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学本体意义的汉语言文学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ang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汉语言文学导论
  主编:田喆,刘珮,石瑾
  出版单位: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47262085
  定价:45元
  导论是对某一内容涉及很广的学科所作的概略性介绍,是帮助初学者入门的工具性文章或著作,所以既要全面概括,又必须深入浅出,从而足以激发读者学习和探索的兴趣。由此可见,导论的创作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关于它的导论无疑要比其他学科更具有挑战性,对于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田喆、刘珮、石瑾共同编写的《汉语言文学导论》一书,从出版伊始便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并获得学界专家的肯定,可称得上是一部既专业又不失通俗的优秀入门读物。
  本书共分六章,从章节上看,编者对汉语言文学体系的把握十分准确,并且在讲解中也适当避免了专业词汇的大量使用。
  第一章,编者首先帮助读者重新认识文学的本质:“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着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并对“文学四要素”作品、世界、编者、读者,以及它们各自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加以剖析,从而有利于读者突破一些认知上的局限,厘清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
  随后的二、三、四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启发读者了解文学和文学创作。在第二章,编者对作为文学作品基本形式的小说、戏剧、诗歌等体裁一一作了系统介绍,由此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文学作品形式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编者在第三章进一步论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属性,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创编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与体裁和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也是在构思与表达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的动态过程。在第四章,为了详细阐述“文学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编者将视角切换成了表面上处于被动地位的“读者”一方,以阐明在文学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读者”在欣赏和“接受”的同时,其主观意识也会不自觉地加入并成为创作的一部分。由此让读者认识到,阅读和欣赏也是提高创作能力必需且有效的手段。
  在帮助读者了解了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后,第五章开始解析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才是文学作品里最为常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另外,接受和批判也是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最基本的两种心态,也正是这两种态度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读者对创作过程的“参与”。第六章是全书的重点,编者正式引入对于汉语言文学历史与内涵的论述。从中,读者可以领会到文学作为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元素,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所展现的人类追求生命、爱情等美好事物的永恒主题,从而理解文学在推动社会进步和记录历史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促使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在价值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作用,并由此激发起读者积极学习、深入探究汉语言文學的意愿与行动。
其他文献
书名: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作者:贺卫东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1年1月  ISBN:9787561354445  定价:32.00元  贺卫东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一书,在系统研究中学语文教材并结合教材与现代教育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该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作
【关键词】《峨日朵雪峰之侧》,官能意象,转化重构,精神自救  昌耀的诗歌往往凝聚着个体对特定历史时空复杂的心灵体验,被选入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体现了这一特征。对于该诗的解读,《教师教学用书》强调其与诗人生命经历之间的密切联系:“《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的年代,这时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生活却给了他严厉的答复”。很多教师正因忽略了这种密切联系,从而消减了该诗的精神价值。 
编者按  “任务”“活动”“情境”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高频词,是体现课标理念的关键点,也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的重要支点。抓住这三个词,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而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标理念。本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王本华从编写人员的角度详细解析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架构:任务设计是高中语文教材的核心追求,恰切的活动是完成任务的有效手段
“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索某一主题时所遵循的连贯的、逐渐深入的思维路径的描述。[1]在一定的年龄跨度内,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具有学习进阶的特征。乔尔将阅读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阅读前阶段、初始阅读或解码阶段、确认阶段、为获取新信息阅读阶段、发展多元观点阶段、建构及重构阶段。前三个阶段属于“学习阅读”(Learning to read)时期(0~6岁、6~7岁、7~8 岁),后三
《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该篇第一次被语文教科书收录作为课文,是在1923年版的初小《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作为经典篇目,这篇童话曾被选入苏教版、人教版等中学语文教材,2016年继续被选入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简称“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在教师教学用书里,这一单元的编写意图是:“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文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形象,丑小鸭变成天鹅的故事具有的常规象征意义是,身处逆境的入,只要胸怀理想、不懈追求,终会收获成功,但也有人对此怀有疑惑。课堂上曾有大胆的学生提出:丑小鸭能够变成天鹅,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如果这家伙不是天鹅,那么他再努力奋斗又有什么用?  事实上,这样的质疑直指丑小鸭形象的传统教育意义。遇到这样的质疑,教师如果不加以厘清,会引起学生的迷惑。龙生龙,凤生凤,是不是先天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代表作,其“杨柳岸,晓风残月”已成千古绝唱。细细品来,整首词的诸多意象处处饱蘸着愁绪,时而淡淡浸出,时而浓墨泼洒,然而,个中滋味学生却很难感同身受。笔者认为,品味词中具有共同文化和情感特征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鉴这首词。笔者试图联系有关诗文,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解读和赏析,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种参考。  一、关于情感基调,可作为课堂导入  这首词是作者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21 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新诉求,加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也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朱勇教授主编的《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一书,通过众多切实的案例,分析讲解了如何基于跨文化教学的理念实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书中,作者不但通过案例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也详细阐释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原则和方法,为探索新时期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
2008年11月,在湖南衡阳召开的全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讨会上,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上的作文课。  我喜欢听课,也听过很多课,原生态课、示范课、赛课……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委实不多。然而张赛琴老师的这堂课,却是一堂让我至今依然印象深刻的、很难忘的课。  张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是,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刻意学过还是没有学过,自始至终反映了她非常自觉的传播素养。我一直提倡一个观点:当代教师需要有一
书名: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  作者:戴维斯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ISBN:9787560017679  定价:23.9元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不断增多,当前的文化正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推进文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需要对跨文化交际有更多的了解。Linell Davis(戴维斯)的《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一书既有中西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