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把活动课正式列为计划内课程类别之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我们在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加强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急需解决。例如,为什么要设活动课?活动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根据什么理论来设计活动课的体系?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把握活动课的本质规律,因而也就不能科学而有效地落实活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把活动课正式列为计划内课程类别之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我们在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加强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急需解决。例如,为什么要设活动课?活动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根据什么理论来设计活动课的体系?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把握活动课的本质规律,因而也就不能科学而有效地落实活动
其他文献
<正> 一、教育研究科学化及其基础的涵义 自有教育研究以来,人们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着教育研究自身的规范。现代教育研究领域更是学派林立、分支众多,较之于教育研究刚从哲学怀抱中独立出来的夸美纽斯与赫尔巴特时代,教育研究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较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化来说,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真正的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实现,至少应在总体上体现出以下几项内容:其一,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由定性描述的研究转变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其二,教育
<正> 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达到心理优化的过程;它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调整、心理会谈等方法,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了解自己与环境,增进身心健康,获得良好的适应。长期以来,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准标,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得无足轻重。许多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常识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认识,许多潜在的生理、学习障碍靠自己去克服。多少年来,唯一得到家长、学校、社会认可的教育效益是高分出人才。因而,学生获得的是超负荷的期待、苛求、严厉和不宽容。 然而,据一项抽样调查研
<正>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它是学校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使之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效应作一些初步探讨。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和外部表现形式,包含复杂的神经生理、生化机制。情感产生于有所需要的主体与具有意义的客体的关系之中,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同时又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
<正> 一、主动教育的本质特点 主动教育是针对被动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整体性的革新。现实的教育有巨大的成就,也有不少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是被动性。这一缺陷在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在教育的外部关系中,例如,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关系,往往是被动地受决定、受制约,或者是被动地去适应、去服务。这种被动性扭曲了教育在社会系统中应有的正常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的内部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都不同形式地存在被动性。教师被动地扮演社会“传声筒”角色,
<正> 一、问题与假说 实施和谐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想,有着很长的历史。在古希腊,“雅典人重视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和各方面教育的配合,他们提出了和谐地发展的人的概念。”在那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维形。在我国,古代教育就有了礼、乐、书、数、射、御“六艺”,可以说这是早斯的和谐教育,因为其宗旨在于使人在德、智、体、美方面协调发展。这一教育理想虽然在古代就萌生了,并有广泛的实践,却不可能真正实现,因为不具备社会条件。中世纪,教育沦为宗教和封建王
<正> 21世纪对全球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人类的发展将比今日更加文明、更加进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基地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也将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展望未来,有必要简单追溯一下我国高等
<正> 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异常迅猛,强烈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教育作为专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部门,面临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应当怎样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
<正> 一、社会技能研究兴起的背景 社会技能的培养是7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及教育学兴起的针对学生的社会适应不良而展开的新兴研究。虽然心理社会发展和社会化等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对象,但有关社会技能培训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忽略,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的一种研究偏见造成的。
<正> 1995年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暨全国社区教育委员会年会于5月28—31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9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教育同社会、社区协调发展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同志出席了会议,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郝克明主任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一、理论视角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教育同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稳定而持续地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得以提高和改善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机制,是教育健康发展、有效运作的具体表现,因而也是教育社会学自诞生以来一
本文是作者对近10年来见诸于报刊的有关“教育与市场经济”问题讨论的各种观点所做的汇集、整理和评论。本刊发表此文,意在引起关心此问题的作者、读者的注意,并供今后继续开展讨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