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艺术特征”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艺术的都知道,艺术基本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其中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艺术特征 形象性 主体性 审美性
  “艺术的特征”一节,阐述了艺术具有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那么我怎么来诠释这三个特征的含义呢?
  一、形象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中外艺术史上,更是有许多这方面的轶事轶闻,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
   二、主体性。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于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而且,比起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这种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中的这种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三、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艺术也正是在这一进化历程中产生,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与此同时,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
  1、、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并升华到了艺术作品中。虽然艺术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只不过它是通过艺术美直接体现出来罢了。
  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同样,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各种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然而,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又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 文艺学美学法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2、李维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文试就影响学生作业实效性的条件作初步探讨。  一、作业的性质  作业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参与度、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制约着作业的实效性和成功率。与作业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有:难度、趣味性、意义、相关性和多样化等。  1、难度  难度是指作业对于学生现有实际能力水平的难易程度
近些年来,西方媒体针对“中国制造”发表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损失,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声誉。同时,中国的一些“当代艺术”却备受西方媒体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学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在作文中能够集中反映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小学生语文学得好不好,作文是一个关键的衡量尺度。我认为:要从最基础的工程抓起,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才能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把文章写好。  一、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教学是长期受应试教育最深的一科。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都是围绕着应试得高分打转
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对音乐作品长时间的倾听之后(或之前),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形象;而后分析作品的题材、曲式结构。这种“填鸭式”的“教”与被动型接受式的“学”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学生对教材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失去兴趣,对音乐教师失去兴趣,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甚至在学生当中出现一种“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奇怪现象。   研究性学
中学生写作最主要的是学生个体生命在客观外界促发及教师的培养催育之下,与其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发生共鸣,从而激发写作冲动,所以,写作的本质只能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学生展露心灵、发扬个性的精神活动。 学生习作中的“假、大、空”以及成人腔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产物,应试作文模式扼杀了学生对生活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把严肃的作文当成随意涂抹的玩物。因此,个性化写作还要从作文教学入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成熟期提前,但他们不能超越精神饥渴和心理断乳这一特定的关键阶段。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情感脆弱,他们的知、情、意、行的矛盾日趋深刻、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凭借自身的品行、学识、人格以致仪表、风度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古训在当今教育工作中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
教育改革面临着三个重大的课题中的其中一个就是评价.教师应让学生走进评价的天地,开展自我评价,使之真正掌握评价的主动权,发挥认识自我、扬长避短的功效,让学生既看到了自
多年来,应试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家长围着“争高分”的目标团团转,学生则负担重,视学习为苦事。这种状况与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实使我们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使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创设“情趣浓郁,乐在学中”的课堂教学环境。情趣教学的“情趣”,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与兴趣。所谓情趣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提出教师设立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情境方法,合理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 建构理论 动态生成 问题情境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态生成”这个新课程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它全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任务是执行、展开预设的教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特别是公开课,更加不敢越雷池半
今天,优秀的企业都非常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常常通过公益活动来树立自己正面的品牌形象.但人们也注意到,仍有一些企业不惜丑化自己的形象来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通过“挨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