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学设计反映教师“导”与学生“学”
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媒体及课堂管理等因素组成。其中,教学过程是课时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过程的组构反映教学观念的转变,应围绕着如何使学生由学懂、学会,转变为会学这一目标进行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可分为两方面,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过程(师生活动)。教学内容可包括教学的讲授提纲、提问或思考提纲、板书提纲等。教师活动可包括导入新课、提问释疑、讲解评述、指导读写、点拨提示、启发思维、归纳总结、学法指导、展示教具、运用媒体、课堂演示等。学生活动可包括听课笔记、阅读理解、回答提问、观察思考、比较归纳、读图作图、实验制作、演讲讨论、作业练习、课堂竞赛、预习复习、测验考试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合理地结合,并穿插于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掌握地理学习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地理问题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实施诱思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重要一环。如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一课,可引发学生兴趣,培养读图、观察、记忆、知识迁移等能力,从区别概念、分析比较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为什么说人们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世界的陆地(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哪个半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以陆地还是海洋为主”、“大陆与岛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北冰洋被哪几个大洲包围”等一系列提问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总结归纳,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地理课时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设计成功与否,可通过教学实践加以检验。如果提问时全班同学都能不假思索,齐声回答,则说明太浅,不宜提问;如果全班同学都不能回答,则说明问题太深或者是提问设计不当,教师应变换角度,重新设计提问。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三讲”和“三不讲”,即新内容要讲,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要讲,易错点要讲;而学生会的不讲,超纲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3.教学活动重视指导学习方法
地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获取并驾驭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之一还包括学法指导。科学的学法指导涉及如何听课、读书、做笔记,如何做实验、做练习、评价学习成果,如何记忆、读图、归纳知识、分析问题等。学法指导形式多样,可开设专题讲座,也可在教学过程之中穿插进行。由于受教学进度限制,教师更多采用后一种形式。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时,应相应地把学法指导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而具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如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即会读课本、确定重点,会分清主次、理顺关系;掌握读图的方法,即会分析地图,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能熟练地“图变文”、“文变图”,形成“心理地图”,脑中有图。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经常、反复地指导训练。学生一旦掌握,便得心应手、终生受用。
4.教学实施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种基本要素组成。媒体是用以观察、表达、储藏或传递信息的传媒载体,如储存和传输文字、声音、图像的媒体等。运用何种媒体教学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课时教学设计的内容之一。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发展,多媒体电化教学进入课堂,其教学手段可以通过不同媒体同时作用于学生的不同感官,以刺激学生心理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如在“地球运动”一课中,使用Flash动画媒体,可以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昼(夜)半球,晨(昏)线,昼夜交替现象,昼(夜)弧等概念,对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等问题也较易得到解决。对于地方时、区时、时区、日界线等难以理解应用的概念也会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媒体的运用时,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重难点,从最有利于“导学”的角度选择教学媒体的组合,精心设计各种媒体出现的时间、次序、操作环节以及电化教学软件和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如“中国地质灾害”一课中,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知识部分选用录像媒体,而防御知识部分则选用漫画投影媒体,让学生判断是非,充分讨论某些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措施,比全部运用录像媒体更有利于“导学”。▲
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媒体及课堂管理等因素组成。其中,教学过程是课时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过程的组构反映教学观念的转变,应围绕着如何使学生由学懂、学会,转变为会学这一目标进行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可分为两方面,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过程(师生活动)。教学内容可包括教学的讲授提纲、提问或思考提纲、板书提纲等。教师活动可包括导入新课、提问释疑、讲解评述、指导读写、点拨提示、启发思维、归纳总结、学法指导、展示教具、运用媒体、课堂演示等。学生活动可包括听课笔记、阅读理解、回答提问、观察思考、比较归纳、读图作图、实验制作、演讲讨论、作业练习、课堂竞赛、预习复习、测验考试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合理地结合,并穿插于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掌握地理学习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地理问题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实施诱思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重要一环。如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一课,可引发学生兴趣,培养读图、观察、记忆、知识迁移等能力,从区别概念、分析比较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为什么说人们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世界的陆地(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哪个半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以陆地还是海洋为主”、“大陆与岛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北冰洋被哪几个大洲包围”等一系列提问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总结归纳,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地理课时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设计成功与否,可通过教学实践加以检验。如果提问时全班同学都能不假思索,齐声回答,则说明太浅,不宜提问;如果全班同学都不能回答,则说明问题太深或者是提问设计不当,教师应变换角度,重新设计提问。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三讲”和“三不讲”,即新内容要讲,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要讲,易错点要讲;而学生会的不讲,超纲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3.教学活动重视指导学习方法
地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获取并驾驭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之一还包括学法指导。科学的学法指导涉及如何听课、读书、做笔记,如何做实验、做练习、评价学习成果,如何记忆、读图、归纳知识、分析问题等。学法指导形式多样,可开设专题讲座,也可在教学过程之中穿插进行。由于受教学进度限制,教师更多采用后一种形式。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时,应相应地把学法指导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而具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如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即会读课本、确定重点,会分清主次、理顺关系;掌握读图的方法,即会分析地图,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能熟练地“图变文”、“文变图”,形成“心理地图”,脑中有图。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经常、反复地指导训练。学生一旦掌握,便得心应手、终生受用。
4.教学实施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种基本要素组成。媒体是用以观察、表达、储藏或传递信息的传媒载体,如储存和传输文字、声音、图像的媒体等。运用何种媒体教学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课时教学设计的内容之一。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发展,多媒体电化教学进入课堂,其教学手段可以通过不同媒体同时作用于学生的不同感官,以刺激学生心理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如在“地球运动”一课中,使用Flash动画媒体,可以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昼(夜)半球,晨(昏)线,昼夜交替现象,昼(夜)弧等概念,对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等问题也较易得到解决。对于地方时、区时、时区、日界线等难以理解应用的概念也会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媒体的运用时,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重难点,从最有利于“导学”的角度选择教学媒体的组合,精心设计各种媒体出现的时间、次序、操作环节以及电化教学软件和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如“中国地质灾害”一课中,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知识部分选用录像媒体,而防御知识部分则选用漫画投影媒体,让学生判断是非,充分讨论某些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措施,比全部运用录像媒体更有利于“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