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一年级是培养朗读习惯和能力的黄金期。在朗读教学中,“字正、词准、句顺”是朗读之根本;“立足文本,‘情趣’促读”能助学生一臂之力;“重视范读,培养语感”能养朗读之精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固本养正”之效,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逐步提升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习惯;朗读能力;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06-04
2017年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栏目红遍大江南北。它点燃了人们对朗读的热情。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阅读的起点,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笔者常借班上公开课,发现相同年段、不同班级之间,朗读習惯和能力大相径庭。朗读表现优秀的班级,要么语文教师自身擅长朗诵,要么是指导朗读有法。可见,学生的朗读,离不开教师的影响和用心培育。
中医有“上医治未病”之说。一年级学生,模仿能力极强,是语感形成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重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朗读能力培养的黄金期,科学有法地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笔者总结多年低年级的朗读教学经验,以部编一年级教材为例,尝试开出朗读习惯、能力培养的三剂“良方”。
一、固本培元——固朗读之根本
建造一座高楼,从一砖一瓦开始。朗读一篇文章,从一字一句开始。读不准字,如何读好词?读不对词,如何读好句?无法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自然构不成对文章的美读。扎实地训练字、词、句的朗读,是培养朗读习惯和能力的根本。
(一)字正
1.重视拼音正音。
拼音是识字的拐棍,但它更大的作用是正音。教师应借助拼音教学,帮助学生改善语音面貌。例如,吴方言地区的学生,读不准翘舌音、前后鼻音。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明确唇形、舌位、口腔大小,反复听读,直到能发准翘舌音和前后鼻音。教师还可有针对地教学生一些小窍门。比如,学生发不准ɑn,主要是因为不懂如何发出鼻韵“-n”。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收尾发音时,牙齿轻轻咬住一点舌尖。这样,学生就能从ɑ音,过渡到-n音,从而读准前鼻韵。
2.重视难字落实。
低年级课文,识字量大。教学时,教师要准确预设难读字,并多加练读。比如,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课题中有两个生字“端”和“粽”。“端”是前鼻音,难读;“粽”学生容易读成翘舌音。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读准单个字,再读带有“端”和“粽”的生词,反复读、多形式读。在随后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读错,就应马上正音。这样,才能实现落实难读字的目标,为朗读扫清障碍。
(二)词准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朗读指导的关键。教师指导学生读词语,除了正确,还应强调有节奏,不拖拉。另外,一些特殊的词语,要关注读音、读法。
1.重视有节奏的读。
低年级学生读词爱拖长音,这是幼儿期发声习惯的延续,教师应及时纠正。有节奏的读,具体要求是语速不能过慢,字与字之间不能连音,语调、音量适中,给人感觉发出的声音很有“精气神”。
2.重视轻声、变调、儿化。
(1)轻声。普通话的音节都有固定的一个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这就是轻声。语文教材内的轻声词大致有以下几类:
有些轻声词的辨析涉及构词法和语法学,太过复杂,笔者统称其为“约定俗成”。对必读轻声的词,部编教材都以轻声标注,教师留意即可。另外,教师要特别注意“们”字的轻读,最常出现的“我们”“你们”“他们”,学生很容易把“men”,读成“mēn”。错读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阅读教学刚起步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时时正音。
(2)变调。汉语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受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叫变调。“一”的变调是课文中最为常见,也是一年级学生较难掌握的朗读难点。它的变调规律如下:
■
部编教材十分重视“一”字变调的正确朗读。在《秋天》的课后练习中强调“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文中也标出了“一”的变调后的读音。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一”字。其次,上册《大小多少》中“一”频繁变调,朗读难度大。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反复、对比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变调规律,形成语感。
(3)儿化。汉语中一些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叫作儿化。语文课本中的儿化音不多。当出现时,教师一定要准确示范,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读准儿化音。例如,《秋天》中的“一会儿”,《青蛙写诗》和《雨点儿》两课中出现的“雨点儿”。要注意的是,在诗歌、散文等抒情类文体中,有些带“儿”的词语可不读儿化音,如《小小的船》中的“月儿、船儿”(教材都有明确标识)。
(三)句顺
做到“字正词准”后,要重点指导学生读顺句子。要学生能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做出不同时长的停顿;读长句子,做到不破句、不打顿、不重复。这样读句子,就达到了“通顺、流利”的朗读要求了。
1.不同标点,停顿不同。
朗读时,不同的标点停顿的时间不同。一般情况下,常用标点中,“顿号”停顿最短,“逗号”稍长,“句号”最长。教师应抓住特殊句例,告知学生,加以练习。例如,《青蛙写诗》一课,学生第一次认识逗号、句号,可以告诉学生朗读的小秘诀:“逗号停的短一点,心里数1、2;句号停得长一些,心里数1、2、3。”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也是练习标点停顿的好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遇顿号有停顿,方能语义清晰,有节奏感。除此之外,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比句与句之间更长。这些都是朗读的基本知识,学生朗读练习时应予以提醒。 2.长句停顿,有效指导。
长句,结构复杂,是朗读的一大难点。根据语义正确停顿是读通长句的第一要义。部编教材尤为重视长句的朗读指导。在上册《雨点儿》的课后练习中,针对文中最后一段,要求学生“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下册的《端午粽》《彩虹》更明确指出:“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当然,长句朗读的训练,远不止这两课。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朗读难点,做出相应的指导。例如,《夜色》中最后一句:“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学生若读不好,教师可以先范读,再出示“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并点明“遇到长句时,可以运用标准停顿号的方法,把句子读通顺”,最后进行自由读、指名读等,掌握朗读长句的基本方法。这样扎实地指导训练,不仅解决了朗读难点,也帮助学生积累了长句朗读的经验。
二、舒经理气——启朗读之情趣
低年级的朗读,重在“正确、流利”。部编教材直到二下册第七课《一匹出色的马》才第一次出现“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定位朗读的评价要求,重在读前引导,激情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理解课文后情感饱满的自然表达。
(一)与文本共情
一年级学生阅历有限,教师要想方设法,或联系生活,或创设情境,或启发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生发朗读情趣。
1.联系生活,唤醒体验。
一年级教材课文中的主人公,大多与学生年龄相仿。指导朗读时,教师可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使他们读好句子。例如,笔者教学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课,当对“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一句的教学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语气平淡。笔者问:“去过香港迪士尼乐园吗?”学生说:“没去过。”笔者问:“当别的同学告诉你那里有多好玩儿时,你什么心情?”学生说:“很想去。”笔者再引导他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他的语调、顿时变得迫切起来,读出了感叹句表达的情感。
2.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一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的童话类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的情感。例如,一个教师教学下册的《树和喜鹊》一课,在指导朗读“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一句时,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使他们化身成童话中的小树、喜鹊。
师:小树,小树,你的周围没有一个朋友,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好无聊啊!
生2:一个人孤零零的,很难过。
生3:都没有人和我说话。
师:喜鹊,喜鹊,你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一个朋友,你想说什么?
生1:我多想有个人来陪我啊!
生2:要是我有朋友那該多好啊!
师:是呀!小树、喜鹊,你们都很“孤单”(出示词卡)。读好这个词。
师:现在你能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好这句话吗?
(学生读)
3.想象画面,催发情感。
低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可充分挖掘文本空白,让学生自由展开想象;也可适当提供画面,让学生进行动态想象。当白纸黑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时,学生的兴趣自然产生,朗读就能情趣盎然。例如,笔者教学下册《四个太阳》的第一个自然段时,先出示炎热夏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画面中的景物热得怎么样了,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接着,就采用想象法进行第二句的朗读指导。
师:小明给夏天挂上了绿绿的太阳后,大地上有什么变化?
生:刚才卷起来的叶子展开了。
师:小花呢?
生:小花不再垂头丧气了。
师:想象一下:绿绿的太阳照到街道上,行人会怎样?
生:行人会说,啊,好凉快啊!
师:绿绿的太阳化成一股清风吹进教室里,小朋友们都说——
生1:真舒服啊!
生2:好凉爽!
师:是呀,这是多么的“清凉”(出示词卡)。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二)借外力激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整节课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就会容易疲惫,降低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指导可以借助一些“外力”,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动作表演。
心理学研究表明:肢体动作能增进思考与记忆。低年级学生好动,对表演特别感兴趣。让学生借助动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表演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石二鸟之计。例如,笔者在教学下册《棉花姑娘》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演读法:要求学生加上动作,读出语气。学生的表现很精彩。“棉花”弯着腰,双手做个“请”的动作,语气恳切;“燕子”摆着手,“对不起”说得真切自然。对话,在动作表演中,完成得有声有色。
2.媒体音画。
在遵循文字先行的原则下,媒体音画运用得当,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多想去看看》中的“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学生对句中“雄伟”“壮观”这样抽象的词语不理解,也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熟读句子,再适时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画面中解放军嘹亮的口号、铿锵的步伐、激昂的国歌声,使学生感受到场面的雄伟、壮观。学生顿时深受感染,朗读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3.语言调动。
教师的语言魅力,体现在过渡语自然流畅、描述语具体生动、评价语准确有力等方面。教师语言是课堂的底色,是朗读指导的无声之鞭,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无形磁场。请看《青蛙写诗》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雨点儿宝宝落进了小池塘里。一只青蛙呱呱地跳出来,高兴地说——(语气、语调活泼热烈)
生1(接读):“我要写诗啦!”
师:瞧!这只青蛙多开心啊,都笑得合不拢嘴了!你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充满欣赏与鼓励)
生1:“我要写诗啦!”(读得更有激情了)
师:青蛙兴奋地说——
生2:“我要写诗啦!”
师:哦,你兴奋得都一蹦三尺高了。(不少学生咯咯地笑了)青蛙们,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我要写诗啦!”(很兴奋,很开心的语气)
案例中,教师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营造出活泼、喜悦的氛围,让学生情不自禁受到感染。接着,点评第一个学生朗读,明确指出“笑得合不拢嘴”,暗示其他学生可以效仿,进行表情朗读。第二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又表扬“你兴奋得都一蹦三尺高了”。顿时,课堂的气氛更活跃了。学生个个都高兴、兴奋起来,朗读效果自然理想。
三、“熏染增益”——塑朗读之语魂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对方言都不教自会,其原因就是耳濡目染。“熏染”的作用之大,难以言喻。语音、语调、气韵、节奏,这些朗读的重要元素,即“语感”,就是在大量听的过程中习得的。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有别于专业语言表演课,不能过多讲授技巧、技法,这不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规律。因此,听范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范读,随时随处
现在的年轻教师普遍都具备较高的朗读素养。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朗读示范。因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1.全文范读,常常有。
笔者认为,一年级每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先全文范读。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听教师读得饶有趣味,自己也跃跃欲试。二是给文本朗读一个基调。不同文本,其感情色彩不同,朗读时的声韵、基调也不同。这些,学生很难把握,教师通过范读,传达给他们。三是正确的语音,先入为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有时第一个学生读错了,之后站起来的学生也跟着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先入为主”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先把正確的语音,“存入”学生的脑中,使学生朗读时达到“正确”的基本要求。
2.困难之处,多开口。
当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难以把字读“正”、把词读“准”、把句读“顺”时,怎么办呢?比如,学生读不准后鼻音“风”,读不好儿化音“雨点儿”,读不顺“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时,教师范读示之,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当指导朗读“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一句,学生总读不出问的语气时,教师以直观形象的范读,教会学生问句末尾语调要上扬。
课前、课中、课后,无论课堂教学的何时,只要学生有需求,教师的范读该出手时便出手!
(二)优生范读,适时适机
当班内有朗读尖子时,教师可适当让位,让优生范读。优生范读,有时要先于他人,有时要后于他人。初读课文,反馈朗读,适合优生先读。原因就是前文提到的“先入为主”效应。课内学文朗读时,最好让其他学生先读,因为优生读得太精彩,其他学生就不敢来挑战了。
(三)录音范读,灵活巧用
除了教师自己范读,还可以利用教材配套的光盘,或利用手机APP播放朗读录音。例如,教师可在“荔枝电台”“喜马拉雅”录制范读上传,方便学生反复听,也可以下载他人优秀的朗读录音,或鼓励学生自己录音。这些录音不仅课内可以播放,也可以通过微信、QQ,实现家校共享的目标。现在,许多地区规定低年级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类“听读”作业,就是最好的补充。
综上所述,教师应从入学初始,重视发挥拼音教学的正音作用,注重朗读指导。在朗读教学中,要从读正确字词、读通顺句子入手,教师要多范读,并进行科学有法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抵御朗读时常出现的“添字漏字”“唱读”“一字一顿”等陋疾,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戴绍英.戴绍英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李平,常秀玲.普通话与朗读训练[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朗读习惯;朗读能力;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06-04
2017年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栏目红遍大江南北。它点燃了人们对朗读的热情。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阅读的起点,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笔者常借班上公开课,发现相同年段、不同班级之间,朗读習惯和能力大相径庭。朗读表现优秀的班级,要么语文教师自身擅长朗诵,要么是指导朗读有法。可见,学生的朗读,离不开教师的影响和用心培育。
中医有“上医治未病”之说。一年级学生,模仿能力极强,是语感形成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重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朗读能力培养的黄金期,科学有法地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笔者总结多年低年级的朗读教学经验,以部编一年级教材为例,尝试开出朗读习惯、能力培养的三剂“良方”。
一、固本培元——固朗读之根本
建造一座高楼,从一砖一瓦开始。朗读一篇文章,从一字一句开始。读不准字,如何读好词?读不对词,如何读好句?无法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自然构不成对文章的美读。扎实地训练字、词、句的朗读,是培养朗读习惯和能力的根本。
(一)字正
1.重视拼音正音。
拼音是识字的拐棍,但它更大的作用是正音。教师应借助拼音教学,帮助学生改善语音面貌。例如,吴方言地区的学生,读不准翘舌音、前后鼻音。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明确唇形、舌位、口腔大小,反复听读,直到能发准翘舌音和前后鼻音。教师还可有针对地教学生一些小窍门。比如,学生发不准ɑn,主要是因为不懂如何发出鼻韵“-n”。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收尾发音时,牙齿轻轻咬住一点舌尖。这样,学生就能从ɑ音,过渡到-n音,从而读准前鼻韵。
2.重视难字落实。
低年级课文,识字量大。教学时,教师要准确预设难读字,并多加练读。比如,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课题中有两个生字“端”和“粽”。“端”是前鼻音,难读;“粽”学生容易读成翘舌音。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读准单个字,再读带有“端”和“粽”的生词,反复读、多形式读。在随后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读错,就应马上正音。这样,才能实现落实难读字的目标,为朗读扫清障碍。
(二)词准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朗读指导的关键。教师指导学生读词语,除了正确,还应强调有节奏,不拖拉。另外,一些特殊的词语,要关注读音、读法。
1.重视有节奏的读。
低年级学生读词爱拖长音,这是幼儿期发声习惯的延续,教师应及时纠正。有节奏的读,具体要求是语速不能过慢,字与字之间不能连音,语调、音量适中,给人感觉发出的声音很有“精气神”。
2.重视轻声、变调、儿化。
(1)轻声。普通话的音节都有固定的一个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这就是轻声。语文教材内的轻声词大致有以下几类:
有些轻声词的辨析涉及构词法和语法学,太过复杂,笔者统称其为“约定俗成”。对必读轻声的词,部编教材都以轻声标注,教师留意即可。另外,教师要特别注意“们”字的轻读,最常出现的“我们”“你们”“他们”,学生很容易把“men”,读成“mēn”。错读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阅读教学刚起步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时时正音。
(2)变调。汉语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受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叫变调。“一”的变调是课文中最为常见,也是一年级学生较难掌握的朗读难点。它的变调规律如下:
■
部编教材十分重视“一”字变调的正确朗读。在《秋天》的课后练习中强调“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文中也标出了“一”的变调后的读音。因此,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一”字。其次,上册《大小多少》中“一”频繁变调,朗读难度大。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反复、对比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变调规律,形成语感。
(3)儿化。汉语中一些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叫作儿化。语文课本中的儿化音不多。当出现时,教师一定要准确示范,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读准儿化音。例如,《秋天》中的“一会儿”,《青蛙写诗》和《雨点儿》两课中出现的“雨点儿”。要注意的是,在诗歌、散文等抒情类文体中,有些带“儿”的词语可不读儿化音,如《小小的船》中的“月儿、船儿”(教材都有明确标识)。
(三)句顺
做到“字正词准”后,要重点指导学生读顺句子。要学生能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做出不同时长的停顿;读长句子,做到不破句、不打顿、不重复。这样读句子,就达到了“通顺、流利”的朗读要求了。
1.不同标点,停顿不同。
朗读时,不同的标点停顿的时间不同。一般情况下,常用标点中,“顿号”停顿最短,“逗号”稍长,“句号”最长。教师应抓住特殊句例,告知学生,加以练习。例如,《青蛙写诗》一课,学生第一次认识逗号、句号,可以告诉学生朗读的小秘诀:“逗号停的短一点,心里数1、2;句号停得长一些,心里数1、2、3。”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中“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也是练习标点停顿的好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遇顿号有停顿,方能语义清晰,有节奏感。除此之外,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比句与句之间更长。这些都是朗读的基本知识,学生朗读练习时应予以提醒。 2.长句停顿,有效指导。
长句,结构复杂,是朗读的一大难点。根据语义正确停顿是读通长句的第一要义。部编教材尤为重视长句的朗读指导。在上册《雨点儿》的课后练习中,针对文中最后一段,要求学生“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下册的《端午粽》《彩虹》更明确指出:“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当然,长句朗读的训练,远不止这两课。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朗读难点,做出相应的指导。例如,《夜色》中最后一句:“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学生若读不好,教师可以先范读,再出示“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并点明“遇到长句时,可以运用标准停顿号的方法,把句子读通顺”,最后进行自由读、指名读等,掌握朗读长句的基本方法。这样扎实地指导训练,不仅解决了朗读难点,也帮助学生积累了长句朗读的经验。
二、舒经理气——启朗读之情趣
低年级的朗读,重在“正确、流利”。部编教材直到二下册第七课《一匹出色的马》才第一次出现“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定位朗读的评价要求,重在读前引导,激情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理解课文后情感饱满的自然表达。
(一)与文本共情
一年级学生阅历有限,教师要想方设法,或联系生活,或创设情境,或启发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生发朗读情趣。
1.联系生活,唤醒体验。
一年级教材课文中的主人公,大多与学生年龄相仿。指导朗读时,教师可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使他们读好句子。例如,笔者教学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课,当对“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一句的教学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语气平淡。笔者问:“去过香港迪士尼乐园吗?”学生说:“没去过。”笔者问:“当别的同学告诉你那里有多好玩儿时,你什么心情?”学生说:“很想去。”笔者再引导他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他的语调、顿时变得迫切起来,读出了感叹句表达的情感。
2.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一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的童话类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的情感。例如,一个教师教学下册的《树和喜鹊》一课,在指导朗读“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一句时,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使他们化身成童话中的小树、喜鹊。
师:小树,小树,你的周围没有一个朋友,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好无聊啊!
生2:一个人孤零零的,很难过。
生3:都没有人和我说话。
师:喜鹊,喜鹊,你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一个朋友,你想说什么?
生1:我多想有个人来陪我啊!
生2:要是我有朋友那該多好啊!
师:是呀!小树、喜鹊,你们都很“孤单”(出示词卡)。读好这个词。
师:现在你能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好这句话吗?
(学生读)
3.想象画面,催发情感。
低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可充分挖掘文本空白,让学生自由展开想象;也可适当提供画面,让学生进行动态想象。当白纸黑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时,学生的兴趣自然产生,朗读就能情趣盎然。例如,笔者教学下册《四个太阳》的第一个自然段时,先出示炎热夏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画面中的景物热得怎么样了,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接着,就采用想象法进行第二句的朗读指导。
师:小明给夏天挂上了绿绿的太阳后,大地上有什么变化?
生:刚才卷起来的叶子展开了。
师:小花呢?
生:小花不再垂头丧气了。
师:想象一下:绿绿的太阳照到街道上,行人会怎样?
生:行人会说,啊,好凉快啊!
师:绿绿的太阳化成一股清风吹进教室里,小朋友们都说——
生1:真舒服啊!
生2:好凉爽!
师:是呀,这是多么的“清凉”(出示词卡)。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二)借外力激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整节课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就会容易疲惫,降低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指导可以借助一些“外力”,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动作表演。
心理学研究表明:肢体动作能增进思考与记忆。低年级学生好动,对表演特别感兴趣。让学生借助动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表演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石二鸟之计。例如,笔者在教学下册《棉花姑娘》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演读法:要求学生加上动作,读出语气。学生的表现很精彩。“棉花”弯着腰,双手做个“请”的动作,语气恳切;“燕子”摆着手,“对不起”说得真切自然。对话,在动作表演中,完成得有声有色。
2.媒体音画。
在遵循文字先行的原则下,媒体音画运用得当,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多想去看看》中的“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学生对句中“雄伟”“壮观”这样抽象的词语不理解,也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熟读句子,再适时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画面中解放军嘹亮的口号、铿锵的步伐、激昂的国歌声,使学生感受到场面的雄伟、壮观。学生顿时深受感染,朗读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3.语言调动。
教师的语言魅力,体现在过渡语自然流畅、描述语具体生动、评价语准确有力等方面。教师语言是课堂的底色,是朗读指导的无声之鞭,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无形磁场。请看《青蛙写诗》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雨点儿宝宝落进了小池塘里。一只青蛙呱呱地跳出来,高兴地说——(语气、语调活泼热烈)
生1(接读):“我要写诗啦!”
师:瞧!这只青蛙多开心啊,都笑得合不拢嘴了!你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充满欣赏与鼓励)
生1:“我要写诗啦!”(读得更有激情了)
师:青蛙兴奋地说——
生2:“我要写诗啦!”
师:哦,你兴奋得都一蹦三尺高了。(不少学生咯咯地笑了)青蛙们,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我要写诗啦!”(很兴奋,很开心的语气)
案例中,教师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营造出活泼、喜悦的氛围,让学生情不自禁受到感染。接着,点评第一个学生朗读,明确指出“笑得合不拢嘴”,暗示其他学生可以效仿,进行表情朗读。第二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又表扬“你兴奋得都一蹦三尺高了”。顿时,课堂的气氛更活跃了。学生个个都高兴、兴奋起来,朗读效果自然理想。
三、“熏染增益”——塑朗读之语魂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对方言都不教自会,其原因就是耳濡目染。“熏染”的作用之大,难以言喻。语音、语调、气韵、节奏,这些朗读的重要元素,即“语感”,就是在大量听的过程中习得的。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有别于专业语言表演课,不能过多讲授技巧、技法,这不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规律。因此,听范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范读,随时随处
现在的年轻教师普遍都具备较高的朗读素养。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朗读示范。因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1.全文范读,常常有。
笔者认为,一年级每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先全文范读。这样做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听教师读得饶有趣味,自己也跃跃欲试。二是给文本朗读一个基调。不同文本,其感情色彩不同,朗读时的声韵、基调也不同。这些,学生很难把握,教师通过范读,传达给他们。三是正确的语音,先入为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有时第一个学生读错了,之后站起来的学生也跟着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先入为主”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先把正確的语音,“存入”学生的脑中,使学生朗读时达到“正确”的基本要求。
2.困难之处,多开口。
当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难以把字读“正”、把词读“准”、把句读“顺”时,怎么办呢?比如,学生读不准后鼻音“风”,读不好儿化音“雨点儿”,读不顺“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时,教师范读示之,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当指导朗读“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一句,学生总读不出问的语气时,教师以直观形象的范读,教会学生问句末尾语调要上扬。
课前、课中、课后,无论课堂教学的何时,只要学生有需求,教师的范读该出手时便出手!
(二)优生范读,适时适机
当班内有朗读尖子时,教师可适当让位,让优生范读。优生范读,有时要先于他人,有时要后于他人。初读课文,反馈朗读,适合优生先读。原因就是前文提到的“先入为主”效应。课内学文朗读时,最好让其他学生先读,因为优生读得太精彩,其他学生就不敢来挑战了。
(三)录音范读,灵活巧用
除了教师自己范读,还可以利用教材配套的光盘,或利用手机APP播放朗读录音。例如,教师可在“荔枝电台”“喜马拉雅”录制范读上传,方便学生反复听,也可以下载他人优秀的朗读录音,或鼓励学生自己录音。这些录音不仅课内可以播放,也可以通过微信、QQ,实现家校共享的目标。现在,许多地区规定低年级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类“听读”作业,就是最好的补充。
综上所述,教师应从入学初始,重视发挥拼音教学的正音作用,注重朗读指导。在朗读教学中,要从读正确字词、读通顺句子入手,教师要多范读,并进行科学有法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抵御朗读时常出现的“添字漏字”“唱读”“一字一顿”等陋疾,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戴绍英.戴绍英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李平,常秀玲.普通话与朗读训练[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