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者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学习能力 兴趣习惯 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个巨大推动力”。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观察越仔细,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因素活动也就越活跃。为了使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维而掌握知识,教学中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此促进学生展开和尝试各种数学活动。
1.点燃好奇之心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产生各种好奇心理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具有满腔热情和迫切愿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观察和思考。从而通过尝试创造性的思考,自主完成了这个新知识的建构和理解。
2.创设自主探索教学情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中培养。教学中,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仔细观察,自主探索新知识,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是我让学生把圆柱的侧面剪下来展开,看看你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再想想展开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所需条件分别是圆柱的什么,从而学生得到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此学生自主探索的知识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3.精心设计问题,营造宽松讨论氛围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这样一种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并不直截了当把学生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交流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中认识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精心设计问题,积极营造宽松讨论氛围。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巴甫洛夫说得好:“怀疑,是发现的前导,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在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如教学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时,我给出两个数量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这个数是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一个数比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等。另外要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而且也要“学会问”。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都不要冷面相待,要防止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而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包括想不通、吃不透、弄不懂、解不开的问题说出来,以保护学生探求真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刚入学的新生是充满灵气并且富于幻想的,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是最小的。这正是培养他们勤思考习惯的最佳时机。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如: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对折、斜折等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新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像加满了油的发动机一直不停的进行运转;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比如进行多余条件的训练,可以减少学生陷入思维定势。教学中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以便有针对性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也能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而且能使孩子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学生检查改错的习惯。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但要能检查出来并改正。由此,在日常学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步骤。平时教师应注重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能力 兴趣习惯 思维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个巨大推动力”。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观察越仔细,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因素活动也就越活跃。为了使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维而掌握知识,教学中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此促进学生展开和尝试各种数学活动。
1.点燃好奇之心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产生各种好奇心理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具有满腔热情和迫切愿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观察和思考。从而通过尝试创造性的思考,自主完成了这个新知识的建构和理解。
2.创设自主探索教学情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中培养。教学中,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仔细观察,自主探索新知识,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是我让学生把圆柱的侧面剪下来展开,看看你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再想想展开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所需条件分别是圆柱的什么,从而学生得到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此学生自主探索的知识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3.精心设计问题,营造宽松讨论氛围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这样一种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并不直截了当把学生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交流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中认识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精心设计问题,积极营造宽松讨论氛围。
二、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巴甫洛夫说得好:“怀疑,是发现的前导,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在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如教学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时,我给出两个数量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这个数是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一个数比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等。另外要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而且也要“学会问”。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都不要冷面相待,要防止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而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包括想不通、吃不透、弄不懂、解不开的问题说出来,以保护学生探求真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刚入学的新生是充满灵气并且富于幻想的,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是最小的。这正是培养他们勤思考习惯的最佳时机。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如: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对折、斜折等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新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像加满了油的发动机一直不停的进行运转;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比如进行多余条件的训练,可以减少学生陷入思维定势。教学中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以便有针对性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也能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而且能使孩子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学生检查改错的习惯。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但要能检查出来并改正。由此,在日常学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步骤。平时教师应注重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