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学语文界乃至整个教育界、文化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问题,特别是课文的人选标准问题。2007年关于中学课本的人选标准问题的争论可谓声势浩大,并与10年前由《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所发起的那场旷日持久的语文大讨论形成了某种呼应。
2007年,先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替换或删除了一半“传统名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接着重庆语文教材以担心早恋为由,删除《牛郎织女》。凡此种种,引发了关于教科书是否改成畅销书、神话故事是否引发早恋的讨论,甚至引发了关于教材的编纂权的争论。综观这些争论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涉及对语文教育核心问题的分歧。
一、我们为什么关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等重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这是由中学语文教材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
1、冲国的教材编写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行为。
在中国,语文教材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特点,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往往代表了国家的某些意志,甚至有人认为,政府对教材的宽容度,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政府对一些社会思潮的认可度。因此,中学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教育主管机构邀请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很少有哪一个民间机构或者个人独立编写教材,被正式采用。1996年出台的高中语文大纲(试验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是教学的范例,训练的凭借,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2000年颁布的也是迄今为止最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虽略有调整,但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并未改变。
2、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语文教材的选本成为改革风向标。
中学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任何一次关于教育的改革,都会被人们热烈讨论,并寄于过多的期待。语文教育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不等于语文教育就没有问题,恰恰是成绩与积弊同在。2007年,围绕着恢复高考30年引发的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讨论,再一次印证了基础教育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过去人们还一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两难中争论不休,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话,那么到今天,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已经超越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是直接面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才等人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按照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的理解,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两个:一个是工具性的,即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另一个是价值性的,即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相应地,中学语文课本选择课文的宗旨和标准也应该是两个:一是文章的审美性、文学性,也就是说入选的范文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足以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和语言能力;二是文章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体现的道德立场必须合乎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笔者认为,一部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标准:
1、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范文应该是优美的名篇,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通过阅读这些历史上的文学名作,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更应该培养学生对大漠孤烟、云雾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体悟,对生离死别、人性善恶的洞察,使他们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受过这种审美熏陶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惊叹自然之美好;不仅能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亦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不仅知道茅盾的白杨树、杨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种精神,亦知道林语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种别样的况味。总之,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绝对不能体现在语法分析、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方面,而应该是文学性和审美性的。
2、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的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中学语文教材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北京版新教材保留作为无产阶级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的《包身工》,是有其道理的。
中学语文教材还应该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精神的有道德操守的现代人。我们的教材不需要培养骄傲自大、滥用权力的“人上人”,而应该培养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培养懂得悲悯、懂得尊重、懂得思索的思想者。《百年孤独》、《变形记》、《西西弗神话》、《许三观卖血记》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正视,是对人类的普世价值的肯定。
3、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新教材应该既重视现代文化教育,又重视传统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糟粕,但更有精华。像在人类的历史上,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中国的文学传统是最丰富耀眼的,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每个时代都有非常好的作品,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白话新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它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那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文化正在势不可挡地侵占全世界,在地球上,只有一种文化可以与之抗衡,那就是中华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一方面要弘扬人类的现代价值理念,另_二方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
197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腊诗人奥·埃利蒂斯在谈到自己的文学道路时说:“我表达人的生活……也许人们关心一些由词汇、字眼、一些由这个作家的常用意象构成的所谓个人特征,但我希望人们能够更关心这位作家的内在精神。”而在谈及自己的启蒙教育时,他这样说:“最初,我受到的一个有益的教育是:学会把现实正确地讲出来。用声音把现实说出,像麻雀说出黎明那样。我一生中感到幸福的事之一就是,我生活在荷马的故乡——它隐藏着一种极乐,一种庄严,它们完整无损地流传到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我们的教材有朝一日能提供这样的文学养料,那么语文教材改革也就是真正成功了。
2007年,先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替换或删除了一半“传统名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接着重庆语文教材以担心早恋为由,删除《牛郎织女》。凡此种种,引发了关于教科书是否改成畅销书、神话故事是否引发早恋的讨论,甚至引发了关于教材的编纂权的争论。综观这些争论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涉及对语文教育核心问题的分歧。
一、我们为什么关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等重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这是由中学语文教材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
1、冲国的教材编写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行为。
在中国,语文教材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特点,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往往代表了国家的某些意志,甚至有人认为,政府对教材的宽容度,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政府对一些社会思潮的认可度。因此,中学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教育主管机构邀请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很少有哪一个民间机构或者个人独立编写教材,被正式采用。1996年出台的高中语文大纲(试验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是教学的范例,训练的凭借,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2000年颁布的也是迄今为止最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虽略有调整,但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并未改变。
2、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语文教材的选本成为改革风向标。
中学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任何一次关于教育的改革,都会被人们热烈讨论,并寄于过多的期待。语文教育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不等于语文教育就没有问题,恰恰是成绩与积弊同在。2007年,围绕着恢复高考30年引发的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讨论,再一次印证了基础教育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过去人们还一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两难中争论不休,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话,那么到今天,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已经超越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是直接面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才等人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按照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的理解,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两个:一个是工具性的,即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另一个是价值性的,即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相应地,中学语文课本选择课文的宗旨和标准也应该是两个:一是文章的审美性、文学性,也就是说入选的范文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足以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和语言能力;二是文章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体现的道德立场必须合乎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笔者认为,一部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标准:
1、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范文应该是优美的名篇,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通过阅读这些历史上的文学名作,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更应该培养学生对大漠孤烟、云雾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体悟,对生离死别、人性善恶的洞察,使他们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受过这种审美熏陶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惊叹自然之美好;不仅能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亦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不仅知道茅盾的白杨树、杨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种精神,亦知道林语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种别样的况味。总之,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绝对不能体现在语法分析、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方面,而应该是文学性和审美性的。
2、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的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中学语文教材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北京版新教材保留作为无产阶级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的《包身工》,是有其道理的。
中学语文教材还应该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精神的有道德操守的现代人。我们的教材不需要培养骄傲自大、滥用权力的“人上人”,而应该培养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培养懂得悲悯、懂得尊重、懂得思索的思想者。《百年孤独》、《变形记》、《西西弗神话》、《许三观卖血记》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正视,是对人类的普世价值的肯定。
3、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新教材应该既重视现代文化教育,又重视传统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糟粕,但更有精华。像在人类的历史上,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中国的文学传统是最丰富耀眼的,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每个时代都有非常好的作品,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白话新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它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那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文化正在势不可挡地侵占全世界,在地球上,只有一种文化可以与之抗衡,那就是中华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一方面要弘扬人类的现代价值理念,另_二方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
197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腊诗人奥·埃利蒂斯在谈到自己的文学道路时说:“我表达人的生活……也许人们关心一些由词汇、字眼、一些由这个作家的常用意象构成的所谓个人特征,但我希望人们能够更关心这位作家的内在精神。”而在谈及自己的启蒙教育时,他这样说:“最初,我受到的一个有益的教育是:学会把现实正确地讲出来。用声音把现实说出,像麻雀说出黎明那样。我一生中感到幸福的事之一就是,我生活在荷马的故乡——它隐藏着一种极乐,一种庄严,它们完整无损地流传到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我们的教材有朝一日能提供这样的文学养料,那么语文教材改革也就是真正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