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一、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区域活动就其重要性而言,主要有四:一是区域活动的游戏性决定了幼儿参与积极性,符合学前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二是区域活动的自主选择性给了幼儿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自主性行为的培养。三是区域活动创办者是本班教师,相对于一般教学活动、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四是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幼儿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发展自己的多种能力,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二、案例重现
案例一:
片段一:时间:2013年9月10日 地点:XX幼儿园中一班“能干的小手”手工区
李xx小朋友正在手工区专注地玩着橡皮泥,看到她专注的表情与平时的表现大不一样,教师走上前去,问:“李xx小朋友,你做的是什么呢?”只见她抬起头,对教师说:“老师,这是我做的爸爸,这个中间的小的是我,这个是妈妈!”说完,微笑地看着教师······“老师,你看!这是我做的生日蛋糕。最大的那个蛋糕给爸爸,中间的小的是我的,旁边的是妈妈的。”“你做的真好!蛋糕上面还点了蜡烛呢,对吧?”“嗯!”她笑着点点头,表情美滋滋地。教师微笑着摸了摸她的头······
片段二:时间:2013年9月17日 地点:xx幼儿园中一班“亲亲之家”娃娃家
今天,李xx小朋友和班上其他几位小朋友在娃娃家中游戏。只听她对旁边的小朋友说:“夏xx,我来做妈妈好不?”说完,她抱起娃娃坐在“餐桌”前面,拿起勺子,有模有样地开始喂起来。过了一会儿,老师走过去:“李xx,你们家的宝宝喂饱了吗?”“嗯,喂好了!我现在要给宝宝梳头发了。”拿起小梳子,她开始认真地给“娃娃”梳起头发来。
案例二:
片段一:时间:2013年9月25日 地点:xx幼儿园中一班聪聪建构区
游戏的时间到了,蔡xx小朋友毫不犹豫地就走到了班里的聪聪建构区。建构区中可以拼接的类似小管子的玩具孩子们最喜欢了。只见他拿着玩具坐在那里,一会拼出来一条长长的“棍子”。他正用他这个长“棍子”去够教室顶上的装饰,眼看装饰物快要被他弄下来,教师走到他的身旁问:“蔡xx小朋友,你打算做什么呢?”他看了老师一眼,没说话。“用玩具搭成长棍子可是弟弟妹妹都会做的事情,,现在我们是哥哥姐姐了,开动你的小脑筋,老师相信你可以做成很多不同的东西!”
蔡xx小朋友摆弄了一会儿,看看老师,把长棍子拆能两段。一会儿,他拿了一个接头接到管子的一端,又拿了一个接到另一端。“老师,你看!”老师接过蔡xx的作品,说:“喂!请问是蔡xx吗?哎呀,这个电话太长了,我的耳朵都听不到了!”老师微笑地看着蔡xx,蔡xx很快就把“小电话”进行了改进,缩小到正常长度。
片段二:时间:2013年10月9日 地点:xx幼儿园中一班聪聪建构区
建构区今天起了争执。吴xx过来告诉老师,“老师,蔡xx抢我的玩具!”“蔡xx,你有抢别人手里的玩具吗?”蔡xx低下头,说:“他那里那么多,我只有一点点!”“那你想想办法,问问人家愿不愿意给你一点玩具玩啊?”想了一下,蔡xx小朋友对吴xx说,“吴xx,请你给我一点玩具玩,好吗?”吴xx点点头,分给了他一些,拿到玩具的蔡xx开心地笑了。
三、案例分析
(一)区域活动的多样性满足部分特殊幼儿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区域活动具有多种类型,包括娃娃家、表演区、建构区、小超市、医院、阅读区等。这些区角蕴含不同的设计意图与教育目的。 同时不同儿童也有不同的需求。案例一中的李xx是个特殊家庭的孩子。开学之初,孩子的奶奶就曾跟笔者说:“老师,我们的孩子可怜呢!爸爸妈妈离婚了·······”看着老人那快要流出的眼泪,不禁心疼。笔者轻轻地拍拍老人的肩膀,跟她说:“放心吧,xx奶奶。孩子的情况我知道了,我会尽力的。”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笔者多次观察李xx,她确实是个特殊的孩子: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她很少能够坚持看老师,经常会东张西望;只要有一个孩子提出要喝水,她一定会跟在人家后面,也去喝水;室外游戏的时候,甚至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和她牵手一起玩······
而在区域活动中,李xx找到了自己的“小天地”。她可以在娃娃家里扮演妈妈,可以在手工区“捏”出一个完整的家。幼儿的内心敏感而又脆弱,区域活动为其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部分特殊幼儿可以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填补那一份缺失的情感。同时,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由于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说,其不合理情绪得到合理宣泄,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区域活动的规则性要求幼儿必须遵守,有利于促进幼儿行为发展
自由总是相对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的自由也不例外。区域活动如果没有一定规则,教师如果对幼儿没有一定引导的话,这类游戏只会成为放任自流的、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而如此盲目的活动对幼儿发展并无益处。因此在区域活动开设之初,必须预设一定规则,要求幼儿必须遵守;同时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及时引导。
案例二中的蔡xx小朋友是新来的小朋友,直接进入中班,并未有过上幼儿园的经验。加上家中父母多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使得孩子在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他经常喜欢把上衣撩起来,把自己的小肚皮露出来;又如,当他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趴在桌子上赌气;还有一次,因为和别的小朋友起了一点点的争执,他居然站起来瞪大眼睛凶其他小朋友。
区域活动在促进这类幼儿行为的快速矫正中功不可没。笔者发现他做“长棍子”的时候,想过当即喝止这种不当行为,但转念一想,也许换个方式幼儿更易接受。因此针对该幼儿的性格类型,采用了假装“打电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希望幼儿在不脱离游戏情境下记住“玩具不可只搭成长棍子,长棍子不可用来戳教室装饰物”的隐性规则。同时在游戏中让幼儿知道与人交流交往的基本规则,知道在团体中,不可以靠硬抢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才行。幼儿知道这些人际交往的原则,可以一次次区域活动中获得。
(三)区域活动的延续性强化幼儿意识,有利于培养幼儿良性品质的持久性
教师在学期之初根据班级的特殊情况预设自己班级的区角,虽然在学期之中会有一定的调整,但仍具有一定延续性。这与一般的集体教学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在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幼儿会不自觉地弱化自己的主体地位,服从与教师的“话语权”,从而失去自己自主学习的经历。
由于区域活动的自主、开放等特性,幼儿自己进行游戏,教师以引导为主,幼儿在愉悦地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成长。因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与树立起的规则意识,会在不断进行区域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从而使得这些良性品质更具有持久性。
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爱的传递,这种爱的传递体现在幼儿在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在园生活中相对宽松的,没有压力的活动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出幼儿的诸多需求,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情绪、情感、行为等。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之时,应当树立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念,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重视观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最终促进每一个幼儿行为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幼儿园 江苏】
一、区域活动的重要性
区域活动就其重要性而言,主要有四:一是区域活动的游戏性决定了幼儿参与积极性,符合学前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二是区域活动的自主选择性给了幼儿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自主性行为的培养。三是区域活动创办者是本班教师,相对于一般教学活动、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四是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幼儿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发展自己的多种能力,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二、案例重现
案例一:
片段一:时间:2013年9月10日 地点:XX幼儿园中一班“能干的小手”手工区
李xx小朋友正在手工区专注地玩着橡皮泥,看到她专注的表情与平时的表现大不一样,教师走上前去,问:“李xx小朋友,你做的是什么呢?”只见她抬起头,对教师说:“老师,这是我做的爸爸,这个中间的小的是我,这个是妈妈!”说完,微笑地看着教师······“老师,你看!这是我做的生日蛋糕。最大的那个蛋糕给爸爸,中间的小的是我的,旁边的是妈妈的。”“你做的真好!蛋糕上面还点了蜡烛呢,对吧?”“嗯!”她笑着点点头,表情美滋滋地。教师微笑着摸了摸她的头······
片段二:时间:2013年9月17日 地点:xx幼儿园中一班“亲亲之家”娃娃家
今天,李xx小朋友和班上其他几位小朋友在娃娃家中游戏。只听她对旁边的小朋友说:“夏xx,我来做妈妈好不?”说完,她抱起娃娃坐在“餐桌”前面,拿起勺子,有模有样地开始喂起来。过了一会儿,老师走过去:“李xx,你们家的宝宝喂饱了吗?”“嗯,喂好了!我现在要给宝宝梳头发了。”拿起小梳子,她开始认真地给“娃娃”梳起头发来。
案例二:
片段一:时间:2013年9月25日 地点:xx幼儿园中一班聪聪建构区
游戏的时间到了,蔡xx小朋友毫不犹豫地就走到了班里的聪聪建构区。建构区中可以拼接的类似小管子的玩具孩子们最喜欢了。只见他拿着玩具坐在那里,一会拼出来一条长长的“棍子”。他正用他这个长“棍子”去够教室顶上的装饰,眼看装饰物快要被他弄下来,教师走到他的身旁问:“蔡xx小朋友,你打算做什么呢?”他看了老师一眼,没说话。“用玩具搭成长棍子可是弟弟妹妹都会做的事情,,现在我们是哥哥姐姐了,开动你的小脑筋,老师相信你可以做成很多不同的东西!”
蔡xx小朋友摆弄了一会儿,看看老师,把长棍子拆能两段。一会儿,他拿了一个接头接到管子的一端,又拿了一个接到另一端。“老师,你看!”老师接过蔡xx的作品,说:“喂!请问是蔡xx吗?哎呀,这个电话太长了,我的耳朵都听不到了!”老师微笑地看着蔡xx,蔡xx很快就把“小电话”进行了改进,缩小到正常长度。
片段二:时间:2013年10月9日 地点:xx幼儿园中一班聪聪建构区
建构区今天起了争执。吴xx过来告诉老师,“老师,蔡xx抢我的玩具!”“蔡xx,你有抢别人手里的玩具吗?”蔡xx低下头,说:“他那里那么多,我只有一点点!”“那你想想办法,问问人家愿不愿意给你一点玩具玩啊?”想了一下,蔡xx小朋友对吴xx说,“吴xx,请你给我一点玩具玩,好吗?”吴xx点点头,分给了他一些,拿到玩具的蔡xx开心地笑了。
三、案例分析
(一)区域活动的多样性满足部分特殊幼儿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区域活动具有多种类型,包括娃娃家、表演区、建构区、小超市、医院、阅读区等。这些区角蕴含不同的设计意图与教育目的。 同时不同儿童也有不同的需求。案例一中的李xx是个特殊家庭的孩子。开学之初,孩子的奶奶就曾跟笔者说:“老师,我们的孩子可怜呢!爸爸妈妈离婚了·······”看着老人那快要流出的眼泪,不禁心疼。笔者轻轻地拍拍老人的肩膀,跟她说:“放心吧,xx奶奶。孩子的情况我知道了,我会尽力的。”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笔者多次观察李xx,她确实是个特殊的孩子: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她很少能够坚持看老师,经常会东张西望;只要有一个孩子提出要喝水,她一定会跟在人家后面,也去喝水;室外游戏的时候,甚至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和她牵手一起玩······
而在区域活动中,李xx找到了自己的“小天地”。她可以在娃娃家里扮演妈妈,可以在手工区“捏”出一个完整的家。幼儿的内心敏感而又脆弱,区域活动为其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部分特殊幼儿可以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填补那一份缺失的情感。同时,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由于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说,其不合理情绪得到合理宣泄,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区域活动的规则性要求幼儿必须遵守,有利于促进幼儿行为发展
自由总是相对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的自由也不例外。区域活动如果没有一定规则,教师如果对幼儿没有一定引导的话,这类游戏只会成为放任自流的、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而如此盲目的活动对幼儿发展并无益处。因此在区域活动开设之初,必须预设一定规则,要求幼儿必须遵守;同时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及时引导。
案例二中的蔡xx小朋友是新来的小朋友,直接进入中班,并未有过上幼儿园的经验。加上家中父母多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使得孩子在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他经常喜欢把上衣撩起来,把自己的小肚皮露出来;又如,当他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趴在桌子上赌气;还有一次,因为和别的小朋友起了一点点的争执,他居然站起来瞪大眼睛凶其他小朋友。
区域活动在促进这类幼儿行为的快速矫正中功不可没。笔者发现他做“长棍子”的时候,想过当即喝止这种不当行为,但转念一想,也许换个方式幼儿更易接受。因此针对该幼儿的性格类型,采用了假装“打电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希望幼儿在不脱离游戏情境下记住“玩具不可只搭成长棍子,长棍子不可用来戳教室装饰物”的隐性规则。同时在游戏中让幼儿知道与人交流交往的基本规则,知道在团体中,不可以靠硬抢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才行。幼儿知道这些人际交往的原则,可以一次次区域活动中获得。
(三)区域活动的延续性强化幼儿意识,有利于培养幼儿良性品质的持久性
教师在学期之初根据班级的特殊情况预设自己班级的区角,虽然在学期之中会有一定的调整,但仍具有一定延续性。这与一般的集体教学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在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幼儿会不自觉地弱化自己的主体地位,服从与教师的“话语权”,从而失去自己自主学习的经历。
由于区域活动的自主、开放等特性,幼儿自己进行游戏,教师以引导为主,幼儿在愉悦地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成长。因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与树立起的规则意识,会在不断进行区域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从而使得这些良性品质更具有持久性。
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爱的传递,这种爱的传递体现在幼儿在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在园生活中相对宽松的,没有压力的活动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出幼儿的诸多需求,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情绪、情感、行为等。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之时,应当树立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念,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重视观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最终促进每一个幼儿行为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菀坪学校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