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相关论文
与佛教在汉地的繁盛相同步,二谛在隋唐时期亦迎来了自身理论的高峰,天台智顗、嘉祥吉藏、净影慧远、慈恩窥基等一并高僧都提出了各自......
本文围绕《成实论》和“灭三心”这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对《成实论》中的各个概念进行梳理,三法(假名、实法、空)、三心(假名心、实法......
目前学界对于《中观根本慧论颂》中出现的“戏论”一词应如何解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以《中观根本颂智慧论义疏·正理海》为中......
在唯识学看来,佛学是思想体系,但更是思想方法。佛教的思想方法既可说为反对象性思维的,也可说为精神自身批判性的:思维必有其对象,......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
【正】 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
<正> 汪燕鸣先生:你在来信中提的几个问题很好。你在信中表明你是一个哲学工作者,以宗教为学习专业,并且是一个无神论者,这就使简......
《净名玄论》有三个主题,每一个主题之下吉藏都会用"境、智、教"的理解模式去诠释不同的主题,从而形成了《净名玄论》的内在理路。在......
二谛思想是中国佛教重要的思想、也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佛学思想之一。虽然在印度早期的中观学中对'二谛'的讨......
中道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中国隋唐时代的吉藏以四重二谛理论的建构形成了中国佛教对中道实义的理解方式,并奠定了中国三论宗的理......
本文基于龙树的《中论颂》等著作,考察其哲学体系中"缘起"、"中道"、"不立自宗"和"二谛"几个关键概念,指出这些理论皆拱卫其认识论......
龙树的著作,是大乘经学的代表性作品。龙树结合当时流行的大乘经典和印度主流学风,提炼出“中道”“八不”“二谛”“中观”等范畴......
吉藏在《三论玄义》《中观论疏》和《大乘玄论》中对《中论》从其宗旨、破申与名义三个方面作了精要的阐明。从经论共同的旨趣而言......
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中观学,在中国佛教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三论宗的吉藏与天台宗的智分别对印度中观学的二谛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
无论是在印度大乘佛法中,还是在中国佛教思想体系中,'二谛'思想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从认识主体、认识内容、法的......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二谛"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石,我们通常说的"二谛"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胜义谛是不可言说的"空"境,世......
佛教的"二谛"与婆罗门教的"二知"都对人的知识或真理性认识分了两个层次。这两种思想有一些共同处,也有一些差别点。这方面的理论......
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是传承印度大乘中观学派思想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在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本文......
《成实论》的两重二谛理论,将空有问题安立在不同层次上,论述了修行中的次第。于此主要研究一下“二谛”这一重要观念在《成实论》中......
东晋时期,鸠摩罗什通过译经讲经活动,使大乘般若中观学在关中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形成后人所称的关河旧学。在印度龙树中观学那里,“......
《成实论》,诃黎跋摩论师造,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凡十六卷,计二百零二品。论主造论之初,旨在沙汰律藏五部,破斥迦旃延之偏谬。遂迂......
鸠摩罗什(以下简称罗什)是魏晋时期佛学史上的典范人物,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罗什之学远承印度......
“二谛”思想是佛教真理学说的核心内容,通常意义上的“二谛”指真谛和俗谛,真谛是指圣人所体悟的“空”境,俗谛是凡夫所执着的“有”......
吉藏作为中国佛教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在近现代东亚佛学研究中,也遭受到了和天台宗、华严宗、禅宗一样的,来自存有论的质疑和批判......
龙树中观学在吉藏和宗喀巴思想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二者的共同特点,他们对二谛的讨论也都是其中观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
“四大皆空”是佛教的标识。“四大”怎么就是“空”,不重要 ;色空是何关系 ,可以不甚了了 ,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只要达到“空”了 ......
"二谛"观念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最初的较清晰表述是在部派佛教的一些文献中。中观派是对这一观念极为重视的......
《三论玄义》在论述"诸法性空"与"非空非有"中道的同时,对外道及其它佛教派别都进行了批判。它批判的外道包括印度的婆罗门教、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