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明确提出地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如何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采撷”?事实证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对于广大教师来讲早已成为共识,但能否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仍是广大教师需要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增强学生自身主体的意识和体验是关键!
一、 向学生灌输“主体”的思想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状况和结果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因此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他才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我来学校的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也才会有学习的动机,并在此趋动下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地理学科的学习而言则要弄清这样的问题——“学习地理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因此每学年开学初我都会精心准备第一堂“序言课”, 而在平时本人则十分重视每一章节的引言教学,讲究每一个问题的导入方法。
三、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地理学科而言,一方面其本身就有大量的趣味性的素材可以挖掘和使用,而且不少内容还涉及到自然界中许多有待探索甚至近乎于神秘的话题,学生对此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地理学科中又有许多知识都是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这些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对学生也具有吸引力。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兴趣可以维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有了主体意识,教师应及时激励学生,创设各种主体性学习的环境,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
一、创设课堂情境
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条件,更需要相应的氛围和情境,而且教师“教”的观念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学”的观念,“一言堂”、“满堂贯”、“填鸭式”的教早已被学生厌倦,更谈不上主动地去学。“教”的重点应是“传授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教”的关键应是“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所有学生的能动性”,“教”的目标应是“让所有学生都会轻松地学习并力求学生的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在这样的“教”的情境下,学生主体性的“学”也就不成问题了!如在进行“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简单问题:①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如何?②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自主学习的状态中,甚至会产生研究的情趣。
二、质疑与答辩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就是学习,提出问题也需要学习,而且是主体性的学习: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发现不了问题的,也是不会提问的!因此本人在进行地理程序教学时经常变换角色与方式,对于某一小节或某一问题的学习采用由学生进行质疑编程,由我来向大家释疑解答,或者是由学生分组负责质疑与答辩。这种形式的教与学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气氛,也使学生逐步学会了怎样提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与发挥。
三、积极性评价
平时教学中对于学生参与的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评价的重点应侧重于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的目的应侧重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及时、准确而又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最具有积极性,能使学生形成心理优势,更能进一步激励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达成了主体学习的充分展现。本人经过多年的摸索,归纳出以下几种实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模式。
1、自学。自学是一种最基本的主体性学习的形式,它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自主学习。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问题导学法”安排、引导学生自学,或者在某一问题的“解惑”时故意地“卖关子”,留下“疑点”让学生去思考,留给学生一块“空白”的空间和一段“自由”的时间任其去发挥与想象。当然这样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状况,不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否则学生会失去信心,觉得无趣甚至厌恶地理的学习,那真是适得其反了!因此必要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地理程序教学。地理程序教学是一种经老师精心规划和设计的程序化的学习方法: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立“多层次、相关联”的系列问题及要求,编成“疑问程序”,让学生在课堂上先按照“程序”要求进行自学活动,再由教师、学生进行双边活动,提问答疑或共同释疑,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概念系统,并突出中心、重点,强化、引申、提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深深地体会到进行程序教学时,“程序”的设计只要能够符合学生实际及其认知规律,注意其形式和要求的多样化与艺术性,不仅课堂气氛好、学习效率高,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主体性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3、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新的课程,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的联系广泛而又密切,其教学也就应该与学校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根据当地的条件、时事的变化、课本内容与教学进程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与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方式来讲,可以从“纸上谈兵”开始,针对某一问题或主题,先由学生个体直接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筛选与整理,再组织学生进行各自的信息交流,相互讨论、质疑、答辩。这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简单易行且有效,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阅览室,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虽然是初级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但学生还是能够从中学会把握思考问题的角度、探索问题的切入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当然也可以是“实战型”的:带着课堂学习的知识或疑问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去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取、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与乐趣,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延伸,同时也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与检查。
从选题来讲,可以是“命题式”的:主要是根据地理课本内容与教学进度进行精心设计一些能够体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研究性活动:高一年级新生开学不久就可以布置学生开始观察、记录天空月亮的位置、形状及出没的时间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学生能够发现其变化规律或产生一些疑问,有了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学习“月相”这一难点章节也就不难了!这一课题一结束便开始布置学生注意收听和收集有关当地天气预报的信息和资料,为《大气》这一单元的学习作好准备。类似这样的课题很多,尤其是地理教材中许多章节后的“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内容,是值得学生去活动的,从本人的体会看这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注意与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协调与统一,在时间上最好有一个提前量。
选题也可以是“随机式”的:这主要是结合时事实际及热点问题进行追踪式研究学习。例如家乡鄞州区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后,可提示和组织学生就此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了解本地居民对此的反应和看法、实地考察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为“创建”活动出谋划策……再如纵贯家乡鄞州区的鄞州二道的工程启动了等等,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话题。还有像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人口日等纪念活动日来临之际,让学生进行相关情况的社会调查,在掌握了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参加各种相关的征文活动。
研究性学习当然也可以是“自由式”的,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到的问题,甚至是偶然遇到或发生的现象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更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事实上,发现或寻找到“学习问题”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具有自主性,就是主体性发挥的体现,教师也更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这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能不等于不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一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的启发、启动和推进;另一方面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足够的体现,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并且要给予必要而又及时的指导。当然,单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片面追求场面上的热闹,或者进行被教师遥控着的表演性的主体性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对于广大教师来讲早已成为共识,但能否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仍是广大教师需要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增强学生自身主体的意识和体验是关键!
一、 向学生灌输“主体”的思想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状况和结果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因此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他才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我来学校的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也才会有学习的动机,并在此趋动下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地理学科的学习而言则要弄清这样的问题——“学习地理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因此每学年开学初我都会精心准备第一堂“序言课”, 而在平时本人则十分重视每一章节的引言教学,讲究每一个问题的导入方法。
三、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地理学科而言,一方面其本身就有大量的趣味性的素材可以挖掘和使用,而且不少内容还涉及到自然界中许多有待探索甚至近乎于神秘的话题,学生对此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地理学科中又有许多知识都是可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这些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对学生也具有吸引力。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兴趣可以维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有了主体意识,教师应及时激励学生,创设各种主体性学习的环境,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
一、创设课堂情境
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条件,更需要相应的氛围和情境,而且教师“教”的观念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学”的观念,“一言堂”、“满堂贯”、“填鸭式”的教早已被学生厌倦,更谈不上主动地去学。“教”的重点应是“传授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教”的关键应是“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所有学生的能动性”,“教”的目标应是“让所有学生都会轻松地学习并力求学生的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在这样的“教”的情境下,学生主体性的“学”也就不成问题了!如在进行“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简单问题:①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如何?②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自主学习的状态中,甚至会产生研究的情趣。
二、质疑与答辩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就是学习,提出问题也需要学习,而且是主体性的学习:不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发现不了问题的,也是不会提问的!因此本人在进行地理程序教学时经常变换角色与方式,对于某一小节或某一问题的学习采用由学生进行质疑编程,由我来向大家释疑解答,或者是由学生分组负责质疑与答辩。这种形式的教与学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气氛,也使学生逐步学会了怎样提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与发挥。
三、积极性评价
平时教学中对于学生参与的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评价的重点应侧重于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的目的应侧重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及时、准确而又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最具有积极性,能使学生形成心理优势,更能进一步激励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达成了主体学习的充分展现。本人经过多年的摸索,归纳出以下几种实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模式。
1、自学。自学是一种最基本的主体性学习的形式,它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自主学习。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问题导学法”安排、引导学生自学,或者在某一问题的“解惑”时故意地“卖关子”,留下“疑点”让学生去思考,留给学生一块“空白”的空间和一段“自由”的时间任其去发挥与想象。当然这样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状况,不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否则学生会失去信心,觉得无趣甚至厌恶地理的学习,那真是适得其反了!因此必要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地理程序教学。地理程序教学是一种经老师精心规划和设计的程序化的学习方法: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立“多层次、相关联”的系列问题及要求,编成“疑问程序”,让学生在课堂上先按照“程序”要求进行自学活动,再由教师、学生进行双边活动,提问答疑或共同释疑,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概念系统,并突出中心、重点,强化、引申、提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深深地体会到进行程序教学时,“程序”的设计只要能够符合学生实际及其认知规律,注意其形式和要求的多样化与艺术性,不仅课堂气氛好、学习效率高,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主体性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3、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新的课程,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的联系广泛而又密切,其教学也就应该与学校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相结合,根据当地的条件、时事的变化、课本内容与教学进程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与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方式来讲,可以从“纸上谈兵”开始,针对某一问题或主题,先由学生个体直接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筛选与整理,再组织学生进行各自的信息交流,相互讨论、质疑、答辩。这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简单易行且有效,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阅览室,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虽然是初级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但学生还是能够从中学会把握思考问题的角度、探索问题的切入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当然也可以是“实战型”的:带着课堂学习的知识或疑问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去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取、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与乐趣,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延伸,同时也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与检查。
从选题来讲,可以是“命题式”的:主要是根据地理课本内容与教学进度进行精心设计一些能够体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研究性活动:高一年级新生开学不久就可以布置学生开始观察、记录天空月亮的位置、形状及出没的时间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学生能够发现其变化规律或产生一些疑问,有了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学习“月相”这一难点章节也就不难了!这一课题一结束便开始布置学生注意收听和收集有关当地天气预报的信息和资料,为《大气》这一单元的学习作好准备。类似这样的课题很多,尤其是地理教材中许多章节后的“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内容,是值得学生去活动的,从本人的体会看这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注意与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协调与统一,在时间上最好有一个提前量。
选题也可以是“随机式”的:这主要是结合时事实际及热点问题进行追踪式研究学习。例如家乡鄞州区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后,可提示和组织学生就此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了解本地居民对此的反应和看法、实地考察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为“创建”活动出谋划策……再如纵贯家乡鄞州区的鄞州二道的工程启动了等等,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话题。还有像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人口日等纪念活动日来临之际,让学生进行相关情况的社会调查,在掌握了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参加各种相关的征文活动。
研究性学习当然也可以是“自由式”的,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到的问题,甚至是偶然遇到或发生的现象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样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更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事实上,发现或寻找到“学习问题”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具有自主性,就是主体性发挥的体现,教师也更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这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能不等于不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一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的启发、启动和推进;另一方面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足够的体现,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并且要给予必要而又及时的指导。当然,单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片面追求场面上的热闹,或者进行被教师遥控着的表演性的主体性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