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拓荒意义的选题
“台湾学校辅导”?对于这个书名,不少人也许会产生疑问,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是具有台湾特色的一个词,它的意思大体相当于我国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最近编辑的《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一书作者叶一舵教授在书中做了这样的解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念上、工作目标上和工作方式上与学校辅导基本一致,在工作领域与工作内容方面,学校辅导要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宽泛一些。学校辅导的主要内容涉及教育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
20多年前,叶一舵选择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学领域十分小众的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颇有建树。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可供借鉴的经验和资料却奇缺。叶一舵教授很快就注意到了台湾的经验,五年前毅然把研究和总结台湾学校学校辅导史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课题,并深入台湾学校和相关机构考察、收集资料,访问一批资深辅导学者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
这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所以尽管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但并未失去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全书在导论的基础上,分六章对近60年来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导论部分,作者对学校辅导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对学校辅导与训导、谘商、社会工作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作者以历史任务、阶段特征、标志性事件为依据,把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萌芽期(1940年代中期至1950年代)、实验期(1960年代初中期)、建制期(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推展期(1980年代)、提升期(1990年代)、转型期(1990年代后期至今),探讨了不同阶段的发展进程、主要任务与特点。在结语部分,作者对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阐述了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给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启示。附录《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大事纪要》(1950-2008)和《台湾学校辅导学者访谈录》是难得的文献与口述历史资料。可以说,这本书也是一部台湾近现代教育史和心理学史的缩影。
台湾学校辅导虽然历史时间长,普及面广,成果丰硕,并且有相当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但几十年来台湾本土学者却并没有对学校辅导五十多年发展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没有出版过学校辅导史方面的专门著作。所以这本书是海峡两岸第一本系统研究台湾学校辅导史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海峡两岸各有一个指导导师,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结晶。
台湾学校辅导的内容与特色
台湾的学校辅导开始于1950年代中期的侨生教育。当时,为了减少来台学习的海外华侨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萌发了台湾最早的学校辅导工作。此时恰逢辅导运动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许多留美辅导人士纷纷返台,参与到对侨生的辅导工作中,积极介绍辅导理念,开展辅导实践。此后,学校辅导陆续在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专、大学中全面推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在机制设计、机构设置、课程安排、人员培训、资源配置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台湾辅导界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尝试,在学校辅导的专业方法与技术方面,积极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台湾社会实际开展研究和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中期,结合台湾实际开展的台北东门小学儿童心理卫生实验——“东门方案”、国民学校课程及资优儿童教育实验、中等学校辅导制度与辅导方法实验等一系列探索,为学校辅导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围绕着指导(辅导)活动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各级辅导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培养和任用,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规章的健全与落实,台湾确立了完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辅导体制;1990年代实施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直接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仅投入了高达几十亿新台币的费用,内容设计也十分具体,比如“朝阳方案”为问题行为学生辅导计划,“春晖专案”为防药物滥用、防艾滋病、反毒品辅导计划,此外还有问题家庭辅导计划等,彰显了强烈的台湾色彩;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青少年辅导计划”和“教训辅”三合一学生辅导新体制,除了延续“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部分目标外,又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添了新的辅导内容,如情绪、校园暴力、少年犯罪、儿童辍学、法律、性、亲情教育等。
在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两个相当有特色的机构——“中国辅导学会”和“张老师”。成立于1958年12月的“中国辅导学会”是台湾学校辅导的开拓者、推动者、领导者和核心力量,其成员既有官员,也有辅导专家和“海归”学者,它创造了学术社团与行政力量完美配合的范式,造就了台湾学校辅导的辉煌。校外辅导机构“张老师”成立于1969年11月,初期只有两张桌子、四张椅子、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一条专线和20余位义务“张老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张老师”的服务机构已遍布台湾各县市,有“32条咨询专线、26问晤谈室、68位专任‘张老师’及1086位受过200小时训练的义务‘张老师’”,还拥自己的报刊社、出版社,并与广播、电视等众多传媒和社会机构合作,开辟“张老师”专栏,制作各类节目,举办巡回演讲、座谈等,向公众推广心理卫生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及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张老师”的服务种类、辅导理念与工作方法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建立起了自身独特的辅导架构,不仅深受台湾民众信赖,其影响力甚至扩及东南亚华侨社会。此外,台湾还有众多其他校外辅导机构,构筑起了完整的社会辅导工作网络。
对于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史上众多的富有创意和本土化特色的实验、计划的前因后果、具体内容、实施步骤和方法、成果与不足及其原因等,《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一书中均有详细介绍和分析;作者认为:学校辅导的兴起与发展深刻影响了当代台湾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台湾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改革。
值得推广的台湾经验
台湾学校辅导取经于西方,却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圈这方面做得最早也是做得最好的。海峡两岸同种同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比较相似,在华人社会中具有“样本意义”与“样板价值”的台湾学校辅导无疑也是最适合和最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的,因此这本书除了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正如作者所说:“无论台湾学校辅导这50年所走的道路成功与否,也无论是特点、经验还是问题,都给正处于探索与推进阶段的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层面、政策制度层面以及执行操作层面带来诸多的启示。”
在全书的结语部分,作者总结了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特点与经验、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了台湾学校辅导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六点启示。作者认为,台湾学校辅导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官方主导,自上而下推行;二是法规健全,刚性政策突出;三是学校辅导工作体系完整;四是普及程度高。与此相适应,台湾学校辅导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制度建设优先,使辅导在短期内即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二是独立设置辅导专业课程,以课程化方式推进;三是行政主导与学术社团专业支持的完美结合;四是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和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和思考。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形式主义现象,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为学生的一生成长谋福利的事业;教育行政部门要多一些“刚性”的、可操作的、配套的政策,通过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建立师资培训和任用制度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加以落实;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德育等工作的整合度,充分发挥专家、社团和一线教师的协同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理顺各种关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有力的支持性网络。
(本文编辑 宋文佳)
“台湾学校辅导”?对于这个书名,不少人也许会产生疑问,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是具有台湾特色的一个词,它的意思大体相当于我国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我最近编辑的《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一书作者叶一舵教授在书中做了这样的解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念上、工作目标上和工作方式上与学校辅导基本一致,在工作领域与工作内容方面,学校辅导要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宽泛一些。学校辅导的主要内容涉及教育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
20多年前,叶一舵选择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学领域十分小众的课题,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颇有建树。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可供借鉴的经验和资料却奇缺。叶一舵教授很快就注意到了台湾的经验,五年前毅然把研究和总结台湾学校学校辅导史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课题,并深入台湾学校和相关机构考察、收集资料,访问一批资深辅导学者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
这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所以尽管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但并未失去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全书在导论的基础上,分六章对近60年来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导论部分,作者对学校辅导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对学校辅导与训导、谘商、社会工作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作者以历史任务、阶段特征、标志性事件为依据,把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萌芽期(1940年代中期至1950年代)、实验期(1960年代初中期)、建制期(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推展期(1980年代)、提升期(1990年代)、转型期(1990年代后期至今),探讨了不同阶段的发展进程、主要任务与特点。在结语部分,作者对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阐述了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给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启示。附录《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大事纪要》(1950-2008)和《台湾学校辅导学者访谈录》是难得的文献与口述历史资料。可以说,这本书也是一部台湾近现代教育史和心理学史的缩影。
台湾学校辅导虽然历史时间长,普及面广,成果丰硕,并且有相当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但几十年来台湾本土学者却并没有对学校辅导五十多年发展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没有出版过学校辅导史方面的专门著作。所以这本书是海峡两岸第一本系统研究台湾学校辅导史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海峡两岸各有一个指导导师,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结晶。
台湾学校辅导的内容与特色
台湾的学校辅导开始于1950年代中期的侨生教育。当时,为了减少来台学习的海外华侨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萌发了台湾最早的学校辅导工作。此时恰逢辅导运动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许多留美辅导人士纷纷返台,参与到对侨生的辅导工作中,积极介绍辅导理念,开展辅导实践。此后,学校辅导陆续在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专、大学中全面推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在机制设计、机构设置、课程安排、人员培训、资源配置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台湾辅导界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尝试,在学校辅导的专业方法与技术方面,积极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台湾社会实际开展研究和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中期,结合台湾实际开展的台北东门小学儿童心理卫生实验——“东门方案”、国民学校课程及资优儿童教育实验、中等学校辅导制度与辅导方法实验等一系列探索,为学校辅导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围绕着指导(辅导)活动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各级辅导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培养和任用,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规章的健全与落实,台湾确立了完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辅导体制;1990年代实施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直接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仅投入了高达几十亿新台币的费用,内容设计也十分具体,比如“朝阳方案”为问题行为学生辅导计划,“春晖专案”为防药物滥用、防艾滋病、反毒品辅导计划,此外还有问题家庭辅导计划等,彰显了强烈的台湾色彩;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青少年辅导计划”和“教训辅”三合一学生辅导新体制,除了延续“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部分目标外,又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添了新的辅导内容,如情绪、校园暴力、少年犯罪、儿童辍学、法律、性、亲情教育等。
在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两个相当有特色的机构——“中国辅导学会”和“张老师”。成立于1958年12月的“中国辅导学会”是台湾学校辅导的开拓者、推动者、领导者和核心力量,其成员既有官员,也有辅导专家和“海归”学者,它创造了学术社团与行政力量完美配合的范式,造就了台湾学校辅导的辉煌。校外辅导机构“张老师”成立于1969年11月,初期只有两张桌子、四张椅子、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一条专线和20余位义务“张老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张老师”的服务机构已遍布台湾各县市,有“32条咨询专线、26问晤谈室、68位专任‘张老师’及1086位受过200小时训练的义务‘张老师’”,还拥自己的报刊社、出版社,并与广播、电视等众多传媒和社会机构合作,开辟“张老师”专栏,制作各类节目,举办巡回演讲、座谈等,向公众推广心理卫生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及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张老师”的服务种类、辅导理念与工作方法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建立起了自身独特的辅导架构,不仅深受台湾民众信赖,其影响力甚至扩及东南亚华侨社会。此外,台湾还有众多其他校外辅导机构,构筑起了完整的社会辅导工作网络。
对于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史上众多的富有创意和本土化特色的实验、计划的前因后果、具体内容、实施步骤和方法、成果与不足及其原因等,《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一书中均有详细介绍和分析;作者认为:学校辅导的兴起与发展深刻影响了当代台湾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台湾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改革。
值得推广的台湾经验
台湾学校辅导取经于西方,却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圈这方面做得最早也是做得最好的。海峡两岸同种同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比较相似,在华人社会中具有“样本意义”与“样板价值”的台湾学校辅导无疑也是最适合和最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的,因此这本书除了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正如作者所说:“无论台湾学校辅导这50年所走的道路成功与否,也无论是特点、经验还是问题,都给正处于探索与推进阶段的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层面、政策制度层面以及执行操作层面带来诸多的启示。”
在全书的结语部分,作者总结了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特点与经验、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了台湾学校辅导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六点启示。作者认为,台湾学校辅导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官方主导,自上而下推行;二是法规健全,刚性政策突出;三是学校辅导工作体系完整;四是普及程度高。与此相适应,台湾学校辅导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制度建设优先,使辅导在短期内即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二是独立设置辅导专业课程,以课程化方式推进;三是行政主导与学术社团专业支持的完美结合;四是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和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和思考。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形式主义现象,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为学生的一生成长谋福利的事业;教育行政部门要多一些“刚性”的、可操作的、配套的政策,通过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建立师资培训和任用制度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加以落实;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德育等工作的整合度,充分发挥专家、社团和一线教师的协同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理顺各种关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有力的支持性网络。
(本文编辑 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