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师教育中师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意义及其构建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_yan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正处在从“知识授予型”向“知识创造型”转换的变革时期,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优化。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举行的八国首脑高峰会议上,英国首相布莱尔建议发表了八国达成共识的《科隆宪章——终生学习的目的与希望》,其中强调:“在推进现代化和提高现代化水准方面,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采用、训练、配置及素质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是任何教育制度取得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各国普遍重视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开设实践性的课程。
  目前西部升格师范学院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过于注重学科课程,缺少综合课程,实践环节薄弱。师范生的实习时间短、实习任务重,再加上指导教师的指导不到位,让师范生疲于应付,从而导致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这样的教育实践难以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整合。
  师范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师范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师范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师范生的生活实际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一种课程形态。师范综合实践活动与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共同的课程理念,前者源于后者又高于后者,并最终为后者服务。师范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社会实践等整合成为综合性的实践课程;使师范生能够经常深入中小学开展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中小学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 设置师范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完善的教师素质结构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为核心、专业品质为动力。无论是专业品质的形成、专业能力的发展还是专业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加以培养和提升。许玲俊认为,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师资的新的生长点和切入口。师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可以拓宽实践领域、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师范生的教师素养,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 有利于弥补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专业化教师是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实践课程是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过分强调分科而忽视“领域”概念,过分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性学习是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最突出的弊端。其结果是师范生难以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难以发展相应的实践能力。而以整合和实践为显著特征的师范综合实践活动则强调师范生跨学科的学习、注重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因而有助于师范生开展实践性学习,从而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
  3 有利于提高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效性
  李军靠、魏宏聚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育专业的主要知识基础,它必须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才能有效获得。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不足与形式化,导致了准教师们的实践性知识普遍匮乏的现实,这就决定了科学开发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紧迫性。教育实习作为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主要的实践环节,由于时间短、模式单一、教师指导不力等方面的原因流于形式,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师范综合实践活动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教育见实习、社会实践等内容整体纳入到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当中,有利于丰富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内涵、加强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效性。
  4 有利于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师范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师范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师范生通过广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各种教育情境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并在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相应的专业能力。同时,师范生在完成各种实践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其意志品质和专业思想也能得到很大的发展。所以,师范综合实践活动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5 有助于职前教师教育中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
  职前教师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传授式教和学生的接受式学为主要特征。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师范综合实践活动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改革职前教师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形成能充分调动师范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二 构建师范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策略
  
  1 更新课程观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必须改革“技术熟练者”范式的课程体系,要以“反思性实践者”范式为主导,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实践环节对师范生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教育实践不仅在于“运用”和“检验”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的情况,同时也是师范生获得和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特性的过程。设置师范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西部升格师范学院的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设置师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确立课程地位
  师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西部升格师范学院在培养计划中要压缩必修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将其列入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计划之中。由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特殊性,没有必要全部列入课表,但必须要有一定的学分要求。教育见实习的时间要适当增加,做到集中安排和分散安排相结合。
  3 提供保障条件
  师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这是由于师范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它不只是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自己的事,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有密切的关系,需要加强与它们的合作。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首先要扩展范围,以中小学为主,但不能仅局限于中小学,还应涉及其他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形成师范生专业精神的教育机构;也不能局限在城区和条件好的中小学或教育机构,还应涉及农村和条件较差的中小学或教育机构,要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互惠互利。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要与教育实践基地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师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4 稳定教师队伍
  师范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既定目标是否达成。师范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师范学院的教师,全面负责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教育见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另一部分是实践基地的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要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责任心强、学识渊博的教师来担任指导教师。西部升格师范学院还应协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对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主编,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11
  [2]林崇德,申继亮,王水丽,教师素质一亟待澄清的概念[N]中国教育报,2004-4-6(7)
  [3]许玲俊,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08,(1):95-96
  [4]李军靠,魏宏聚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U]辽宁教育研究,2008,(4]:77-80
其他文献
大学教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教育方针之所需,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之所求.合力育人机制的探索旨在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提高教育的针对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已有较大发展,呈现为五大发展趋势:政府文件要求心理健康工作从目标导向往方法导向发展,辅导员心理培训内容从碎片化往系统化方向发展,心理辅
前苏联学者采特林认为,绩差生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健康因素等。她说:“长期以来学校工作者的精力都集中在克服已经发生的、成为事实的学习成绩不良这一问题上,没有把注意中心放在防止灾难的发生上。”这是绩差生除而不尽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解决绩差生问题除了要靠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外,学校教育应把重点放在预防上。    一、全面了解,及早发现    大学生中存在学习困
一 信息论对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意义    (一)信息论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  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发端于通信工程。信息论的早期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1924年,美国的乃奎斯特和德国的开夫曼尔指出,为了以一定的速度传送电报信号,电磁波必须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即频带宽度。1928年哈特里指出,传递一定量的信息,需要频带宽度与时间的乘积达到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对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基于对《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分析,辅导员职业胜任力是辅导员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不断完善的
近年来,教师幸福感问题成为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经过调查,有很大比例的教师职业倦怠感强,幸福感匮乏;另一方面,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本管理理念的弘扬,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幸福感问题。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体,教育是一种育人的主体性的社会事业,教师是否快乐与幸福,不仅决定着教育事业能否取得发展进步的持久性主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协作的客观必然性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协作,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以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师、课程及彼此之间机制化的沟通联系和协商合作。课程教学协作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的优越性、合理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形成更大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它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