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情感之弦,打造有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443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困惑
  平时常听到同事们抱怨教品德课的苦恼,无论自己使尽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学生就是不理不睬,融入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而名师的课堂,教师只要简短数语,就能将孩子们,甚至连听课老师的心都牢牢扣紧呢?为什么教学差距这么大?认真揣摩后才发现,在名师的品德课堂中情感犹如一条飘逸的丝带,紧紧地将孩子们心心相连。有时它会变成一股暖风,带着孩子们荡漾于春的浪漫、秋的惬意;有时它又会烧成一把火,让你心潮澎湃,泪水涌动。但如果教师无法激起孩子们内心真正的情感,这便只会成为一根随风飘落的枯草,落实目标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有情感投入,并且能形成与学生沟通的情感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
  二、策略
  1.课前调查,埋下情感的火种
  无论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其目标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而且不止一次地展开探究,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埋下情感的种子,便于在教师的催化下发芽。
  例如,笔者聆听了六年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师的情感目标定为让学生明白我国水资源的匮乏,尤其是西北地区,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节约用水,并能督促身边的人也加入这一行列。作为一个身处江南水乡的孩子,他们看惯了门前的江河湖泊,度过了长时间的梅雨季节。对于水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又有何研究价值呢?如果教师没有了解到学生的这一情况,而盲目地拿起教材就上,那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展示缺水的种种,学生也无法体会到。所以,执教的老师并没有直接从缺水入手,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几组,发动学生就周围的水资源情况进行观察、调查、访问。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收获真不少,不仅有第一手资料,有的还有照片写实,课堂上他们踊跃发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自己的感想。
  自己的耳闻眼见,才能收获最真实的情感,只有这样有价值的课前调查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情感目标顺理成章地完成。这些发言,都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充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这些学习活动中培养了他们保护身边环境的情感意识。
  2.情景导入,长出情感的火苗
  情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那如何才能很好地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呢?列宁指出:“没有情感,也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来导入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提问,一个动听的故事,一段感人的录像等,这些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自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情感体验的最佳契机。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传媒》时,这堂课我设计的情感目标是体会传媒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的帮助。对于传媒,这个现代化生活中的新产物,学生十分熟悉,正是由于它的平凡普通,却让大多数的孩子忽略了它,小看了它。因此,我选择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井底之蛙》来导入,可爱的青蛙与海龟的对话让孩子们发现了青蛙的孤陋寡闻,那如何才能运用现代技术让青蛙不出井就知道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有送电脑、电视、电话的,还有送广播、报纸的,这些不就是本堂课要研究的主题吗?传媒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瞧,连井底之蛙都变成信息员了。这样的情景导入,让我的课堂不再是一盘散沙,学生的积极性变高了。真要感谢这条情感纽带,把孩子们的心与课堂教学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3.情境再现,迸发情感的火花
  相关材料表明,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不能简单地通过口头传授来达成,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情境来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巧妙模拟一种宽松、民主、和谐、融洽、以情夺心、为之惊喜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达到为求知而欢乐,为探索而兴奋,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体验。如模拟创设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在模拟中去感知、去体验,使情感再现。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我长大了》,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以“我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为主题,创设了一个妈妈下班回家的场景,由老师做现场的妈妈,一位学生当女儿。一开始孩子们都还有点害羞,笑眯眯地望着讲台上这对现场“母女”。可当看到老师挎着包,满身疲惫地走入家门,连忙脱了鞋子,放下包,系上围裙就进厨房的时候,大家沉默了:这不就是我的妈妈吗?为了自己,妈妈忘却了辛苦,忘记疲惫!孩子们知道该为妈妈做什么了,有的帮妈妈捶背,有的端来了茶,有的还给妈妈讲笑话。孝顺父母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但这并不仅仅是表达孝心,而是要使孩子体会母亲的艰辛,真正从内心深处感激母亲。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更易融入其中,情感目标的实现就更加容易了。
  总之,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于2012年秋季开始出版,2014年春季起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使用二年级下册。  修订后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一)、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十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小小设计师”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其中,“
新的评价理念认为:课堂评价要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的始终应该贯穿评价。但在教学中,教师却常常走进误区。  误区一:评价语格式化。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师评价语单调、空泛,大多是“你真棒!读得真好”之类。更有甚者,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棒棒棒,你真棒!”  误区二:评价语泛滥。有人用“四过”“一弱”来概括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现状。“四过”是指表扬过滥、过频、过高、过花,“一弱”是指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趋于
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文盲不仅指不能阅读文字,也指不能阅读音乐”,虽然不会识读乐谱也能唱歌、欣赏音乐,但“具备识读乐谱能力的人将比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识读乐谱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扫盲的基础,也是学习音乐文化的重要工具,更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正了识读乐谱的表述,不再是模糊的“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
【教材依据】  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设计思路】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
就像人的生命的能量及活力来源于不断补充营养,儿童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好奇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上,如果这两方面都做好了,那么儿童学习数学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路在何方?我联想到平时烧菜,这不就是既要让孩子喜欢吃,又要吃得有营养吗?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想,教学与烹饪肯定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在数学教学中,我大胆开展了“舌尖上的美味数学”的尝试,借鉴烹饪对于营养的意义,注重采用陌生化的手段,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数学活动,联系与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比较、尝试、计算、画图、推理、抽象、交流等活动,把课堂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不断地进行数学化,从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提升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复习单元“Project 1”和“Project 2”,和旧教材相比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而全面,不仅要复习巩固、延伸拓展、激发兴趣,而且增添了手工劳动环节,一节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多,让人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而许多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时,往往只关注到活动环节的设计,却忽视了各活动环节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得一节课缺乏整体性,让人感觉比较零散。目前的数学亟须理清这千头万绪,编织教学主线,将
《爱如茉莉》是一篇清新淡雅却又情意浓浓的散文。在作者的娓娓诉说中,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渐渐展开。粗粗一读,那平淡无奇的话语似乎很难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但当我们细细品味,便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那簇茉莉花散发出的“缕缕幽香”中。因为这一切的情,一切的爱都浸润在一个又一个不经意便会忽略的细节之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是细节在悄无声息地传递着夫妻之间的情与
走进现在的数学课堂,教材改了,教法变了,可如何改才能对学生胃口?如何变才更为有效呢?我认为改变的关键在于:教师应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以学定教”,变俯视学生为平视学生,乃至仰视学生,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个体所特有的灵气和才华。下面我结合《秒的认识》三次磨课过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俯视——高处不胜寒  俯视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中教师高高在上,主角意识浓厚,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
一次教师会议,有老师提出要取消课前三分钟的预备铃,原因是在这三分钟里学生和老师傻傻地坐着,无事可做,浪费时间。大家各抒己见,轮到我发言时,我就平时一贯的做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一致赞同。  课前三分钟,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窗口(课件呈现)播放一些歌曲,提前展示课文的重难点,延伸课外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教会学生学习……  一、 唱一唱,放轻松  唱歌学英语,是一种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