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会晤
在寒假结束不久,初二某班主任转介了一名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当我见到这位学生竟然是小华时,我吃了一惊。在初一的时候,我担任他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他给我的印象是文静、腼腆,经常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这样的学生因“品行问题”被转介让我始料不及。第一次会谈并不顺利,小华防御心非常强,在会谈过程中他把整个人瘫在沙发上,双眼望着天花板,偶尔会阴阳怪气地用极为简短的句子回答我的问题。见状,我让他先回去,并让班主任约他的父母来校面谈。
二、破冰之旅
1. 尊重你的孩子
小华父母面对儿子的变化非常着急但又无从下手。来到咨询室,还没来得及寒暄,他们便急不可待地把小华过去和现在的表现一一摆在我的面前。小华以前比较内向,虽然成绩不算优秀,但学习态度良好,勤奋且自觉。而这种自觉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生活也如此。一个一米七几的初中男生,假日主动在家洗球鞋,已经不简单了。但自从寒假结束的前一周,他就开始变得不寻常——夜不归宿,在网吧通宵达旦,顶撞父母,抽烟。
我:从你的描述来看,寒假是小华转变的一个时间点,对吗?
父母点头。
我:能说说小华在寒假参与了什么活动吗?
父亲:他放假前就提出要去打假期工,我托人帮他在某餐馆找了一份传菜生的工作。本来好好的,但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些也是打假期工的技校学生,结果就学坏了。他打工的工资每周由餐馆的朋友代收再交给我,就是最后一个礼拜,他竟然自己把工资领走了。我问他钱去哪了,他说跟朋友一起出去玩花完了。其实我知道,他是跟技校那些人去网吧上网、吃夜宵、买烟花完了。
我:那前半部分的工资他也花完了?
父亲:没有,都放在我这里,没给他。
我:他为什么想去打工呢?
母亲:他想买自行車,因为他看中的车比较贵,于是提出打工,然后用工资加上春节压岁钱给自己买车。
父亲插嘴:结果都买烟去了!
我:现在他还有提起买车的事情吗?
父母一起解释:春节过后,他问家里要前半段的工资,看看是否足够买车,但是那笔钱已经借给一个亲戚当生意周转金了。一千块钱对于他来说是巨款了,不能随他支配。
“结”出来了。购买自行车对于一个初二男生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小华并没有向家里索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个愿望,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然而父母的做法无异于是对他努力的否定,是对成长的剥夺,是对自我发展的压迫。而小华的种种所谓的叛逆行为,其实是对这种做法的反抗和报复。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是那个腼腆少年哭泣的脸。
我把这些详细地给小华父母分析,但没有指责他们,而是用让妈妈非常自豪的洗鞋子事件入手,让他们意识到小华本身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这种成长的动力就更大了。他产生了比以往更强烈的尊重需求,包括尊重他积极的想法、做法。所以,代替他来决定工资用途的做法,对处于青春期的小华而言已经不适用了。从现在开始,把他当作家中半个成年人对待,多给他机会说说心里的意见和看法,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就会渐渐变回当初那个把球鞋洗得干干净净的小华。
就在小华父母离开十分钟后,我和小华进行了第二次会谈。
我:听说你寒假出去打工了?
小华:嗯。
我:其他同学恨不得寒假24小时都拿来玩耍,你怎么会想到去打工?这让我有点迷惑,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小华沉默。
我:我从你父母那里了解到自行车的事情了。对于你的愿望不能如期实现,我觉得很遗憾。
小华低下头,轻轻地说:现在已经无所谓了。
我:这世上一切的人和事都在变化,虽然这次父母让你失望了,但是只要你还愿意去尝试,我相信他们以后会做出跟这次不一样的决定,你觉得呢?
小华把头抬得很高,但我依稀见到他红红的双眼里含着泪花。
他:不知道,也许会,也许不会。
2. 无条件接纳是最强大的安全感
过了一个多月,小华的父母再次要求与我见面。据了解,父母开始给他零用钱,并承诺亲戚还钱后会把小华的工资如数归还。而小华已经没有夜不归宿的行为,在家里虽然会上网打游戏,但是有所节制,不过依然有抽烟和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等问题存在。
我:首先我很欣慰小华的行为有所改善。但是,你们希望小华能够做得更加好,对吗?
父:毕竟是学生,作业都不好好做,成何体统?抽烟的问题,因为我也有抽烟的习惯,为了给儿子做个好榜样,我决定戒烟。虽然几十年的烟瘾没那么容易,不过我会慢慢坚持,把它戒掉。
我:相信小华能感受到你对他的一番苦心。现在我们来尝试换一种想法,把你要他做得更好变成他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要唤起他“变好”的需求,除了尊重,还需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无论他变成怎样,在这个家都是受欢迎的。这样,他就不会为了对抗父母来故意使坏,他就会开始觉察自己的内心:“我想变成怎样”。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足够的尊重、爱与安全感的前提下,人就会发挥出积极向上的本性。你们对小华的爱毋庸置疑,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尊重,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通过无条件接纳来建立安全感。
接着我向小华父母解释了无条件接纳的“三无”原则——无压力、无错误、无批评。首先跟老师沟通好,在学校里该批评的、该表扬的都要做足,但回到家里家长就不要再过多地去做价值评判,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怎样解决仍然存在的问题。例如:“听老师说你今天没有完成作业,你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话,我能帮你处理影响你完成作业的事情吗?”又例如:“爸爸决定戒烟了,我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毅力和意志力去做好这件事,就如你能减少抽烟次数一样。”
3. 规则让孩子拥有自由
在这个个案中,我并没有指导小华的父母去建立规则,因为小华本身就是一个很早就把一些规则内化了的好孩子。比如,他从不会上网超过十点半,很多时候十点就能自觉下线;回到家,鞋子从来不乱放,等等。而小华的父母也表现得很出色,在规则之内,从不会干涉小华的行动,给予了他规则内最大限度的自由。
建立规则的主体不仅仅是父母,更应该包括孩子,这也是尊重的一种表现。当孩子参与到建立规则的过程,他就会自觉地思考:我的边界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觉察的机会。
另外,规则的受众除了孩子,还应包括父母,否则,就会让孩子有了破坏规则的借口;而能够遵守规则的家长,会成为一个绝佳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三、收获
在小华升上初三后,我询问班主任小华在家和在学校的情况。据了解,小华虽然已经不再像初一时那么认真、勤奋,但从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他都在尽自己的能力做好了。而在家里,已经没有发现抽烟的情况,在父母提出一些家务上的要求时,虽然偶尔会表现出不情愿,但仍能按要求完成。跟家长的交流虽然不多,但也会讲一些学校的趣事,家庭气氛缓和不少。
我一次在教学楼里“偶遇”小华,问起他对未来的规划,他有点吊儿郎当但又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想去职校学设计,毕业之后从事室内设计;或者继承家里的档口,帮着父母做小生意。我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既然你有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一定有能力好好走下去。加油!”
在寒假结束不久,初二某班主任转介了一名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当我见到这位学生竟然是小华时,我吃了一惊。在初一的时候,我担任他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他给我的印象是文静、腼腆,经常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这样的学生因“品行问题”被转介让我始料不及。第一次会谈并不顺利,小华防御心非常强,在会谈过程中他把整个人瘫在沙发上,双眼望着天花板,偶尔会阴阳怪气地用极为简短的句子回答我的问题。见状,我让他先回去,并让班主任约他的父母来校面谈。
二、破冰之旅
1. 尊重你的孩子
小华父母面对儿子的变化非常着急但又无从下手。来到咨询室,还没来得及寒暄,他们便急不可待地把小华过去和现在的表现一一摆在我的面前。小华以前比较内向,虽然成绩不算优秀,但学习态度良好,勤奋且自觉。而这种自觉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生活也如此。一个一米七几的初中男生,假日主动在家洗球鞋,已经不简单了。但自从寒假结束的前一周,他就开始变得不寻常——夜不归宿,在网吧通宵达旦,顶撞父母,抽烟。
我:从你的描述来看,寒假是小华转变的一个时间点,对吗?
父母点头。
我:能说说小华在寒假参与了什么活动吗?
父亲:他放假前就提出要去打假期工,我托人帮他在某餐馆找了一份传菜生的工作。本来好好的,但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些也是打假期工的技校学生,结果就学坏了。他打工的工资每周由餐馆的朋友代收再交给我,就是最后一个礼拜,他竟然自己把工资领走了。我问他钱去哪了,他说跟朋友一起出去玩花完了。其实我知道,他是跟技校那些人去网吧上网、吃夜宵、买烟花完了。
我:那前半部分的工资他也花完了?
父亲:没有,都放在我这里,没给他。
我:他为什么想去打工呢?
母亲:他想买自行車,因为他看中的车比较贵,于是提出打工,然后用工资加上春节压岁钱给自己买车。
父亲插嘴:结果都买烟去了!
我:现在他还有提起买车的事情吗?
父母一起解释:春节过后,他问家里要前半段的工资,看看是否足够买车,但是那笔钱已经借给一个亲戚当生意周转金了。一千块钱对于他来说是巨款了,不能随他支配。
“结”出来了。购买自行车对于一个初二男生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小华并没有向家里索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个愿望,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然而父母的做法无异于是对他努力的否定,是对成长的剥夺,是对自我发展的压迫。而小华的种种所谓的叛逆行为,其实是对这种做法的反抗和报复。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是那个腼腆少年哭泣的脸。
我把这些详细地给小华父母分析,但没有指责他们,而是用让妈妈非常自豪的洗鞋子事件入手,让他们意识到小华本身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这种成长的动力就更大了。他产生了比以往更强烈的尊重需求,包括尊重他积极的想法、做法。所以,代替他来决定工资用途的做法,对处于青春期的小华而言已经不适用了。从现在开始,把他当作家中半个成年人对待,多给他机会说说心里的意见和看法,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就会渐渐变回当初那个把球鞋洗得干干净净的小华。
就在小华父母离开十分钟后,我和小华进行了第二次会谈。
我:听说你寒假出去打工了?
小华:嗯。
我:其他同学恨不得寒假24小时都拿来玩耍,你怎么会想到去打工?这让我有点迷惑,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小华沉默。
我:我从你父母那里了解到自行车的事情了。对于你的愿望不能如期实现,我觉得很遗憾。
小华低下头,轻轻地说:现在已经无所谓了。
我:这世上一切的人和事都在变化,虽然这次父母让你失望了,但是只要你还愿意去尝试,我相信他们以后会做出跟这次不一样的决定,你觉得呢?
小华把头抬得很高,但我依稀见到他红红的双眼里含着泪花。
他:不知道,也许会,也许不会。
2. 无条件接纳是最强大的安全感
过了一个多月,小华的父母再次要求与我见面。据了解,父母开始给他零用钱,并承诺亲戚还钱后会把小华的工资如数归还。而小华已经没有夜不归宿的行为,在家里虽然会上网打游戏,但是有所节制,不过依然有抽烟和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等问题存在。
我:首先我很欣慰小华的行为有所改善。但是,你们希望小华能够做得更加好,对吗?
父:毕竟是学生,作业都不好好做,成何体统?抽烟的问题,因为我也有抽烟的习惯,为了给儿子做个好榜样,我决定戒烟。虽然几十年的烟瘾没那么容易,不过我会慢慢坚持,把它戒掉。
我:相信小华能感受到你对他的一番苦心。现在我们来尝试换一种想法,把你要他做得更好变成他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要唤起他“变好”的需求,除了尊重,还需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无论他变成怎样,在这个家都是受欢迎的。这样,他就不会为了对抗父母来故意使坏,他就会开始觉察自己的内心:“我想变成怎样”。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足够的尊重、爱与安全感的前提下,人就会发挥出积极向上的本性。你们对小华的爱毋庸置疑,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尊重,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通过无条件接纳来建立安全感。
接着我向小华父母解释了无条件接纳的“三无”原则——无压力、无错误、无批评。首先跟老师沟通好,在学校里该批评的、该表扬的都要做足,但回到家里家长就不要再过多地去做价值评判,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怎样解决仍然存在的问题。例如:“听老师说你今天没有完成作业,你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话,我能帮你处理影响你完成作业的事情吗?”又例如:“爸爸决定戒烟了,我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毅力和意志力去做好这件事,就如你能减少抽烟次数一样。”
3. 规则让孩子拥有自由
在这个个案中,我并没有指导小华的父母去建立规则,因为小华本身就是一个很早就把一些规则内化了的好孩子。比如,他从不会上网超过十点半,很多时候十点就能自觉下线;回到家,鞋子从来不乱放,等等。而小华的父母也表现得很出色,在规则之内,从不会干涉小华的行动,给予了他规则内最大限度的自由。
建立规则的主体不仅仅是父母,更应该包括孩子,这也是尊重的一种表现。当孩子参与到建立规则的过程,他就会自觉地思考:我的边界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觉察的机会。
另外,规则的受众除了孩子,还应包括父母,否则,就会让孩子有了破坏规则的借口;而能够遵守规则的家长,会成为一个绝佳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三、收获
在小华升上初三后,我询问班主任小华在家和在学校的情况。据了解,小华虽然已经不再像初一时那么认真、勤奋,但从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他都在尽自己的能力做好了。而在家里,已经没有发现抽烟的情况,在父母提出一些家务上的要求时,虽然偶尔会表现出不情愿,但仍能按要求完成。跟家长的交流虽然不多,但也会讲一些学校的趣事,家庭气氛缓和不少。
我一次在教学楼里“偶遇”小华,问起他对未来的规划,他有点吊儿郎当但又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想去职校学设计,毕业之后从事室内设计;或者继承家里的档口,帮着父母做小生意。我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既然你有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就一定有能力好好走下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