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由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要求的不同,使得这两个阶段形成相对封闭的两个系统。出现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断层现象,许多学生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本文从提高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文言语感,加强积累,适当延伸等几方面探讨,架起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桥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
【关键词】文言文 语感 兴趣 积累 延伸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考要求看,以江苏高考为例,对于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从分值看:文言文阅读19分。古诗鉴赏10分。另外文科学生还有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由此可见,古诗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本人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调查,逐步了解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特点。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不重视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只记住某篇个别词句的意思,没有构建学习文言文体系,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4、忽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从考试命题看,古诗文阅读材料以课内材料为主,一般不涉及课外。这样,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备考时,只要在平时已学的基础上,对有关篇目再进行一番“深加工”,便可“大功告成”。至于课外只占少数,随便做做练习就听天由命了。
然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测查涉及词法、句法等诸多方面,知识积累与能力检测并重,难度大得多。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由于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原因是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不同,学生知识积累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断层,很不适应高中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给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加强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通过诵读,训练学生文言文语感。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可以指导朗读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时间,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爱意,觉得学习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有趣,甚至更有趣。这样学生就真正地走入了课文。
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引发内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持久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不竭的动力”。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教师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教《桃花源记》时这样导入,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宫阙,他选择了江湖,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颁奖词,大家猜猜他是谁?这样既知道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接触了颁奖词这种写作形式,引起学生阅读的强烈愿望,一举多得。
巧引故事或巧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学习《隆中对》,就讲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学习《出师表》时,可说说扶不起的刘阿斗的故事;学习《桃花源记》时,也可以议议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使用多媒体影像资料,点燃学生学习欲望。学习《核舟记》可以播放雕艺术家王志伟进行微雕创作的录像。王志伟仅花了三个多小时的工夫,一气呵成地在两根长仅4厘米、粗细只有一根头发般的象牙上成功刻上一段260个字的《波罗密多心经》,这些字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激发学生对这种神奇的微雕艺术的向往,更好的进入到课文中去。
开展竞赛多激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学生特点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独特创造价值的能动体;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与成人身心特点不同的、需要成人教育关怀的群体;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完整个性的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每一位学生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用赞许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借助注释工具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每篇文言文都有大量注释,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补充相关知识,初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
注重归类积累,夯实文言文学习基础。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必要条件。对于初中来说,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积累方法有:①对比分析法。对比就是把同一篇文章或不同文章中出现的同一个词放在一起比较的方法。如“会”的比较:会在《陈涉世家》中出现两次,“会天大雨”是“适逢”意;“皆来会计事”是“集会”意。而在其他文章里如《口技》“会宾客大宴”中是“适逢”;《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是“聚会”的意思;而在《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是“一定”的意思。②联想迁移法。看到某一
个字或某一句话就想到其它与之相关的另一字或一句话把它用到实际中去的方法,这也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近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如2011年徐州市中考试题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向许百金”中的“向”的含义。初中教材中《桃花源记》中有“寻向所志”这句,“向”在这里是从前的意思,由此推断本题答案是从前。
适当延伸,強化文言文学习能力。
“取之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故事性强,有吸引力的,与课文难易相当的文言短篇,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比如《聊斋志异》、《笑林广记》、《搜神记》、《世说新语》等。教师还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总之,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让初中文言文教学与高考接轨,教师要“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多一点耐心,多花点精力,多想点办法。在初中与高中之间架上一座桥梁,让学生更从容面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以更稳健的步伐走好高考之路,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②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③ 《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④ 《2011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⑤ 《教师·下》 2011年第4期《布鲁纳〈教育过程〉的当代价值呈现》杨江峰
【关键词】文言文 语感 兴趣 积累 延伸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考要求看,以江苏高考为例,对于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从分值看:文言文阅读19分。古诗鉴赏10分。另外文科学生还有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由此可见,古诗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本人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调查,逐步了解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特点。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不重视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只记住某篇个别词句的意思,没有构建学习文言文体系,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4、忽视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从考试命题看,古诗文阅读材料以课内材料为主,一般不涉及课外。这样,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备考时,只要在平时已学的基础上,对有关篇目再进行一番“深加工”,便可“大功告成”。至于课外只占少数,随便做做练习就听天由命了。
然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测查涉及词法、句法等诸多方面,知识积累与能力检测并重,难度大得多。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由于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原因是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不同,学生知识积累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断层,很不适应高中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给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加强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衔接,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通过诵读,训练学生文言文语感。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可以指导朗读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时间,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爱意,觉得学习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有趣,甚至更有趣。这样学生就真正地走入了课文。
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引发内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持久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不竭的动力”。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教师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教《桃花源记》时这样导入,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宫阙,他选择了江湖,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颁奖词,大家猜猜他是谁?这样既知道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接触了颁奖词这种写作形式,引起学生阅读的强烈愿望,一举多得。
巧引故事或巧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学习《隆中对》,就讲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学习《出师表》时,可说说扶不起的刘阿斗的故事;学习《桃花源记》时,也可以议议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使用多媒体影像资料,点燃学生学习欲望。学习《核舟记》可以播放雕艺术家王志伟进行微雕创作的录像。王志伟仅花了三个多小时的工夫,一气呵成地在两根长仅4厘米、粗细只有一根头发般的象牙上成功刻上一段260个字的《波罗密多心经》,这些字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激发学生对这种神奇的微雕艺术的向往,更好的进入到课文中去。
开展竞赛多激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学生特点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独特创造价值的能动体;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与成人身心特点不同的、需要成人教育关怀的群体;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完整个性的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每一位学生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用赞许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借助注释工具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每篇文言文都有大量注释,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补充相关知识,初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
注重归类积累,夯实文言文学习基础。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必要条件。对于初中来说,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积累方法有:①对比分析法。对比就是把同一篇文章或不同文章中出现的同一个词放在一起比较的方法。如“会”的比较:会在《陈涉世家》中出现两次,“会天大雨”是“适逢”意;“皆来会计事”是“集会”意。而在其他文章里如《口技》“会宾客大宴”中是“适逢”;《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是“聚会”的意思;而在《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是“一定”的意思。②联想迁移法。看到某一
个字或某一句话就想到其它与之相关的另一字或一句话把它用到实际中去的方法,这也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近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如2011年徐州市中考试题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向许百金”中的“向”的含义。初中教材中《桃花源记》中有“寻向所志”这句,“向”在这里是从前的意思,由此推断本题答案是从前。
适当延伸,強化文言文学习能力。
“取之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故事性强,有吸引力的,与课文难易相当的文言短篇,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比如《聊斋志异》、《笑林广记》、《搜神记》、《世说新语》等。教师还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总之,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让初中文言文教学与高考接轨,教师要“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多一点耐心,多花点精力,多想点办法。在初中与高中之间架上一座桥梁,让学生更从容面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以更稳健的步伐走好高考之路,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①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②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③ 《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④ 《2011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⑤ 《教师·下》 2011年第4期《布鲁纳〈教育过程〉的当代价值呈现》杨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