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相关论文
1911年是郑孝胥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在京城中多方奔走、鼓吹借债救国论,兼以谋求实缺,复介入清廷铁路干线国有化政策的讨论中,随......
谷林老走了,读了许多友朋怀念他的文章,遂引我对他不尽的萦念。余生也晚,未能亲聆其教。斯人已逝,我想,最好的纪念,还是静静地读他留存于......
自笔者于前两年对收藏感兴趣以来,也许是对字画的独有缘分,这段时间来从这收藏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虽有苦乐各半,但也总觉得值也。感觉......
在晚清王朝最后十多年的政局中,端方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时人郑孝胥有“袁世凯不学有术,张之洞有学无术,岑春煊无学无术,端方有......
1917年的南社唐宋诗之争,除了从诗学与政治的宏大层面考察外,也应当从具体细微的角度去认识。对胡先骕的诗词风格、南社内部的宗宋......
“古之学者必有师”,皇帝也不例外。成为皇帝的老师,不但能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教育职能,更可以心系天下、知几谏君,通过皇帝来......
就我而言,一本书最难完成的部分,非开篇,非结尾,恰恰是序言。每每胸中思绪万千,下笔却总默默无言。 说来也巧,自第一篇拙文发表,到今日......
郑孝胥(1860-1938)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前的主张维新的政治活动家时期、辛亥以后至1931年的上海遗老时期和1932年至1938......
一九九四年二月下旬,收到历史博物馆送来《郑孝胥日记》样书,厚厚五大本。书上署有我的名字,说是它的“整理者”。我感到点儿不安。我......
顾随《诗文丛论》(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由其哲嗣顾之京整理成书,收长短论文共十九篇,二十万言,多数所据为叶嘉莹四十年代听课笔记......
1932年3月9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1932年3月10日,溥仪以书信的方式,同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签订了出卖东北主权的《溥仪本庄......
我与启功先生认识,回忆起来,已有四十多年了。记得最早见到启先生,大概是五十年代《红楼梦》批判运动的时候,那时中宣部或作协经常......
民国建造后,段祺瑞曾召郑孝胥入阁执掌交通,但被郑孝胥断然拒绝。郑孝胥并非不想做官,但他想做的,是大清朝的官。 1923年8月22......
我是从《家学与师从——著名学者治学门径》一书认识卞孝萱先生的,随后托南京战友打听到先生通信地址和住宅电话,修书一封求先生三件......
郑孝胥(一八六○——一九三八)的日记自光绪八年(一八八二)至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即郑氏二十三岁至七十九岁,延续五十六年,仅小有......
刘春霖(1872—19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清朝灭亡后,他归隐乡里,开办学校,投身于教育事业。 1932年,当时的伪“满洲国”总理......
环坐于一张张精巧的方桌前,品尝着松软可口的蓝莓吐司,啜饮着绚丽清甜的鸡尾酒,参加澳洋健管中心“减缓衰老的脚步”沙龙的嘉宾们无不......
20世纪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书法领域中,碑帖变奏是最具鲜明时代特色。然而,碑学的形成与思想、实践等问题尚属于新鲜事物。作为传......
郑孝胥(1860-1938)寓居上海时期(1905-1931),肆力诗书、鬻书自给,与当时的遗老书家辈诗酒唱和,砥砺书法,各有建树,共同开拓和引领了清末......
清诗专家钱仲联说:“义宁句法高天下,简澹神情郑海藏。”在清末民初旧诗的成就上,公认与陈三立比肩的,只有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字......
民国初年,在上海租界之中,曾经出现过一批遗民诗社,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超社和逸社.这两个诗社的成员,如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
呼兰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方1934(伪满康德元年)日本侵略者为“纪念”因侵略中国而战死的日本军人和效忠日本的伪军建立的石碑——“......
清末,为促进广西边疆地区的发展,负责广西防务的郑孝胥通过创办文教机构、派遣留学、鼓励商战、关注卫生事业等多种途径启迪民智。......
在传统与西化激烈碰撞的大变革时期,郑孝胥和张謇作为跨越了清末、民初两个时代的士人代表,在近代史上均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虽然二......
《吁请修备储才折》是甲午战败后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朝廷提出的支应危局、急图补救之策,更是其作为洋务运动“殿军”的......
郑孝胥入张之洞幕府将近九年,这段时间内,郑孝胥创作了为数较多的诗歌作品。这些诗作或言志、或抒情、或议论、或描写,相较于郑孝......
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后,归隐上海的郑孝胥在其老幕主岑春煊的支持下,与张謇、汤寿潜、刘厚生等人一起,在上海成立了当时国内......
陈衍与郑孝胥都是“同光体”诗歌的代表人物,又都是其中闽派的领袖,他们曾长期互相唱和论诗,主张“不墨守盛唐”,取径多元,追求个性,诗风......
车过紫阳立交桥,往六一中路方向,路旁一块牌匾映入眼帘:"琴南故里",沿下方小路前行三五百米,就是林纾故居:门框、插屏门、厅堂、厢房、......
【正】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出身“世代簪缨”的官宦家庭.21岁登进士第,35岁获授内阁学士兼......
90年前的那个春天,年轻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中国旅行,足迹遍及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扬州、长沙、洛阳、汉口、九江、北京等地......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政界人物、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包括陈宝琛、郑孝胥等知名人物。其中很多作品书写于“九一八......
末代皇帝溥仪无论如何算不上“诗人”,在写诗方面也谈不到有什么“名气”,但他从小读过许多唐诗,也读过许多登在报纸上的新诗,加之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