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是指一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而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学好生物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加强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会发现、探索、合作及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技能,以实验促教学,切实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
一、实验材料——就地选取
1.选取“易控性”的实验材料。生物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而生物实验的对象自然也是“生命体”。因此,面对活生生的生命体,必须保证它的“易控性”方能促使实验的顺利完成。例如,在教学“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时,由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是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鼠妇提供两种环境:阴暗和明亮,以此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在得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设计出引申实验:温度、声音、湿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探究出鼠妇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的主要目的不在鼠妇,而是所有生物体,因此,也可以引导学生选用蚯蚓作为实验材料,由于蚯蚓对光有强烈的反应,更易于促进实验成功。
2.选择具有“操作性”的实验材料。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必须严格遵循课本的要求,只要能得出准确有效的实验结果,教师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实验材料,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地修改实验。课本要求选用四个腐乳瓶,这就完全没有必要,学生完全可以选择易于寻找并方便利用的容器作为材料。而对于种子的选择亦然,只要是不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种、菜种等。通过采用这样更具“操作性”的实验材料,不仅使实验变得更加人性化,符合学生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究实验——注重过程
1.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发现问题的源头,也是学生学好生物的第一步。在生物的世界里,既有眼睛看不全的事物,也有眼睛看不见的事物,这些人类无法直接通过眼睛观察到的事物,组成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微观生物世界,而通过认识生物微观世界正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有两个关键步骤: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和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前一个步骤的重点是操作,后一个步骤的重点是观察,而观察正是本实验的中心内容。因此,当实验进行到观察环节时,教师不但要求学生能在显微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同时能观察到它的其他特征。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延伸实验内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组织细胞进行观察分析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了生物的微观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不同细胞组织的观察和认识。
2.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初中学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重,且动手能力强。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出有效可行的探究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理解生物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茎的输导作用”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茎的结构和输导功能,因此教学内容相对感性和直观。为了让学生将感性直观的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准备一瓶浓度适中的红墨水和3支新鲜柳枝,柳枝分别编号1、2、3;其次,1号柳枝原样不动,2号柳枝剥去表皮,3号柳枝摘去叶子;再次,将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带到没有光线的房间,分别将1、2、3号柳枝插进墨水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最后,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茎的输导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实验结果——引导反思
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等,都只是为实验结果以及通过实验结果产生的反思打基础。任何实验,如果不能引发思考,那它即使完成得再漂亮也是无用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让实验激发学生的独立反思,实现实验的最终价值。
例如,在教学内容“陆地生活的动物”时,课本中有一个饲养并观察蚯蚓的实验。这个实验的重点是观察蚯蚓对土壤湿度、温度、疏松度的选择。这个实验和“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也可以相互借鉴。于是,我引导学生将两个实验串接起来学习,并比对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通过这样的迁移拓展教学,不仅能更全面系统地教学生物知识,同时也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反思,提升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可行的生物实验,将深奥难懂的生物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直观现象,在现象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实验材料——就地选取
1.选取“易控性”的实验材料。生物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而生物实验的对象自然也是“生命体”。因此,面对活生生的生命体,必须保证它的“易控性”方能促使实验的顺利完成。例如,在教学“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时,由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是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鼠妇提供两种环境:阴暗和明亮,以此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在得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设计出引申实验:温度、声音、湿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探究出鼠妇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的主要目的不在鼠妇,而是所有生物体,因此,也可以引导学生选用蚯蚓作为实验材料,由于蚯蚓对光有强烈的反应,更易于促进实验成功。
2.选择具有“操作性”的实验材料。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必须严格遵循课本的要求,只要能得出准确有效的实验结果,教师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实验材料,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地修改实验。课本要求选用四个腐乳瓶,这就完全没有必要,学生完全可以选择易于寻找并方便利用的容器作为材料。而对于种子的选择亦然,只要是不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种、菜种等。通过采用这样更具“操作性”的实验材料,不仅使实验变得更加人性化,符合学生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究实验——注重过程
1.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发现问题的源头,也是学生学好生物的第一步。在生物的世界里,既有眼睛看不全的事物,也有眼睛看不见的事物,这些人类无法直接通过眼睛观察到的事物,组成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微观生物世界,而通过认识生物微观世界正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有两个关键步骤: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和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前一个步骤的重点是操作,后一个步骤的重点是观察,而观察正是本实验的中心内容。因此,当实验进行到观察环节时,教师不但要求学生能在显微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同时能观察到它的其他特征。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延伸实验内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组织细胞进行观察分析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了生物的微观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不同细胞组织的观察和认识。
2.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初中学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重,且动手能力强。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出有效可行的探究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理解生物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植物茎的输导作用”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茎的结构和输导功能,因此教学内容相对感性和直观。为了让学生将感性直观的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准备一瓶浓度适中的红墨水和3支新鲜柳枝,柳枝分别编号1、2、3;其次,1号柳枝原样不动,2号柳枝剥去表皮,3号柳枝摘去叶子;再次,将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带到没有光线的房间,分别将1、2、3号柳枝插进墨水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最后,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茎的输导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实验结果——引导反思
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等,都只是为实验结果以及通过实验结果产生的反思打基础。任何实验,如果不能引发思考,那它即使完成得再漂亮也是无用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让实验激发学生的独立反思,实现实验的最终价值。
例如,在教学内容“陆地生活的动物”时,课本中有一个饲养并观察蚯蚓的实验。这个实验的重点是观察蚯蚓对土壤湿度、温度、疏松度的选择。这个实验和“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也可以相互借鉴。于是,我引导学生将两个实验串接起来学习,并比对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通过这样的迁移拓展教学,不仅能更全面系统地教学生物知识,同时也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反思,提升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可行的生物实验,将深奥难懂的生物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直观现象,在现象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