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虽已甚 其义无害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wmy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强调、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征,往往会把被描写的客观事物加以夸大或缩小。从表面上看,夸张好像不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时甚至还违反逻辑;可事实上,人们并不会去追究经过夸张了的事物是否与事实相符,他们只会因为经过夸张处理后所描绘的形象非常生动、所反映的特征格外鲜明、所包含的道理异常深刻而觉得“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也就是说,作者虽然有过甚之词,但对于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并没有妨害。
  夸张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在文学作品中是屡见不鲜而且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体对夸张的不同运用,也各具个性色彩。
  寓言运用夸张,使其蕴含的道理更加显豁而具有说服力;神话运用夸张,使“神”更加神通广大。例如我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匠石运斤”“纪昌学射”“愚公移山”“揠苗助长”“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等等,就明显地借助了夸张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了生活中的道理。我国古代神话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牛郎织女”等等也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作品的情节更加离奇扣人,人物更具有气吞山河改天换地的神奇威力。
  骈体文和赋,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有酣畅淋漓之妙。例如:
  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轻烟不流,华鼎振涾。弱草朱靡,洪涟陇蹙。散涣长惊,电透箭疾。穹溘崩聚,坻飞岭复。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作者在给妹妹的家书中,用奇崛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浩瀚的长江流水——翻腾的波浪碰到天穹,高高的浪花灌进红日,吸进吐出百川,奔泻腾泄于千岩万壑。波上轻烟水雾凝聚而不流动,下面波涛滚滚,如华丽的鼎中的水在沸腾。弱草茎叶随波披靡,排浪相比形似垄蹙。巨浪崩散常常令人惊恐,像闪电般穿越、飞箭般迅疾。浪峰一会儿聚起一会儿跌碎,简直要把河岸冲走,使山岭颠覆。
  在这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铺陈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长江的磅礴气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要想写出这种气势恐怕是其他手法难以企及的。
  在“骈、赋”这两种文体中,运用夸张写法的情形比比皆是,这是这类文体重在铺陈的特点所致。这类文体往往是激浊入骨三分,扬清锦上添花,写景美不胜收,状物目尽毫厘,令人感到痛快淋漓。
  古典传记文学也常运用这一手法,来渲染人物情绪,表达人物内心的感情。运用这一手法 ,有时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达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例如:
  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此段文字写荆轲离开燕国去刺秦王,燕太子丹等人为荆轲送行的情景。“发尽上指冠”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读起来却感到它是那么自然,那么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传达出了人物愤慨激昂的情绪。这是由于此时,气氛已经十分凝重,情绪已经十分激昂,不以过甚之辞言之,不足以表现。
  诗歌中运用夸张,可以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大大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的忠魂进入月宫之后,月宫仙人为了表达对人间烈士的敬意,纷纷盛情款待的情景:为欢迎烈士英魂的到来,吴刚捧出桂花酒,嫦娥轻舒广袖在万里长空翩翩起舞。然而两位烈士的忠魂虽在九天之上,仍关注人间的革命斗争,因而当忽然传来中国革命胜利的喜讯时,都欢欣到了极点,顿时热泪夺眶而出,化作倾盆大雨。这显然是艺术夸张,却又合情合理。诗句生动地表现了烈士们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精神,读来令人思绪翻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古诗中,运用夸张手法的更是俯拾皆是。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写出了自然景物的壮观,反映出诗人奔腾豪放的感情;“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出了蜀道的雄壮奇险,包含了诗人的隐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大气磅礴的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愁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高度概括了诗人的人生感受。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写出了他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与恶势力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出他在离乱中对家人的思念。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透露出诗人被囚后对国破家亡的无尽愁绪。
  在小说中,常用夸张手法来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例如《水浒传》中,鲁智深到东京大相国寺降服众泼皮后,在一处吃酒,席间有乌鸦哇哇乱叫,众人有要搬梯子拆的,有要爬上去捣毁的,只见: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作者通过艺术夸张,把鲁智深力大无穷的特点揭示出来。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形象顿时立在了读者面前。
  再如《三国演义》“大战长坂桥”一回中,写张飞独自一人横矛立马,连喝三声,如雷霆霹雳,“夏侯杰惊得肝胆俱裂,倒撞于马下”,曹军“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馬似山崩,自相践踏”。曹操更是吓得“骤马望西而走,冠簪尽落,披发逃奔”,他被部将张辽、许褚赶上,扯住辔环时,还仓皇失措,惊恐万状。大吼三声,果有如此威力?然而就是这种高度夸张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张飞的勇猛形象和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相比之下,在那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中,曹操却丑态百出了。
  另外,在戏剧、影视艺术中运用夸张,对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人物性格,也都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恰当地运用夸张,有如下作用:
  1.便于揭示主观感受,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可以把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3.可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加深印象;4.可以更有效地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气氛等等。
  运用夸张,并不困难,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既“言过其实”而又切合情理,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还要增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作品闪现出艺术的光彩,这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夸张,必须基于思想认识的高度和感情的浓烈程度。否则,单从表面上和形式上着眼,说一些大话空话,把蚊子说成飞机,把蚂蚁说成大象,就会弄巧成拙,贻人笑柄。我们在运用夸张这一手法时,必须注意“辞虽已甚,其义无害”。
  [作者通联:安徽砀山县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此,必修教材增加了“名著导读”内容,精选了十部名著“名著导读”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名著,对学生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及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著名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展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以朴实自然的戏剧语言刻画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经典戏剧的艺术魅力。笔者在指导学生精读《雷雨》第二幕“周鲁会”时,用弗洛姆的爱情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周朴园的语言,从其“弃爱”与“问梅”的看似相互矛盾的言行中,深刻理解其性格特征。  一、 弃爱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希·弗
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原因较多,语文教学研究者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之外,进行写作教学序列化的尝试与努力。笔者以为还可以利用现有教材,就地取材,随文开发课文中隐含的写作知识,以课文为模板,逐点、多次训练,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有些文体写作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下面就以课本中几篇经典的议论性文言文《劝学》《师说》《六国论》为例,来探讨课文中隐含的策略性写作知识对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些启示。  一
《鸿门宴》这一文本充满着异样。  与惯有形象相比,教材中《鸿门宴》里的项羽,愚憨、木讷、渺小。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就能让他发出“籍何以至此”的无奈之语,收回杀意?整个鸿门宴上,项羽除了“诺”,便是“未有以应”“默然”,少有言语。这是真实的项羽吗?从《项羽本纪》中走出的项羽,司马迁着于其身的笔墨不比刘邦,甚而不及刘邦的“参乘”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206年的项羽手握重兵
有些教师常说,最好教的是诗,最难教的也是诗。说它好教,只须把其中难解的字词句翻译一下,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就可以了。最难教的也是诗歌,因为没什么好讲的,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实在太难。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使至塞上》这首诗,我从以下三方面用心斟酌:  一、从“使”字切入,拎起全篇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在赴边途中作《使
【评议论著】庄东明《民国中学语文选文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内容提要】民国的语文选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具有代表性的32套中学语文教材(初中13套,高中19套)选文为样本,分别建立初中库、高中库、经典库,进行分库或并库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把握每篇选文的经典指数,呈现出民国语文选文的基本面貌,而且能够引导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选文面貌背后的话语力量和理想文化。  据我们多年来多元视野的分
知识分子应该去改造这个社会!  ——(美)诺曼·波德霍雷茨  语文教师首先不仅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责任方式,他首先应该配得上知识分子这样的称号!  1968年,法国哲学家福柯悲哀的宣称,“知识分子”从此将销声匿迹,只剩下在各个专业领域忙碌的“专门家”。1986年美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斯感叹道:在第三世界中,知识分子往往带有政治性,在这些国家中,“知识分子”这个特定的人群在逐渐消失,如同某些物种
一、思考与设想  接到公开课任务,讲授《〈论语〉选读》(选修)。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打破这两千多年的时空隔阂,让《论语》简古迂徐的文辞焕发出其本来就有的生动光彩。  教师若逐条串讲,逐句分析,辅以各类资料的征引,则一切指向均是知识的平面传达,整堂课看似丰富,实则零碎,易给学生留下残章断句、琐碎说教印象。课上索然寡味,课后混沌一片。《论语》世界成了一个古朴的坐标系,其间端坐着一位由一系列标签组成的“圣
广场上,一位身穿新大衣的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身后跟着一位红头发的巡警,旁边站着一位被咬了手指的首饰匠和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身边包围着一群时而哈哈大笑的看客。这些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可悲的世界。  契诃夫把小说故事情节设置得极其简单,却在一波三折的叙述中充满了令人可笑的场景,读来如身临其境。对这样的小说进行解读,首要是清楚它如何和其它记叙类文章区分开来,其次要把握这是契诃夫的小说,而非莫泊桑或其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下部分高中生套用李白的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发出的慨叹。在长期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太多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作,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潜心几个星期,形成了几套“作文方案”,美其名曰“万能作文”。这种对作文的虚构、装饰,这种“匠心独运”的虚编生造,与本真的、本然的个性作文渐行渐远。  一、在“体验”中丰富“个性化作文”的意义  高中生应该拥有了丰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