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有趣 方能有效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ipi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指导性不强,课外阅读往往漫无目的,过于随意。学生或由于惰性,或由于不能内化运用,课外阅读往往收获甚微,因而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数理化上,也不愿意用来进行课外阅读。
  针对这种现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外阅读更有序有趣有效,方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外阅读中来。
  为此,我在教学中,做出了以下一些努力。
  一、选择摘抄,储备思想语言。
  作家林白曾说,如果读书读到头悬梁,锥刺股的份上就没什么大出息了。也就是说,阅读应该是内因驱动,而非外因逼迫。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积极阅读,因此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压力是必需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这样的几个步骤要求学生:
  第一步是分类摘抄精美语段。我一般让学生将摘抄语段分为景物、个人情感、颂扬人性美德、反思人性弱点、文化、哲理等几大类。分类既可以避免内容的单一或纷乱,也是为了便于今后查询运用。语段之“精美”,只是相对而言,对于每个人,最能激发起自己的想象与共鸣的语段,就是最精美的语段。
  第二步是仿写所摘抄语段或写出阅读精美语段后得到的启发或者联想,篇幅亦可长可短。
  第三步是早读课以法定的一刻钟时间朗读甚至背诵。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先生说:“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摘抄是个性选择的过程,仿写是思考拓展的过程,背诵是强化记忆的过程。在这三步中,有阅读也有思考。乌申斯基说,阅读和思考必须同时进行,否则,阅读就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这样的三步,足可避免使阅读沦为消遣,从而为运用语段奠定良好基础。
  二、内化运用,提升思想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脑力劳动中占据首位的,应该是借助已获得的东西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因此,运用精美语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 教师示范。
  精美的语言片段不仅是给学生的,也是给教师的。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反复运用素材,既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又给学生好的示范。因此,教师更需认真备课,对学生的语段了然于胸,以便在教学中随机运用,反复出现。例如,学生准备的材料中有刘亮程的句子: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我们谁也帮不了谁。
  某日,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为了强调学习需要主动性,我这样说:
  刘亮程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我们谁也帮不了谁。在学习这条路上,你是孤独的,能帮助你的唯有你自己。我不能在你挑灯夜读时做你书桌上的明灯,我也不能在你清晨奔波的路途中化作一颗启明星,能够照亮你的前程的唯有你自己。
  不要低估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这样反复的示范强调,必能加深学生对精美语段的印象,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二, 学生展示。
  每天在课前的十分钟内让一两位同学背诵语段。这既是对个人的激励,也是资源的共享。为了让其他同学看得更清楚,我会把语段投影在屏幕上,其他同学加以点评。对大家一致认为好的段落,全班齐读或者仿写,这往往是学生最期待的一个环节。
  学生摘抄的语段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青春的讴歌,有散文,也有诗歌。他们朗读优美片断的声音比朗读课文时起码高出两倍,使我常常有一种感动,感动于其中的热情和激情。这样的活动不仅可能提高分数,而且能使学生的心灵时时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挣脱出来,用青春的热情提醒自己,不畏艰险,扬帆前进。
  第三,一周一记。
  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更强调运用所摘抄语段。郑友雷、章国华在《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中说,“让文字以及隐藏的情感能够触动自己的感情世界,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因此,在前期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在周记中,必须运用到本周摘抄的任一语段或由语段生发的内容,以美化语言或升华思想,从而改变以往周记中重过程轻细节,有情节无内涵的现象。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的督促与激励,一定会让阅读与积累成为学生的习惯。
  三、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拓展视野,首先指教师要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以向学生推荐精美文章。在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一起欣赏《散文》《杂文》《诗刊》等杂志上的精美诗文,学生对这些文章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课文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以教师对作品的热爱激发起学生对作品的热爱,以教师的热情激发起学生对美文的热情。
  介绍名家名篇,感受经典的魅力。名著本是要坐下来花时间品味的。但对于今天的中学生而言,在校期间阅读名著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情节,让他们知道为什么美丽的苔丝狄梦娜会钟情于丑陋的敲钟人,为什么德伯家的苔丝具有永恒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借助音频视频,介绍经典作品。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几首诗的朗诵不可能让学生成为诗人,两三节课对名著的介绍当然不可能使学生理解其精髓。但是,只要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就算达到了它的目的。
  当学生在有序而有趣的阅读中,收获了阅读的成就以及快乐,那么提高语文素养也必然会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海安县南莫中学)
其他文献
精神分裂症严重危害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精神分裂症的几个征兆。  有不同程度的幻想 在精神分裂症发作期间,幻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这种幻觉是不符合日常生活的。在幻想期,患者会深深陷入自我建构的内心世界,无法与正常人交流,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幻觉也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异。  时而热情,时而冷漠 患精神分裂症后,患者的情绪变化很大,人们往往无法判断患者此刻是开心还是痛苦,其感情的
“看来,你真的是出道了!”山岸高兴地拍了拍修哉的肩膀说,修哉听了一头雾水。  顺着山岸手指的方向,他看到了墙上贴着的“上月销售业绩表”。还是老习惯,修哉在最底下寻找自己的姓名,但最末尾是别人的名字。他一个个往上找,终于在抬起上颚的位置看到了自己——倒数第五,位置在表格的中间。  “营业本部葛木修哉”。他从未感觉这个姓名是如此地帅气。但是才一会儿他就觉得不对劲——难道上个月其他人的业绩都特别差?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个人独创的,都位于若干文本的交汇点上,相互间都存在互涉关系。互文对读,就是抓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将与所阅读文本相关或相类的其他文本汇集起来,以文本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的其他文本的“彼意”相对照,在词句、结构、题旨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比勘,以期达到互注、互释、互训、互补、互证的目的,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透彻领悟文本意蕴,进一步生成和创新文本意义。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多年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极富代表性的名篇,历来对它的主题多有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范摅《云溪友议》认为是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杜甫晚年,与房琯俱在蜀地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部下。严武飞扬跋扈,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诗希望他俩早日离蜀。其二,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以及《唐宋诗醇》等认为是为规劝唐玄宗而作。安史乱起,玄宗逃避入蜀。李白认为蜀地凶险,不可久居,故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学习手段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最大可能的充分发展。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提关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至智慧的话题。  我们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知识很难发展什么能力,对能力的高低也无从谈起。而且,当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自觉地解决问题,在内心世界里生成
面对高考作文,相当一部分考生一怕审题,二怕无材料。审题困难,是因为解读作文材料的能力有限;而缺乏材料,则是因为缺乏积累和不善激活。实际上,虽然他们阅读少,阅历少,积淀不多,但凭借初高中六年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积淀,完成一篇内容较为丰富的应试文章是不成问题的。没有作文材料,大多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无法激活昔日储存的沉睡的材料。  高考应试作文,少不了这么几个步骤:审题——立意——联想(发散思维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理想与道德形成的基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宽容豁达、坚韧顽强、包容他人、严格自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使人宠辱不惊、受挫不屈、临危不惧,为着理想和信念拼搏抗争,不达目的不止;所以,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动力源。如果把德育
怎样的语文课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成长的?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和我的课堂。听了《春酒》一课,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一定具备以下特点:    一、立足文本、含英咀华,彰显语文魅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让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感的同时,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
“误尽苍生是语文。”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备受争议,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追求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纷至沓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我们语文教师有的无动于衷、有的盲从跟风、有的迷茫困惑,徘徊在教育理念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努力前行的方向。  近日,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上的《孔乙己》一课。黄老师平实拙朴的教学风格严谨而不拘泥、生动而不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