,这些不就是本堂课要研究的主题吗?传媒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瞧,连井底之蛙都变成信息员了。这样的情景导入,让我的课堂不再是一盘散沙,学生的积极性变高了。真要感谢这条情感纽带,把孩子们的心与课堂教学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3.情境再现,迸发情感的火花
相关材料表明,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不能简单地通过口头传授来达成,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情境来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巧妙模拟一种宽松、民主、和谐、融洽、以情夺心、为之惊喜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达到为求知而欢乐,为探索而兴奋,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体验。如模拟创设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在模拟中去感知、去体验,使情感再现。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我长大了》,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以“我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为主题,创设了一个妈妈下班回家的场景,由老师做现场的妈妈,一位学生当女儿。一开始孩子们都还有点害羞,笑眯眯地望着讲台上这对现场“母女”。可当看到老师挎着包,满身疲惫地走入家门,连忙脱了鞋子,放下包,系上围裙就进厨房的时候,大家沉默了:这不就是我的妈妈吗?为了自己,妈妈忘却了辛苦,忘记疲惫!孩子们知道该为妈妈做什么了,有的帮妈妈捶背,有的端来了茶,有的还给妈妈讲笑话。孝顺父母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但这并不仅仅是表达孝心,而是要使孩子体会母亲的艰辛,真正从内心深处感激母亲。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更易融入其中,情感目标的实现就更加容易了。
总之,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平时常听到同事们抱怨教品德课的苦恼,无论自己使尽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学生就是不理不睬,融入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而名师的课堂,教师只要简短数语,就能将孩子们,甚至连听课老师的心都牢牢扣紧呢?为什么教学差距这么大?认真揣摩后才发现,在名师的品德课堂中情感犹如一条飘逸的丝带,紧紧地将孩子们心心相连。有时它会变成一股暖风,带着孩子们荡漾于春的浪漫、秋的惬意;有时它又会烧成一把火,让你心潮澎湃,泪水涌动。但如果教师无法激起孩子们内心真正的情感,这便只会成为一根随风飘落的枯草,落实目标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有情感投入,并且能形成与学生沟通的情感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
二、策略
1.课前调查,埋下情感的火种
无论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其目标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而且不止一次地展开探究,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埋下情感的种子,便于在教师的催化下发芽。
例如,笔者聆听了六年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师的情感目标定为让学生明白我国水资源的匮乏,尤其是西北地区,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节约用水,并能督促身边的人也加入这一行列。作为一个身处江南水乡的孩子,他们看惯了门前的江河湖泊,度过了长时间的梅雨季节。对于水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又有何研究价值呢?如果教师没有了解到学生的这一情况,而盲目地拿起教材就上,那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展示缺水的种种,学生也无法体会到。所以,执教的老师并没有直接从缺水入手,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几组,发动学生就周围的水资源情况进行观察、调查、访问。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收获真不少,不仅有第一手资料,有的还有照片写实,课堂上他们踊跃发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自己的感想。
自己的耳闻眼见,才能收获最真实的情感,只有这样有价值的课前调查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目标顺理成章地完成。这些发言,都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充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这些学习活动中培养了他们保护身边环境的情感意识。
2.情景导入,长出情感的火苗
情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那如何才能很好地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呢?列宁指出:“没有情感,也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来导入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动听的故事,一段感人的录像等,这些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自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情感体验的最佳契机。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传媒》时,这堂课我设计的情感目标是体会传媒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的帮助。对于传媒,这个现代化生活中的新产物,学生十分熟悉,正是由于它的平凡普通,却让大多数的孩子忽略了它,小看了它。因此,我选择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井底之蛙》来导入,可爱的青蛙与海龟的对话让孩子们发现了青蛙的孤陋寡闻,那如何才能运用现代技术让青蛙不出井就知道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有送电脑、电视、电话的,还有送广播、报纸的,这些不就是本堂课要研究的主题吗?传媒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瞧,连井底之蛙都变成信息员了。这样的情景导入,让我的课堂不再是一盘散沙,学生的积极性变高了。真要感谢这条情感纽带,把孩子们的心与课堂教学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3.情境再现,迸发情感的火花
相关材料表明,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不能简单地通过口头传授来达成,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情境来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巧妙模拟一种宽松、民主、和谐、融洽、以情夺心、为之惊喜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达到为求知而欢乐,为探索而兴奋,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体验。如模拟创设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在模拟中去感知、去体验,使情感再现。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我长大了》,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以“我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为主题,创设了一个妈妈下班回家的场景,由老师做现场的妈妈,一位学生当女儿。一开始孩子们都还有点害羞,笑眯眯地望着讲台上这对现场“母女”。可当看到老师挎着包,满身疲惫地走入家门,连忙脱了鞋子,放下包,系上围裙就进厨房的时候,大家沉默了:这不就是我的妈妈吗?为了自己,妈妈忘却了辛苦,忘记疲惫!孩子们知道该为妈妈做什么了,有的帮妈妈捶背,有的端来了茶,有的还给妈妈讲笑话。孝顺父母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但这并不仅仅是表达孝心,而是要使孩子体会母亲的艰辛,真正从内心深处感激母亲。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更易融入其中,情感目标的实现就更加容易了。
总之,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