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1.在前面第1、2两课时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精读重点段落,感受莫高窟艺术之美(精美、珍贵),重点欣赏、揣摩文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与效果。
2.回顾、复习前两篇课文的重点段落及描写方法。
3.背诵课文第2、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运用提纲,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莫高窟》,谁来根据之前同学们所编写的段落提纲,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交流)有了提纲,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二、精读重点段落,欣赏具体生动的描写
(一)学习第2自然段,走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发现“点面结合”的写法
1.师:现在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一下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可有2000多尊,作者如何用这么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呢?
2.小组探究讨论
(1)我发现这句话用了三个成语写出了不同彩塑的特点。(师:你真会发现,这三个词语的确准确描述出了彩塑鲜明的特点。老师带来了三幅图片,猜猜他们分别是谁?你们能用朗读表现出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吗?)
(2)作者用了排比句来写他们的个性鲜明、形态各异。(师:是呀,排比句有……有……还有……让我们感受到彩塑的多。)
(3)作者将彩塑进行了分类,主要介绍了三种。(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当我们描述的事物较多时,用分类进行全面的概括是一个好办法。)
(4)我发现课文还重点描写了一尊卧佛。(师:2000多尊彩塑,作者为什么就具体描绘这尊卧佛呢?生:他很有特点。师: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卧佛来进行具体介绍,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特点?生反复读并讨论交流。师生小结:在这里,既对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的特点有全面的概括,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描述,这样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
(5)我发现还写了游客的赞叹(师:从游客的赞叹我们也能看出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师: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太精彩了,不过你们的发现像散落满地的珍珠,谁将大家的发现串起来,完整地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4.师:作者就是这样用优美凝练的语言、点面结合的方法向我们描绘出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美读“宏伟瑰丽”的壁画,在读中感悟“点面结合”的好处
1.师:接着我们来欣赏“宏伟瑰丽”的壁画。从哪里能感受到壁画“宏伟瑰丽”?默读,与第2自然段进行对比,体会这两个自然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汇报交流
(1)我发现结构差不多,作者也给壁画分类了,都用了排比句,都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最后都写了游人的感受。
(2)也有不同,卧佛重点写的是神态,而飞天重点写的是动作。
3.师: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这段的两句排比句,用朗读来感受一下“壁画”的宏伟瑰丽。
(1)指名、分组读:“有——有——有——还有——”,感受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
(2)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是“飞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教师范读。(什么感觉?宏伟瑰丽、美妙绝伦、美不胜收,艺术殿堂)
(3)男女生分别读,分小组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师: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丽,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发挥想象说一说。
5.师:(学生充分表达后小结)壁画上的飞天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飞天已经成为敦煌的象征,乃至中华民族的象征了。
(三)学习第4自然段,走进“悲情”莫高窟,揣摩作者的选材用意
1.师:同学们,莫高窟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看看第一小节开头这句,你有什么问题?(出示:“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2.学生反复读,圈出这一段中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用一个词表达此时的心情。
3.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写藏经洞?学生交流感受并朗读。(师:如果说莫高窟里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带给我们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藏经洞”的发现带给我们的却是耻辱、伤痛、惋惜、教训和警醒。)
5.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写出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请大家深入体悟,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回顾前2篇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单元课文学习小结
(一)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欣赏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领略了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感受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我们还给课文列了提纲,学习了文章的精心架构和巧妙构思,更重点揣摩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段落写得如此生动、具体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黄山奇松》的第2小节,《黄果树瀑布》的第6、7小节。
(二)启发后续的学习
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家乡溧水就有不少风景名勝,希望你们也能像这三篇课文的作者一样,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需要用心去好好感受,如果能用你的笔像这三篇课文的作者一样描绘出来就更好了。
责任编辑:宣丽华
1.在前面第1、2两课时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精读重点段落,感受莫高窟艺术之美(精美、珍贵),重点欣赏、揣摩文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与效果。
2.回顾、复习前两篇课文的重点段落及描写方法。
3.背诵课文第2、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运用提纲,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莫高窟》,谁来根据之前同学们所编写的段落提纲,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交流)有了提纲,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二、精读重点段落,欣赏具体生动的描写
(一)学习第2自然段,走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发现“点面结合”的写法
1.师:现在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一下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可有2000多尊,作者如何用这么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呢?
2.小组探究讨论
(1)我发现这句话用了三个成语写出了不同彩塑的特点。(师:你真会发现,这三个词语的确准确描述出了彩塑鲜明的特点。老师带来了三幅图片,猜猜他们分别是谁?你们能用朗读表现出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吗?)
(2)作者用了排比句来写他们的个性鲜明、形态各异。(师:是呀,排比句有……有……还有……让我们感受到彩塑的多。)
(3)作者将彩塑进行了分类,主要介绍了三种。(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当我们描述的事物较多时,用分类进行全面的概括是一个好办法。)
(4)我发现课文还重点描写了一尊卧佛。(师:2000多尊彩塑,作者为什么就具体描绘这尊卧佛呢?生:他很有特点。师: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卧佛来进行具体介绍,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特点?生反复读并讨论交流。师生小结:在这里,既对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的特点有全面的概括,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描述,这样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
(5)我发现还写了游客的赞叹(师:从游客的赞叹我们也能看出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师: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太精彩了,不过你们的发现像散落满地的珍珠,谁将大家的发现串起来,完整地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4.师:作者就是这样用优美凝练的语言、点面结合的方法向我们描绘出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美读“宏伟瑰丽”的壁画,在读中感悟“点面结合”的好处
1.师:接着我们来欣赏“宏伟瑰丽”的壁画。从哪里能感受到壁画“宏伟瑰丽”?默读,与第2自然段进行对比,体会这两个自然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汇报交流
(1)我发现结构差不多,作者也给壁画分类了,都用了排比句,都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最后都写了游人的感受。
(2)也有不同,卧佛重点写的是神态,而飞天重点写的是动作。
3.师: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这段的两句排比句,用朗读来感受一下“壁画”的宏伟瑰丽。
(1)指名、分组读:“有——有——有——还有——”,感受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
(2)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是“飞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教师范读。(什么感觉?宏伟瑰丽、美妙绝伦、美不胜收,艺术殿堂)
(3)男女生分别读,分小组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师: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丽,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发挥想象说一说。
5.师:(学生充分表达后小结)壁画上的飞天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飞天已经成为敦煌的象征,乃至中华民族的象征了。
(三)学习第4自然段,走进“悲情”莫高窟,揣摩作者的选材用意
1.师:同学们,莫高窟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看看第一小节开头这句,你有什么问题?(出示:“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2.学生反复读,圈出这一段中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用一个词表达此时的心情。
3.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写藏经洞?学生交流感受并朗读。(师:如果说莫高窟里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带给我们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藏经洞”的发现带给我们的却是耻辱、伤痛、惋惜、教训和警醒。)
5.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写出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请大家深入体悟,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回顾前2篇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单元课文学习小结
(一)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欣赏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领略了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感受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我们还给课文列了提纲,学习了文章的精心架构和巧妙构思,更重点揣摩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段落写得如此生动、具体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黄山奇松》的第2小节,《黄果树瀑布》的第6、7小节。
(二)启发后续的学习
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家乡溧水就有不少风景名勝,希望你们也能像这三篇课文的作者一样,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需要用心去好好感受,如果能用你的笔像这三篇课文的作者一样描绘出来就更好了。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