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儿童进行爱国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只能选择细、小、实的切入点,从身边、从小事、从具体开始,靠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最终完成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生成和扎根。
在一个幼小、空白的脑瓜里,怎样播撒进“爱国”的种子,是个有些难度、需要点儿“艺术”的问题。作为家长,能让这种子生下根,长扎实,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艺术和最大成功——因为有了这样“根基”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品学兼优、德才并茂的优秀者。
那么,培育孩子的爱国情感有什么原则可依?可以肯定的是,爱国,不是一步可及的高度,是要通过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一步步迁移而生的。
让孩子能“触摸”到
女儿五六岁时,像这一代很多孩子一样,被娇惯得有些不成样子:说一不二,什么事没顺着她,她就不高兴或哭闹。有朋友出了个主意:给她养个小动物,让她从这里开始懂得关爱,而不只是被爱。于是我买了两只小鸡给她养。看到毛茸茸的可爱小家伙,女儿真的表现出少有的爱怜,给小鸡喂水喂食,跟小鸡说话,甚至捏紧鼻子去给小鸡的窝打扫卫生,做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后来,她又要求养了一只小兔子,同样像“兔姐姐”一样,很细心地照顾它,带它出去散步开眼界。慢慢地,孩子少了些娇纵,多了点儿随和,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也懂得了几分谦让和团结。
一个幼年期的儿童,对“爱”本身还没有意识,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建立概念。所以,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对孩子感觉爱、明白爱,再到给予爱,是最好的“道具”。爱,在这里是具体可感的。一个人最初的爱的情感,就是从这种感觉中产生的。
爱的种子是悄悄萌芽的。孩子会逐渐懂得爸爸妈妈给予自己的就是爱,“我也要爱爸爸妈妈”的愿望会自然涌动。
为了爱,“隐藏”爱
在父母的庇护下,如今的孩子通常缺少甚至没有表达自己“爱”的机会与动力。就因为在孩子面前大人永远是强者,孩子始终是被保护、被关爱的对象,大人妨碍了孩子理解爱进而爱别人。所以,家长应该学会适时地“装傻”和扮演“弱者”,激发和引导孩子为他人付出爱。
记得女儿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带她去外地旅行。临行前我就打好主意:让她当小向导。因为以往都是她跟着大人,你领她去哪儿她就跟着走,毫无自主意识。在外地某车站候车,我佯装“懵懂”不知方向,让她去探探路(当然是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一会儿,就见她与平日不同,很自信地跑回来:“就往那边!”然后带领我往前走。而且还来了劲,把大些的包抢过去背,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从这以后,她感觉妈妈可以“依赖”她了,更有了自强的劲头。
在家里,我也时常当“弱者”,比如下班后告诉她“妈妈今天很累,你能不能帮我干点儿什么々”她看到自己被“需要”,便非常有干劲,常常拿着大拖把帮我擦地板,而且很有成就感。从中,她体会到了大人的不易,慢慢地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也会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的爱给予父母及他人。
眼光要由“近”及“远”
在火车上和公园里,不止一次听到父母嘱咐孩子:“这回玩得这么开心,回家得好好想想作文的事。你注意找材料了吗?”不少父母也交流:“因为孩子的作文没什么可写的,我这个周末又得带她去郊区!”现在确实有很多带着孩子出游的父母,他们最单纯或者说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作文“有内容可写”。
游山玩水,是在赏心悦目中放飞心情陶冶性情。而在不知不觉中,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会让人油然而生自豪感,不用讲大道理就能产生最好和最深刻的效果。
我们从女儿两岁多开始,就经常带她“走南闯北”,从内蒙古大草原到海南岛,从东海到西域。每到一处,都根据她的理解能力,讲历史小故事、地理大环境,哪怕是教几句古诗或是临时“抒发”一把感怀,都可以加深她对此行的记忆。14岁时,她曾一个人远赴瑞士旅行。回来后她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出去了,我才感觉到咱们中国的强大!”那时,我感到平时积累的教育结果开了花。
所以,作为家长,不要小看了一趟旅游,一次读书,一场电影,一回参观……只要有机会,就可以由此延伸到彼,从现时拉回到历史,把纵横交错的知识和情感“掰开揉碎”教给孩子。而不能只盯眼前的需要。当然,关键是要适时、适宜、适用。
爱国的教育,听起来是个大而空的“高调词汇”,其实就是从身边、近旁开始的。
在一个幼小、空白的脑瓜里,怎样播撒进“爱国”的种子,是个有些难度、需要点儿“艺术”的问题。作为家长,能让这种子生下根,长扎实,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艺术和最大成功——因为有了这样“根基”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品学兼优、德才并茂的优秀者。
那么,培育孩子的爱国情感有什么原则可依?可以肯定的是,爱国,不是一步可及的高度,是要通过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一步步迁移而生的。
让孩子能“触摸”到
女儿五六岁时,像这一代很多孩子一样,被娇惯得有些不成样子:说一不二,什么事没顺着她,她就不高兴或哭闹。有朋友出了个主意:给她养个小动物,让她从这里开始懂得关爱,而不只是被爱。于是我买了两只小鸡给她养。看到毛茸茸的可爱小家伙,女儿真的表现出少有的爱怜,给小鸡喂水喂食,跟小鸡说话,甚至捏紧鼻子去给小鸡的窝打扫卫生,做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后来,她又要求养了一只小兔子,同样像“兔姐姐”一样,很细心地照顾它,带它出去散步开眼界。慢慢地,孩子少了些娇纵,多了点儿随和,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也懂得了几分谦让和团结。
一个幼年期的儿童,对“爱”本身还没有意识,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建立概念。所以,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对孩子感觉爱、明白爱,再到给予爱,是最好的“道具”。爱,在这里是具体可感的。一个人最初的爱的情感,就是从这种感觉中产生的。
爱的种子是悄悄萌芽的。孩子会逐渐懂得爸爸妈妈给予自己的就是爱,“我也要爱爸爸妈妈”的愿望会自然涌动。
为了爱,“隐藏”爱
在父母的庇护下,如今的孩子通常缺少甚至没有表达自己“爱”的机会与动力。就因为在孩子面前大人永远是强者,孩子始终是被保护、被关爱的对象,大人妨碍了孩子理解爱进而爱别人。所以,家长应该学会适时地“装傻”和扮演“弱者”,激发和引导孩子为他人付出爱。
记得女儿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带她去外地旅行。临行前我就打好主意:让她当小向导。因为以往都是她跟着大人,你领她去哪儿她就跟着走,毫无自主意识。在外地某车站候车,我佯装“懵懂”不知方向,让她去探探路(当然是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一会儿,就见她与平日不同,很自信地跑回来:“就往那边!”然后带领我往前走。而且还来了劲,把大些的包抢过去背,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从这以后,她感觉妈妈可以“依赖”她了,更有了自强的劲头。
在家里,我也时常当“弱者”,比如下班后告诉她“妈妈今天很累,你能不能帮我干点儿什么々”她看到自己被“需要”,便非常有干劲,常常拿着大拖把帮我擦地板,而且很有成就感。从中,她体会到了大人的不易,慢慢地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也会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的爱给予父母及他人。
眼光要由“近”及“远”
在火车上和公园里,不止一次听到父母嘱咐孩子:“这回玩得这么开心,回家得好好想想作文的事。你注意找材料了吗?”不少父母也交流:“因为孩子的作文没什么可写的,我这个周末又得带她去郊区!”现在确实有很多带着孩子出游的父母,他们最单纯或者说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作文“有内容可写”。
游山玩水,是在赏心悦目中放飞心情陶冶性情。而在不知不觉中,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会让人油然而生自豪感,不用讲大道理就能产生最好和最深刻的效果。
我们从女儿两岁多开始,就经常带她“走南闯北”,从内蒙古大草原到海南岛,从东海到西域。每到一处,都根据她的理解能力,讲历史小故事、地理大环境,哪怕是教几句古诗或是临时“抒发”一把感怀,都可以加深她对此行的记忆。14岁时,她曾一个人远赴瑞士旅行。回来后她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出去了,我才感觉到咱们中国的强大!”那时,我感到平时积累的教育结果开了花。
所以,作为家长,不要小看了一趟旅游,一次读书,一场电影,一回参观……只要有机会,就可以由此延伸到彼,从现时拉回到历史,把纵横交错的知识和情感“掰开揉碎”教给孩子。而不能只盯眼前的需要。当然,关键是要适时、适宜、适用。
爱国的教育,听起来是个大而空的“高调词汇”,其实就是从身边、近旁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