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日益凸现。要立于不败之地,创新之关键,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何处寻?对于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是否也应该为之分担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任务?答案是肯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我们知道传统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获奖者,很明显是我们教育出了问题,责任多在“应试”的理念上。沉重的“钱学森之问”警醒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宽松愉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让学生机械模仿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通过教师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其次,教师要关心学生,要做到教学民主,在课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心理自由安全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我们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我们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诱发学生标新求异,开发创新潜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诱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标新求异,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应用题“服装厂要做1200套服装,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套数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多少天?”同学们的列式是1200÷(1200÷30×1.5)=20(天),我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学生能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有位学生举手回答了另一种解法:因为生产的总套数不变,实际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1.5倍,那么,反过来计划时间是实际时间的1.5倍,列式是30÷1.5=20(天)。太妙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呀!我就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并给他记了一次创新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开发了创新的潜能。
四、设计开放试题练习,培养创新思维
开放性题目通常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答案往往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利于思维的开拓和深化。同时,开放性题目由于各个要素的开放性,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与创新。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新华书店,学校,体育馆在同一条街上,新华书店离学校有300米,体育馆离学校有500米,新华书店和体育馆相距多少米?”由于三者所处位置不同,解法也完全不同。一种理解:学校在中间,列式是300 500=800(米),另一种理解:新华书店在中间,列式是500-300=200(米)。像这类题目,突破了常规思考方法,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动手操作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充分借助学具学数学。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有效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有效的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坚持和开展创新教学。我们要发挥数学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提升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冉龙彬,《浅谈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学通讯》2003.1。
[2]伊红,《数学,让我们大胆地提出问题》,《数学教学研究》2003.6。
一、营造宽松愉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让学生机械模仿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通过教师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其次,教师要关心学生,要做到教学民主,在课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心理自由安全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我们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我们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诱发学生标新求异,开发创新潜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诱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标新求异,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应用题“服装厂要做1200套服装,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套数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多少天?”同学们的列式是1200÷(1200÷30×1.5)=20(天),我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学生能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有位学生举手回答了另一种解法:因为生产的总套数不变,实际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1.5倍,那么,反过来计划时间是实际时间的1.5倍,列式是30÷1.5=20(天)。太妙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呀!我就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并给他记了一次创新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开发了创新的潜能。
四、设计开放试题练习,培养创新思维
开放性题目通常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答案往往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利于思维的开拓和深化。同时,开放性题目由于各个要素的开放性,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与创新。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新华书店,学校,体育馆在同一条街上,新华书店离学校有300米,体育馆离学校有500米,新华书店和体育馆相距多少米?”由于三者所处位置不同,解法也完全不同。一种理解:学校在中间,列式是300 500=800(米),另一种理解:新华书店在中间,列式是500-300=200(米)。像这类题目,突破了常规思考方法,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动手操作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充分借助学具学数学。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有效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有效的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坚持和开展创新教学。我们要发挥数学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提升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冉龙彬,《浅谈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学通讯》2003.1。
[2]伊红,《数学,让我们大胆地提出问题》,《数学教学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