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那么,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多年实践,我总结了一些阅读教学的心得。
一、运用教师的激情,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学生喜爱阅读,说明教师引导得当;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就说明教师以自己为中心,没有关注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满堂讲”或“满堂问”式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教学。所谓“乐其师,听其道”。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激情,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而课始学生的情感能否被激发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每节课我都把重心放在调动学生的情感上。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我”在50年前,目睹台湾一所普通乡村小学里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景。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不多,没有精美的句段值得品味,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上课伊始,我用课件出示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伴以张明敏漂泊在外,思念祖国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的情感在教师一步步地调动下一点点地被激发了出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我紧紧抓住这一中心,调动学生逐层深入领悟。通过默读、自读、齐读、小组读等不同层次的感悟,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地得到升华,他们不仅领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在情感的世界里走了一趟!一节课上完,一切感动尽在阅读中。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而要以自己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叩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戚、共欢乐,使学生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坚持语文实践活动为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要想学生主动投入文本,与作者会面并产生共鸣,就需要教师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文本潜在的因素,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就像小河,要想它泛起波纹,甚至掀起风浪,就需要教师的推波助澜。
如教学《二泉映月》时,我用《二泉映月》的二胡曲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并把握好语调:或抑扬顿挫,或缓慢抒情,或悲愤激昂,或娓娓而谈。读到激情处,慷慨陈词;讲到感人处,气定语咽。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欣赏着一件件乐器的弹拨,不知不觉中就已真情萌动。之后,我再引导学生: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啊!阿炳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学生被触动了。于是,我让学生伴着《二泉映月》的音乐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去感悟《二泉映月》的意境,再从“阿炳在二泉前想到自己的命运——拿起二胡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阿炳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学生被感动了,他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的美妙,他们仿佛站在二泉旁听着阿炳在演奏。再通过观赏图画,学生对《二泉映月》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此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起小手要把心中对阿炳、对《二泉映月》的赞美大声地说出来。他们踊跃发言,读出了音乐的高昂、低沉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说出了理解,悟出了情感,他们完完全全走进了阿炳的情感世界中。我又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作业:结合本课阿炳的遭遇,思考以后如何用我们的同情、仁爱之心去感染他人,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的人。作业让学生的感情世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坚持大语文教育观,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课内阅读是师生一起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外阅读以及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则是学生自我需求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的更高要求,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大语文教育观是一个大方向,也是我们常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其范围涵盖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以及语文实践活动,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的教材中也特别强调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接受采访时,不断提到小时候他在家乡农村听到的神仙鬼怪的故事。莫言农村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他的作品中许多的人物形象就来源于乡里邻居的故事中。另外,他非常爱读书,从小就喜欢读中国名著,他用几年时间读完了家乡方圆几十公里的藏书。书读多了,心中自然就有了千千万万个人物形象,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学生假如能充分利用时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就能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多引导学生读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书籍。
21世纪的阅读教学更具活力与挑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快乐的任务。只要我们教师努力探索与实践,大胆尝试与创新,阅读教学定会发出灿烂的光芒,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责编 刘宇帆)
一、运用教师的激情,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学生喜爱阅读,说明教师引导得当;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就说明教师以自己为中心,没有关注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满堂讲”或“满堂问”式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教学。所谓“乐其师,听其道”。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激情,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而课始学生的情感能否被激发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每节课我都把重心放在调动学生的情感上。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我”在50年前,目睹台湾一所普通乡村小学里师生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景。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不多,没有精美的句段值得品味,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上课伊始,我用课件出示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伴以张明敏漂泊在外,思念祖国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的情感在教师一步步地调动下一点点地被激发了出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我紧紧抓住这一中心,调动学生逐层深入领悟。通过默读、自读、齐读、小组读等不同层次的感悟,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地得到升华,他们不仅领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在情感的世界里走了一趟!一节课上完,一切感动尽在阅读中。
当然,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也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而要以自己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叩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戚、共欢乐,使学生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坚持语文实践活动为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要想学生主动投入文本,与作者会面并产生共鸣,就需要教师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文本潜在的因素,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就像小河,要想它泛起波纹,甚至掀起风浪,就需要教师的推波助澜。
如教学《二泉映月》时,我用《二泉映月》的二胡曲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并把握好语调:或抑扬顿挫,或缓慢抒情,或悲愤激昂,或娓娓而谈。读到激情处,慷慨陈词;讲到感人处,气定语咽。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欣赏着一件件乐器的弹拨,不知不觉中就已真情萌动。之后,我再引导学生: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啊!阿炳是怎样谱写成的呢?学生被触动了。于是,我让学生伴着《二泉映月》的音乐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去感悟《二泉映月》的意境,再从“阿炳在二泉前想到自己的命运——拿起二胡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阿炳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学生被感动了,他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的美妙,他们仿佛站在二泉旁听着阿炳在演奏。再通过观赏图画,学生对《二泉映月》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此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起小手要把心中对阿炳、对《二泉映月》的赞美大声地说出来。他们踊跃发言,读出了音乐的高昂、低沉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说出了理解,悟出了情感,他们完完全全走进了阿炳的情感世界中。我又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作业:结合本课阿炳的遭遇,思考以后如何用我们的同情、仁爱之心去感染他人,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的人。作业让学生的感情世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坚持大语文教育观,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课内阅读是师生一起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外阅读以及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则是学生自我需求的过程,这是阅读教学的更高要求,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大语文教育观是一个大方向,也是我们常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其范围涵盖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以及语文实践活动,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的教材中也特别强调课外阅读。我国著名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接受采访时,不断提到小时候他在家乡农村听到的神仙鬼怪的故事。莫言农村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他的作品中许多的人物形象就来源于乡里邻居的故事中。另外,他非常爱读书,从小就喜欢读中国名著,他用几年时间读完了家乡方圆几十公里的藏书。书读多了,心中自然就有了千千万万个人物形象,这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学生假如能充分利用时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就能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多引导学生读一些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书籍。
21世纪的阅读教学更具活力与挑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快乐的任务。只要我们教师努力探索与实践,大胆尝试与创新,阅读教学定会发出灿烂的光芒,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