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第一节《磁体与磁场》,按照我校提倡的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我对本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是以下几方面展开,简称为“三环二线一核心”。
其中“三环”是指以“问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验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二线”,即把知识内容作为一条明线,解题方法作为一条暗线。
“一核心”就是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可用如下简图示意:
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本节课的设计环节与思路。
1 创新实验精彩导入新课
课前先出示本节课的知识树,让学生在学习前在整体上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接下来为了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叫“空手取针”,在课前我将一个小磁体有胶带纸粘在手心中,并在实物展示台上放一回形针,接着在回形针上方用塑料尺支起一块玻璃,在演示时学生惊奇的发现当我的手心从玻璃板上方轻轻移过后回形针就不见了,在做这个演示实验过程中班级中有位同学居然惊讶的喊道:“太神奇了,不可思议,”
课前根据学校要求我将班级内的学生遵循好、中、差相结合原则、男女生互补原则、人人动手等原则,精心分为八大小组,每组七个人按u字形排列后,分别确定各组的小组长,实验分析与总结发言人及纪律监督员。
通过刚才这个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个个都跃跃欲试想一展自己的身手,接下来我随手抓起一把大头针故意撒在讲台上,同时提问:“谁能把这些散落在桌上的大头针迅速的收集到我手中的塑料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讨论一下,马上我请几位同学来亮一下你的绝活”,各个实验小组经过讨论交流后,把意见汇总到每个小组的实验发言人那里,一分钟后就有六个小组踊跃上台要求演示与交流,在课前我都想到的收集方法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用手把大头针捡到塑料袋中”、第二种是用与本节课题相关的磁体作工具“用磁体吸住大头针后再将它拨下来”、第三种是我所想到的最佳方案“用磁体隔着塑料袋吸大头针,再将塑料袋翻转后直接装入袋中”,可没想到的是学生在上课时思维非常活跃居然想出了第四种情况:有一组学生演示的是“将塑料袋口放在桌子边沿下方,直接用手将大头针搂至桌边后恰好掉入袋中”,对于这种方法我在对这些收集大头针的四种方案作点评时大加赞赏,将它与第三种方法并称为“最佳方案”。
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精彩的实验引入后,学习热情高涨已为学习本节课做好了充分准备尤其是那位想出第四种方案得到老师肯定的学生,在当堂课上表现非常出色,每次我提问时他总是第一个抢着回答,以至于最后我不得不友情提示他让一些机会给其它同学,他才红了一下脸意识到要举手回答问题,以上这些都为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做好了准备与铺垫。
2 分组实验探索建构概念
“问题找方法”:重点不是教会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是在学习这一知识或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归纳出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这里所指的方法就是有关磁的几个概念即:磁体、磁极、磁场,利用课件出示下图所示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磁体的应用实例图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自带硬币、铜块、铝块、橡皮、塑料块等)完成课本32页探究活动16.1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磁体能吸引哪些物体?
(2)磁体上哪个部分对大头针吸引力最强?
(3)一个磁体有几个磁极?
(4)两个磁体靠近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5)被磁体吸引的大头针能否吸引其它大头针?
通过这些精彩的演示实验结合课件提出的问题寻找出物理学科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初步体会间接推断法的应用,要求学生在思考5个问题的同时,小组长要组织本小组同学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并对其中问题2、4、5来设计相关实验进行讨论后进行小组间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纪律监督员负责做好实验结论记载与每位组员纪律的记载,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张探究实验记载表如下。
在实验中让每位同学都能动手,都有岗位,分工明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习题悟方法”的环节要利用自己编制的《教学指导书》上出示的习题和问题作为载体,当堂检测反馈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磁体与磁场》这节课的《教学指导书》出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动画回答,
条形磁体的磁感线是怎样的曲线?(提示:观察曲线是否闭合和相交)
条形磁体的磁感线的方向如何?磁场方向的规定:小磁针静止时——极所指方向为该点磁场方向。
条形磁体磁感线分布有什么特点(提示:观察其疏密和空间分布)
根据条形磁体磁感线如何描述条形磁体的磁场?
(提示:其疏密表示什么?其方向表示什么?)
磁感线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曲线?物理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建立模型的方法?
地球的磁场与哪种磁体磁场相类似?
小磁针静止时北(Ⅳ)极总是指向地理北方这是因为它受到——的作用。
地球的地理南极在u的附近,它们是否重合?
完成以上习题后立即出示以下三题加以训练。
1.条形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场,在图中能正确表示所在点磁感线方向的小磁针是
A.小磁针A、B B.小磁针B、C
C.小磁针C、D D.小磁针D、A
2.下列关于地球磁场说法不正确的是九地磁场与条形磁体磁场相似
B.地球外部磁感线从地磁Ⅳ极出发回到地磁S极
C.小磁针静止时北极(N)所指方向为地磁的北(N)极
D.小磁针静止时北极(N)所指方向为地理的北(N)极
3.在甲、乙两图上标明小磁针的N、S极
“习题悟方法”:着重在“变”上下功夫,让知识例子不断变化,让学生在一个个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通过课堂大量的变式训练,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真正领悟把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从而真正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
“试题用方法”:试题的针对性要强,题目要适量,难度要适中,要独立验证,尽量以书面检测的形式,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当堂检测、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当堂矫正,下面是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的一份学案试题用时约为8分钟,
课题:§16.1磁体与磁场
执笔:谈亮
1.一个磁体有u个磁极,磁极是磁体上磁性u的部分。
2.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当其静止时北(Ⅳ)极所指方向为地理的u极。
3.磁体的周围存在着u,物理上用u来形象描述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
4.地球是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的磁场叫做——,地磁 北极在地理的——附近,它的形状跟——的磁场很相似,我国宋代科学家
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科学家。
5.关于磁感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九磁感线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
B.磁体(外部)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c.磁针的南极在某点所受磁场力的方向,跟该点磁感线的方向相同
D.磁感线只分布在磁体外,不分布在磁体内
6.为什么磁感线不能相交
A.在磁场中任何位置只有一个磁场方向,因此磁感线是不能相交的
B.磁感线密的地方磁场弱,磁感线疏的地方磁场强,所以不能相交
C.磁感线是铁屑在磁场中排列形成的,所以不能相交
D.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曲线,所以不能相交
7.标出图中的各磁体的N、S极
3 图文结合建构归一
在观看动画后,出示下图一个条形磁体,要求学生上黑板板演画出其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等学生画出磁感线后教师在图中添加一根竖直的轴作为地轴,并在外围画一圆,让学生将该图看作地球的磁场,要求学生仿照课本画出地磁场的分布情况,通过绘制这张地磁场的图,巧妙的将条形磁体与地球磁体的磁场有机的、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很好的理解条形磁体的磁场的分布,同时将地磁场的图深深印记在脑中,这实现了以图代言、以图寓意的良好效果。
4 课后心得与小记
中国教师报在开展这次论坛活动时还特意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它采用“新闻发言人”的方式,由各位上课教师在课后与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交流心得,这是该活动的一个亮点为每位老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在该环节上我是被提问最多了一位老师,同时有三位老师都提到了如果在上《磁场》的复习课时应该如何处理,我的回答是上新课就如堆积木,是逐步建构的过程而复习课就如拆积木是一个与建构相反的解构过程,笔者同时就以磁场复习为例谈了一下我的设计思路,上课时本人将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张地磁场的分布图,通过抽丝拨茧在先后擦去地球外圈与地轴就只出现了一个醒目的条形磁体了(把上面三张图顺序倒过来画),这就突现了地磁场的本质,说到这里得到了与会同仁的一片掌声,该课例被学校推荐参与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申报在教育部立项的《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并作为优秀课例上报中央电教馆参与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评比荣获一等奖。
其中“三环”是指以“问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验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二线”,即把知识内容作为一条明线,解题方法作为一条暗线。
“一核心”就是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可用如下简图示意:
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本节课的设计环节与思路。
1 创新实验精彩导入新课
课前先出示本节课的知识树,让学生在学习前在整体上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接下来为了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叫“空手取针”,在课前我将一个小磁体有胶带纸粘在手心中,并在实物展示台上放一回形针,接着在回形针上方用塑料尺支起一块玻璃,在演示时学生惊奇的发现当我的手心从玻璃板上方轻轻移过后回形针就不见了,在做这个演示实验过程中班级中有位同学居然惊讶的喊道:“太神奇了,不可思议,”
课前根据学校要求我将班级内的学生遵循好、中、差相结合原则、男女生互补原则、人人动手等原则,精心分为八大小组,每组七个人按u字形排列后,分别确定各组的小组长,实验分析与总结发言人及纪律监督员。
通过刚才这个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个个都跃跃欲试想一展自己的身手,接下来我随手抓起一把大头针故意撒在讲台上,同时提问:“谁能把这些散落在桌上的大头针迅速的收集到我手中的塑料袋中,同学们可以小声讨论一下,马上我请几位同学来亮一下你的绝活”,各个实验小组经过讨论交流后,把意见汇总到每个小组的实验发言人那里,一分钟后就有六个小组踊跃上台要求演示与交流,在课前我都想到的收集方法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用手把大头针捡到塑料袋中”、第二种是用与本节课题相关的磁体作工具“用磁体吸住大头针后再将它拨下来”、第三种是我所想到的最佳方案“用磁体隔着塑料袋吸大头针,再将塑料袋翻转后直接装入袋中”,可没想到的是学生在上课时思维非常活跃居然想出了第四种情况:有一组学生演示的是“将塑料袋口放在桌子边沿下方,直接用手将大头针搂至桌边后恰好掉入袋中”,对于这种方法我在对这些收集大头针的四种方案作点评时大加赞赏,将它与第三种方法并称为“最佳方案”。
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精彩的实验引入后,学习热情高涨已为学习本节课做好了充分准备尤其是那位想出第四种方案得到老师肯定的学生,在当堂课上表现非常出色,每次我提问时他总是第一个抢着回答,以至于最后我不得不友情提示他让一些机会给其它同学,他才红了一下脸意识到要举手回答问题,以上这些都为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做好了准备与铺垫。
2 分组实验探索建构概念
“问题找方法”:重点不是教会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是在学习这一知识或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归纳出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这里所指的方法就是有关磁的几个概念即:磁体、磁极、磁场,利用课件出示下图所示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磁体的应用实例图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自带硬币、铜块、铝块、橡皮、塑料块等)完成课本32页探究活动16.1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磁体能吸引哪些物体?
(2)磁体上哪个部分对大头针吸引力最强?
(3)一个磁体有几个磁极?
(4)两个磁体靠近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5)被磁体吸引的大头针能否吸引其它大头针?
通过这些精彩的演示实验结合课件提出的问题寻找出物理学科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初步体会间接推断法的应用,要求学生在思考5个问题的同时,小组长要组织本小组同学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并对其中问题2、4、5来设计相关实验进行讨论后进行小组间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纪律监督员负责做好实验结论记载与每位组员纪律的记载,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张探究实验记载表如下。
在实验中让每位同学都能动手,都有岗位,分工明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习题悟方法”的环节要利用自己编制的《教学指导书》上出示的习题和问题作为载体,当堂检测反馈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磁体与磁场》这节课的《教学指导书》出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动画回答,
条形磁体的磁感线是怎样的曲线?(提示:观察曲线是否闭合和相交)
条形磁体的磁感线的方向如何?磁场方向的规定:小磁针静止时——极所指方向为该点磁场方向。
条形磁体磁感线分布有什么特点(提示:观察其疏密和空间分布)
根据条形磁体磁感线如何描述条形磁体的磁场?
(提示:其疏密表示什么?其方向表示什么?)
磁感线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曲线?物理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建立模型的方法?
地球的磁场与哪种磁体磁场相类似?
小磁针静止时北(Ⅳ)极总是指向地理北方这是因为它受到——的作用。
地球的地理南极在u的附近,它们是否重合?
完成以上习题后立即出示以下三题加以训练。
1.条形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场,在图中能正确表示所在点磁感线方向的小磁针是
A.小磁针A、B B.小磁针B、C
C.小磁针C、D D.小磁针D、A
2.下列关于地球磁场说法不正确的是九地磁场与条形磁体磁场相似
B.地球外部磁感线从地磁Ⅳ极出发回到地磁S极
C.小磁针静止时北极(N)所指方向为地磁的北(N)极
D.小磁针静止时北极(N)所指方向为地理的北(N)极
3.在甲、乙两图上标明小磁针的N、S极
“习题悟方法”:着重在“变”上下功夫,让知识例子不断变化,让学生在一个个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通过课堂大量的变式训练,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真正领悟把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从而真正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
“试题用方法”:试题的针对性要强,题目要适量,难度要适中,要独立验证,尽量以书面检测的形式,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当堂检测、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当堂矫正,下面是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的一份学案试题用时约为8分钟,
课题:§16.1磁体与磁场
执笔:谈亮
1.一个磁体有u个磁极,磁极是磁体上磁性u的部分。
2.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当其静止时北(Ⅳ)极所指方向为地理的u极。
3.磁体的周围存在着u,物理上用u来形象描述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
4.地球是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的磁场叫做——,地磁 北极在地理的——附近,它的形状跟——的磁场很相似,我国宋代科学家
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科学家。
5.关于磁感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九磁感线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
B.磁体(外部)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c.磁针的南极在某点所受磁场力的方向,跟该点磁感线的方向相同
D.磁感线只分布在磁体外,不分布在磁体内
6.为什么磁感线不能相交
A.在磁场中任何位置只有一个磁场方向,因此磁感线是不能相交的
B.磁感线密的地方磁场弱,磁感线疏的地方磁场强,所以不能相交
C.磁感线是铁屑在磁场中排列形成的,所以不能相交
D.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曲线,所以不能相交
7.标出图中的各磁体的N、S极
3 图文结合建构归一
在观看动画后,出示下图一个条形磁体,要求学生上黑板板演画出其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等学生画出磁感线后教师在图中添加一根竖直的轴作为地轴,并在外围画一圆,让学生将该图看作地球的磁场,要求学生仿照课本画出地磁场的分布情况,通过绘制这张地磁场的图,巧妙的将条形磁体与地球磁体的磁场有机的、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很好的理解条形磁体的磁场的分布,同时将地磁场的图深深印记在脑中,这实现了以图代言、以图寓意的良好效果。
4 课后心得与小记
中国教师报在开展这次论坛活动时还特意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它采用“新闻发言人”的方式,由各位上课教师在课后与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交流心得,这是该活动的一个亮点为每位老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在该环节上我是被提问最多了一位老师,同时有三位老师都提到了如果在上《磁场》的复习课时应该如何处理,我的回答是上新课就如堆积木,是逐步建构的过程而复习课就如拆积木是一个与建构相反的解构过程,笔者同时就以磁场复习为例谈了一下我的设计思路,上课时本人将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张地磁场的分布图,通过抽丝拨茧在先后擦去地球外圈与地轴就只出现了一个醒目的条形磁体了(把上面三张图顺序倒过来画),这就突现了地磁场的本质,说到这里得到了与会同仁的一片掌声,该课例被学校推荐参与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申报在教育部立项的《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并作为优秀课例上报中央电教馆参与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评比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