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交流相关论文
王玄策是著名的唐王朝使节,他一生中曾数度奉敕出使印度,并率使团亲履唐初新辟出的通往印度的道路——"吐蕃泥婆罗道",对于中印......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是印度最负盛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于1913年凭借著作《吉檀迦利》成为了历史上首位获得......
在《大唐西域记》卷七中,玄奘记载了一个“烈士传说”.对于这个故事宗教背景的解读,目前有不同意见,“宗教背景不清楚”和“道教背......
印度的中国形象建构史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西方对中国的形象建构成为中国学界的研究热点,而学界就印......
藏族民间文学中,寓言(动物故事)相当丰富。根据流传在藏区的几则寓言为例,见证了印度动物故事对藏族寓言的影响,藏族故事在沟通印......
“中印学”(中印研究)应该根据季羡林“天造地设”的话深刻认识中印之间的特殊关系,深入研究中印文化交流使得中国大变样的具体细节,使......
1939—1940年期间,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进行为期近一年的访问、讲学,许多文献对此有所介绍,但其中有的涉及的一些重......
王玄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他曾四次出使印度,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运用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对王玄......
提起季先生这位学界泰斗,莫不令人顿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情。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现归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
<正>源于对知识和友谊的共同渴望,期盼已久的2016新德里世界书展于1月9日开幕,缕缕书香再次将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连接在一起。......
桃李满天下的北大季羡林教授仙逝引起举国哀悼。最值得痛惜的是,他不但带走了满脑子的学问与智慧,还带走了治学的典范精神,对中国......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中印文化交流已有2000余年历史,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时间长河中,中国高层的顶层设计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西汉的"凿通西域"、东汉的......
《药师经》宣传东方药师如来信仰,在中土流传很广。由于其第一译来源不明,僧祐认为该经是"依经抄撰"的伪经。但在费长房、慧矩对勘......
<正>一、前言玄奘、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南县境)人,俗家姓陈,本来的名字叫做祎,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①,卒于唐麟德元年(66......
中印两大文明体系源远流长,其碰撞交流的历史甚为久远,而丝绸之路就如同一条彩带,将中印文化紧密联结在一起。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
<正> 玄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他到印度去求经的故事,在人民中间流传了一千多年,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美......
<正>中印两国自古以来交流不断。两种古老文明交相辉映,促进了彼此的成长并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而佛教无疑是中印文......
北京大学的印度学研究:八十年的回顾王邦维北京大学马上就要庆祝她的百年华诞。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北大专业的设置......
2015年9月,四川什邡市元石镇箭台村遗址一灰坑中出土一枚夹砂灰陶骰子。从制作材料、工艺、遗址时代、骰子形制演变过程及相关参照......
<正> 值此纪念谭云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南亚研究室全体同仁讲几句话。 今天上午,各位老师、各位......
<正>本书是"中国东方学奠基人"、"东亚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季羨林先生的力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时间为序,研究了中印......
《耆婆书》(J墿vaka pustaka)是出自敦煌藏经洞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书 ,约抄写于公元 11世纪之前。它现存为 4个部分 ,有医方精选集的......
中国最早的佛像是发现于重庆的延光四年(公元125)的摇钱树佛像,而北方最早的纪年佛像在此200年之后,这表明中国的佛教造像首先在长......
当前世界文化发展面临困境,全球性危机层出不穷,寻求世界文化未来发展新出路成为当下学术界关注焦点。季羡林东方文化复兴观对于解......
中印文学的交流源远流长 ,原始素材丰富 ;对于长期坚持在这一领域耕耘的学者 ,它给予的回报必定也是丰厚的。近年来 ,薛克翘先生在......
公元628年,玄奘法师只身一人离开长安去往印度求法,历经艰险,抵达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佛教经典,期间......
<正> 《酉阳杂俎》是晚唐段成式撰辑的一部书,自问世起,颇受学界重视。尤其是近代以来,中西学比较之风鼓荡,《酉》书更为世界瞩目,......
<正>几十年来,季羡林先生多次先后出访印度。不管哪次出访,在印度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人民热烈欢迎,他应邀作过热情洋溢的讲演,介......
二十四孝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二十四个著名的孝子,它以宣扬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孝为其宗旨,主要流行于下层普通百姓之中,在士大......
学术界常将泰戈尔对中国的深厚友好感情称为"中国情结",谭云山则是泰戈尔"中国情结"上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印之间的文化使者,谭云山......
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1924年的泰戈尔访华,不仅沟通了自清末以来几乎中断的中印文化联系,带来了突破宗教方面的广泛交流,而且促成了中印......
<正>法显是中国东晋时期的高僧,他历经万险,西行到达印度,取经译经,又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有《法显传》(又名《佛国记》)。由于王邦维......
华夏天竺,兼爱尚同春末夏初的新德里,熏风吹拂,花树繁茂,一派南亚次大陆的热带风光.今年4月,不仅是印度气候的好时节,也是中印关系......
1940年11-12月,戴季陶访印期间在中国学院和中华佛寺勒石为记,强调佛教之于中印双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这两块碑志已成为中......
【正】谭云山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毕业于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和毛泽东是同学,也是新民学会会员。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遇见印......
<正>汉语文学中,翻译成汉语的异域文学如果从汉译佛教文学算起,到传教士来华及清末民初"西学东渐",1949—1978年偏俄苏意识形态文......
泰戈尔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林立自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1924年访华后,中印两国文化交流逐渐得到开展。原有的渠道拓宽了,又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