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两期课改的推进,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意义。写作不再是中高年级的教学要求,从低年级开始,就承担着一定的训练任务。低年级语文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的语文教材为低年级进行读写结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提供学生发挥的空间。新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媒介。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把教材蕴含的这种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充分利用它来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基于有效落实写话训练,切实提高低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需要,我从研读语文教学内容、研究读写链接模式出发,对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话训练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低年级的读写结合,“写”在一定程度体现为“说”。鉴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说话水平,课堂上,我在引导学生進行说话训练时,特别强调和重视为学生提供说的“脚手架”,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用句式带动说话;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语,用词串带动说话;向学生提供一幅或几幅图片,用图片带动说话。学生有了说话的“扶手”和“支架”,他们懂得了怎样去说,从而也就会积极地参与表达和有效地进行练说。
学生有了说的“可能”,学会了怎样去说,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能写。从说到写的训练需要一个过程。而对于一节阅读课来说,低年级的识字、学词、朗读等多方面的学习任务又不允许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用笔记录下说的内容。对于一节课里开辟出的数分钟的小练笔时间,根本无法真正提高写话训练的成效。如何有效深化写的训练,提升“写”的品质?为了有效解决低年级写话训练中“说”与“写”的矛盾,在一段时间的随文练笔中,我尝试着将阅读教学中的写话训练扩大化、深入化、主题化。
一、挖掘链点,一课“深练”
学期初,在拿到新教材后,我会在分析教材,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读写链接点进行梳理,从而设置十个以上有价值的、有一定训练意义的随文小练笔。这些链接点有的是文本中的好词,有的是文本中精彩的语段或经典的句式,还有的是文章的留白或拓展处。抓住了这些读写链接点后,为了使写话训练取得成效,我又尝试通过分解课时的方法,来深化写的训练。即将一课时的阅读教学开辟成一个半课时或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主要体现一个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开掘写话训练点。这里的写话训练主要以小范围的说与交流为主,而真正实现全班性的深层次的交流,并落实到笔头上写出来,则主要利用接下来的半课时或一课时完成。
在《请不要》一课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随文小练笔是学习文中句式,进行创编小诗训练。第一课时,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它。在学生多层次朗读中,他们积累了文本语言,学会了文本叙述的句式。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教学中,借助学生对文本的积累和内化,我又让学生说说文中破坏环境的行为还会给哪些小动物带来“不幸”?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在教师一步步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逐渐由用文本语言到仿文本语言,最后实现创文本语言。在第二课时的说话写话指导中,参与的不再是那为数不多的优秀生。有了方法的指导,有了时间的“等待”,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交流中来,即使是平时交流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虽不会创,也可以“仿”上几句。挖掘链点,一课‘深练’的做法,让孩子有了练的时间,有了说的机会,写作的有效性也就由此得以体现。
二、整合资源,多文“一练”
所谓整合“资源”,多文一练,就是将具有相同训练点的课文片断整合到一起,按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重组,再构,从而在分层呈现中达到一种类型或一个方面的写话训练目的。翻阅每一学期的教材,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写”的信息。如一(下)教材中,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什么是什么?”和“什么像什么”的句式训练要求,而对于这两个句式训练,教材又为其提供了多篇课文支撑。二(上)第五单元《石榴》一课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使用连贯动词”的学习要求。文中通过“摘、剥、取、放”一系列动词的连贯运用,从而展现了成熟的石榴子儿的颜色、形状和味道。教学中,仅仅通过课堂上引领学生去填动词、品动词、尝试用动词,是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和学习的要求的。而于此再来回顾一下学生学过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用连贯的动词向学生介绍事情、描述场景”的文章比比皆是。还有二(上)《鸟岛》《荷花》等课文中,都渗透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如果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强化训练,一定可以取得写的成效,于是在读写结合理念的指导下,我对相关的课文内容进行了重组,再构,从而开展了“整合‘资源’,多文一练”的有效实践和探索。
三、优化听说,落实于写
教材中编排的听说活动,对训练学生写话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提高写话训练的有效性,教学中,我还从“优化听说,落实于写”着手。即认认真真上好每一次的听说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听中记忆、积累,还让学生在交流中落实到写。听说活动,听的过程也就是方法指导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而说写的过程则是看图交流的过程,积累应用的过程。(听说活动都配有相关的图片)。每一次的听说活动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上足一课时,用好一课时,学生的说话写话也就会很有成效。
听说活动究竟该怎样上?这曾是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问题。要借助听说活动的渠道提高学生写话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听说活动课的质量和有效性。为此,我对教材中的听说活动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备课,把每一次的听说活动都设置成一次独立的课堂小练笔。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听,让学生听清、听懂,并在听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掌握写作的方法。听后的每一次交流,我都看作是对学生写作的一次指导。完成了听说,学生还要落实到笔头上进行写的训练。一学期5次以上专题式的听说活动,上扎实了,上深入了,写话训练也就自有成效了。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探究,让我感受到要提高学生“写”的品质,就要从优化读写出发,就要进行“慢教育”。把一课时的内容分成两课时深入练,把相同的内容放在一起反复练,把听说活动“上起来”,扎实练。练出了深度,练出了广度,也就练出了写话训练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上海嘉定区安亭小学
新的语文教材为低年级进行读写结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提供学生发挥的空间。新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媒介。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把教材蕴含的这种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充分利用它来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基于有效落实写话训练,切实提高低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需要,我从研读语文教学内容、研究读写链接模式出发,对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话训练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低年级的读写结合,“写”在一定程度体现为“说”。鉴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说话水平,课堂上,我在引导学生進行说话训练时,特别强调和重视为学生提供说的“脚手架”,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用句式带动说话;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语,用词串带动说话;向学生提供一幅或几幅图片,用图片带动说话。学生有了说话的“扶手”和“支架”,他们懂得了怎样去说,从而也就会积极地参与表达和有效地进行练说。
学生有了说的“可能”,学会了怎样去说,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能写。从说到写的训练需要一个过程。而对于一节阅读课来说,低年级的识字、学词、朗读等多方面的学习任务又不允许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用笔记录下说的内容。对于一节课里开辟出的数分钟的小练笔时间,根本无法真正提高写话训练的成效。如何有效深化写的训练,提升“写”的品质?为了有效解决低年级写话训练中“说”与“写”的矛盾,在一段时间的随文练笔中,我尝试着将阅读教学中的写话训练扩大化、深入化、主题化。
一、挖掘链点,一课“深练”
学期初,在拿到新教材后,我会在分析教材,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读写链接点进行梳理,从而设置十个以上有价值的、有一定训练意义的随文小练笔。这些链接点有的是文本中的好词,有的是文本中精彩的语段或经典的句式,还有的是文章的留白或拓展处。抓住了这些读写链接点后,为了使写话训练取得成效,我又尝试通过分解课时的方法,来深化写的训练。即将一课时的阅读教学开辟成一个半课时或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主要体现一个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开掘写话训练点。这里的写话训练主要以小范围的说与交流为主,而真正实现全班性的深层次的交流,并落实到笔头上写出来,则主要利用接下来的半课时或一课时完成。
在《请不要》一课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随文小练笔是学习文中句式,进行创编小诗训练。第一课时,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它。在学生多层次朗读中,他们积累了文本语言,学会了文本叙述的句式。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教学中,借助学生对文本的积累和内化,我又让学生说说文中破坏环境的行为还会给哪些小动物带来“不幸”?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在教师一步步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逐渐由用文本语言到仿文本语言,最后实现创文本语言。在第二课时的说话写话指导中,参与的不再是那为数不多的优秀生。有了方法的指导,有了时间的“等待”,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交流中来,即使是平时交流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虽不会创,也可以“仿”上几句。挖掘链点,一课‘深练’的做法,让孩子有了练的时间,有了说的机会,写作的有效性也就由此得以体现。
二、整合资源,多文“一练”
所谓整合“资源”,多文一练,就是将具有相同训练点的课文片断整合到一起,按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重组,再构,从而在分层呈现中达到一种类型或一个方面的写话训练目的。翻阅每一学期的教材,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很多“写”的信息。如一(下)教材中,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什么是什么?”和“什么像什么”的句式训练要求,而对于这两个句式训练,教材又为其提供了多篇课文支撑。二(上)第五单元《石榴》一课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使用连贯动词”的学习要求。文中通过“摘、剥、取、放”一系列动词的连贯运用,从而展现了成熟的石榴子儿的颜色、形状和味道。教学中,仅仅通过课堂上引领学生去填动词、品动词、尝试用动词,是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和学习的要求的。而于此再来回顾一下学生学过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用连贯的动词向学生介绍事情、描述场景”的文章比比皆是。还有二(上)《鸟岛》《荷花》等课文中,都渗透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如果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强化训练,一定可以取得写的成效,于是在读写结合理念的指导下,我对相关的课文内容进行了重组,再构,从而开展了“整合‘资源’,多文一练”的有效实践和探索。
三、优化听说,落实于写
教材中编排的听说活动,对训练学生写话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提高写话训练的有效性,教学中,我还从“优化听说,落实于写”着手。即认认真真上好每一次的听说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听中记忆、积累,还让学生在交流中落实到写。听说活动,听的过程也就是方法指导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而说写的过程则是看图交流的过程,积累应用的过程。(听说活动都配有相关的图片)。每一次的听说活动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上,上足一课时,用好一课时,学生的说话写话也就会很有成效。
听说活动究竟该怎样上?这曾是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问题。要借助听说活动的渠道提高学生写话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听说活动课的质量和有效性。为此,我对教材中的听说活动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备课,把每一次的听说活动都设置成一次独立的课堂小练笔。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听,让学生听清、听懂,并在听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掌握写作的方法。听后的每一次交流,我都看作是对学生写作的一次指导。完成了听说,学生还要落实到笔头上进行写的训练。一学期5次以上专题式的听说活动,上扎实了,上深入了,写话训练也就自有成效了。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探究,让我感受到要提高学生“写”的品质,就要从优化读写出发,就要进行“慢教育”。把一课时的内容分成两课时深入练,把相同的内容放在一起反复练,把听说活动“上起来”,扎实练。练出了深度,练出了广度,也就练出了写话训练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上海嘉定区安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