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既是探究教学所必需,又是在探究教学中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发掘和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物理教育属于科学教育,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讨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真知、学到方法、得到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使他们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提出的能力,在于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启发、点拨学生;善于尊重、信任学生。我认为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科学探究
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在物理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结合课外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如我们在《电路》一章教学时,学生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时,有学生就提出是否有其他方法测量,如只用电流表或只用电压表和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此时我们就不能只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将学生的疑问扼杀掉。学生提出问题既说明了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又存在着疑点,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自动手操作、查阅资料等,获取自己问题的答案;通过探索,学生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此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拟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下,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能力获得了提高。
二、通过质疑引导发现问题
问题来源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有“质疑”才有问题,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它的适用条件之一是低速运动的物体,学生理解这一点往往感到困难,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自主解决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条件。“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105N,由静止开始加速。问经过100min后速度是多少?”学生们很快就计算出来,但同时对结果产生了怀疑,末速度超过了光速,这可能吗?大家都知道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是光速。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开始踊跃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引出上述结论条件,同时老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有关相对论方面的科普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有一些问题需要人们甚至人类长时间的探索,但对“问题”的思考、解决过程就已在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质疑、探究问题的意识也已萌发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
三、创设情境,发掘问题
物理实验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创设的一个用于探索物理问题的最适当的物理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会形成很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从而引发他们去解开谜团的强烈愿望。如在《动量》一章,在讲授动量定理一节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一学生将一个生鸡蛋举到某一高度,在桌面上放一块大海绵,鸡蛋会不会破呢?这是学生瞬间在头脑中闪现的问题。在新课前利用了这样一个演示,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鸡蛋在海绵上为什么会不破的疑问去学习动量定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由演示创设了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以及过程,也是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的物理环境,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挖掘提出物理性问题的功能
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我们在物理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创新。所谓“提出物理性问题”是指物理教学中,给出某一情景(可以是图片、图像、一段文字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现的情景,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部分。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学生感觉天体运动的处理公式繁多,初学时觉得很枯燥。针对这情况,我利用电脑展现了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活动情况,并让学生根据片段提出任何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很多同学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诸如:①宇航员是否受地球引力作用?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②“漂浮”的宇航员如何行走?③“漂浮”的宇航员看到的天空还是蓝色的吗?等等。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解决,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更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物理知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又在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才能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可以这样说,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科学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物理教育属于科学教育,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讨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真知、学到方法、得到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使他们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问题提出的能力,在于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启发、点拨学生;善于尊重、信任学生。我认为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科学探究
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在物理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结合课外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如我们在《电路》一章教学时,学生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时,有学生就提出是否有其他方法测量,如只用电流表或只用电压表和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此时我们就不能只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将学生的疑问扼杀掉。学生提出问题既说明了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又存在着疑点,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自动手操作、查阅资料等,获取自己问题的答案;通过探索,学生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方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此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拟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下,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由问题或任务出发,展开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各种能力获得了提高。
二、通过质疑引导发现问题
问题来源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有“质疑”才有问题,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它的适用条件之一是低速运动的物体,学生理解这一点往往感到困难,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颇具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自主解决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条件。“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105N,由静止开始加速。问经过100min后速度是多少?”学生们很快就计算出来,但同时对结果产生了怀疑,末速度超过了光速,这可能吗?大家都知道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是光速。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开始踊跃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引出上述结论条件,同时老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有关相对论方面的科普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有一些问题需要人们甚至人类长时间的探索,但对“问题”的思考、解决过程就已在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质疑、探究问题的意识也已萌发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因此,物理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敢说、敢做、敢疑、敢议,让学生内在潜能充分展现。
三、创设情境,发掘问题
物理实验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创设的一个用于探索物理问题的最适当的物理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会形成很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从而引发他们去解开谜团的强烈愿望。如在《动量》一章,在讲授动量定理一节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一学生将一个生鸡蛋举到某一高度,在桌面上放一块大海绵,鸡蛋会不会破呢?这是学生瞬间在头脑中闪现的问题。在新课前利用了这样一个演示,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鸡蛋在海绵上为什么会不破的疑问去学习动量定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由演示创设了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以及过程,也是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的物理环境,能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挖掘提出物理性问题的功能
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我们在物理课堂上应教会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创新。所谓“提出物理性问题”是指物理教学中,给出某一情景(可以是图片、图像、一段文字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现的情景,提出若干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部分。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章时,学生感觉天体运动的处理公式繁多,初学时觉得很枯燥。针对这情况,我利用电脑展现了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活动情况,并让学生根据片段提出任何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很多同学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诸如:①宇航员是否受地球引力作用?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②“漂浮”的宇航员如何行走?③“漂浮”的宇航员看到的天空还是蓝色的吗?等等。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解决,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此类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更有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深刻地掌握了所学物理知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又在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才能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可以这样说,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然会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科学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