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赏析课《莫高窟》教学实录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72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1.在前面第1、2两课时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精读重点段落,感受莫高窟艺术之美(精美、珍贵),重点欣赏、揣摩文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与效果。
  2.回顾、复习前两篇课文的重点段落及描写方法。
  3.背诵课文第2、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运用提纲,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莫高窟》,谁来根据之前同学们所编写的段落提纲,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交流)有了提纲,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二、精读重点段落,欣赏具体生动的描写
  (一)学习第2自然段,走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发现“点面结合”的写法
  1.师:现在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一下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可有2000多尊,作者如何用这么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呢?
  2.小组探究讨论
  (1)我发现这句话用了三个成语写出了不同彩塑的特点。(师:你真会发现,这三个词语的确准确描述出了彩塑鲜明的特点。老师带来了三幅图片,猜猜他们分别是谁?你们能用朗读表现出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吗?)
  (2)作者用了排比句来写他们的个性鲜明、形态各异。(师:是呀,排比句有……有……还有……让我们感受到彩塑的多。)
  (3)作者将彩塑进行了分类,主要介绍了三种。(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当我们描述的事物较多时,用分类进行全面的概括是一个好办法。)
  (4)我发现课文还重点描写了一尊卧佛。(师:2000多尊彩塑,作者为什么就具体描绘这尊卧佛呢?生:他很有特点。师: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卧佛来进行具体介绍,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特点?生反复读并讨论交流。师生小结:在这里,既对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的特点有全面的概括,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描述,这样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
  (5)我发现还写了游客的赞叹(师:从游客的赞叹我们也能看出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师: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太精彩了,不过你们的发现像散落满地的珍珠,谁将大家的发现串起来,完整地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4.师:作者就是这样用优美凝练的语言、点面结合的方法向我们描绘出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美读“宏伟瑰丽”的壁画,在读中感悟“点面结合”的好处
  1.师:接着我们来欣赏“宏伟瑰丽”的壁画。从哪里能感受到壁画“宏伟瑰丽”?默读,与第2自然段进行对比,体会这两个自然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汇报交流
  (1)我发现结构差不多,作者也给壁画分类了,都用了排比句,都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最后都写了游人的感受。
  (2)也有不同,卧佛重点写的是神态,而飞天重点写的是动作。
  3.师: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这段的两句排比句,用朗读来感受一下“壁画”的宏伟瑰丽。
  (1)指名、分组读:“有——有——有——还有——”,感受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
  (2)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是“飞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教师范读。(什么感觉?宏伟瑰丽、美妙绝伦、美不胜收,艺术殿堂)
  (3)男女生分别读,分小组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师: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丽,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发挥想象说一说。
  5.师:(学生充分表达后小结)壁画上的飞天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飞天已经成为敦煌的象征,乃至中华民族的象征了。
  (三)学习第4自然段,走进“悲情”莫高窟,揣摩作者的选材用意
  1.师:同学们,莫高窟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看看第一小节开头这句,你有什么问题?(出示:“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2.学生反复读,圈出这一段中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用一个词表达此时的心情。
  3.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写藏经洞?学生交流感受并朗读。(师:如果说莫高窟里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带给我们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藏经洞”的发现带给我们的却是耻辱、伤痛、惋惜、教训和警醒。)
  5.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写出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请大家深入体悟,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回顾前2篇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单元课文学习小结
  (一)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欣赏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领略了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感受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我们还给课文列了提纲,学习了文章的精心架构和巧妙构思,更重点揣摩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段落写得如此生动、具体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黄山奇松》的第2小节,《黄果树瀑布》的第6、7小节。
  (二)启发后续的学习
  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家乡溧水就有不少风景名勝,希望你们也能像这三篇课文的作者一样,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需要用心去好好感受,如果能用你的笔像这三篇课文的作者一样描绘出来就更好了。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通过对比我国和芬兰的高中教育现状,从教育认知、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三个层面,反思我国以多元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价值定位和实践的不足,并提出多元能力教育的策略与路径:尊重学生个性化能力,首先发展其“相对优势”智能;建构本土“现象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确定多元入学能力考核项目,转变传统二元能力考核模式;尝试进行普职融通,拓宽多元能力培养途径。  关键词:多元能力;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同课异构活动,很好地阐释了更高观点下“教什么”的教材研读方法,以及源于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本质、基于创生等多视角下“学什么”的教学演进,为师生多开了一扇窗,有效促进了数学理性思维的生长。  关键词:百分数;教学视角;教材研读;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B-0063-05  2016年的11月,在常州市潘小福
摘要: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的基本组织之一,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发挥着课堂教学之外的无法替代的育人作用。2018年起,根据共青团江苏省委的统一要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开始探索以“信仰公开课”为载体发挥新时代高校共青团育人功能的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为这项工作带来了三点启示:加强組织领导,提高课程质量;立足服务学生,发挥青年主观能动性;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校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中学从2010年开始进行“班·家”互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家校合作基础上,把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级,和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凸显班级与家庭的紧密合作。作为“班·家”互动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家访”对推动班级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新家访”的缘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摘要:建设基于企业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深化提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以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华鹏”班“变压器结构工艺”课程为例,依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对该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流程、内容、特色进行了研究,以期将建设成果提供给学生和企业员工使用,提高变压器产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企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
摘要:从校本出发,以现代农艺专业为基础,提炼技能大赛对专业发展、基地建设、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学风建设、学生就业竞争力等领域的引领促进作用,提出大赛可持续发展,期待制度化完善,超越功利主义大赛价值观, 充分挖掘技能大赛的教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技能竞赛;引领;专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C-0038-04  2010年
摘要:“童趣化国学微课程”是从儿童本位出发,契合各学段儿童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建设、开发系列国学微课程,并予以实践应用,使得儿童真正品味国学,体悟国学文化独有的志趣、情趣、意趣。通过回望国学,勾画丰富可爱的课程样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简单美好的生长节律;重塑教师,让教师成为童趣课程群的建构者等方式,建构与实施童趣化国学微课程,让学生真正领悟国学之美,沉淀中国文化的底色。  关键词:童趣化;国学;微课
摘要:语言、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源于文本和儿童的生活积累,教师要与学生同频,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情境,最终落实到始于设计和生成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实现思维的发展,为文化的理解、审美的培养打下基础。  关键词:学习任务;思维发展;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B-
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也应该是生动有趣、快乐活泼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引导孩子轻松快乐地踏上写作之路,在这条路上自由奔跑,留下一串串美丽的脚印呢?实践中,我将绘本与写话有机结合,让学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自然的态度接近写话。  一、读“绘”出趣  绘本作文的教学是
摘要:概念的建立,不是概念术语的机械识记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直观形象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基于概念本质内涵的意义建构过程。以小学数学中“面积”概念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需求、举一反三,从面有多大,到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经历从模糊到逐渐明晰的过程,内化面积概念本质。  关键词:概念教学;面积;本质内涵;数学思考;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