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相关论文
阿罗频多之《伊莎奥义书.疏释与评论》为其巨著《神圣人生论》先行版,其“分析篇”浓缩吠檀多思想菁华,被徐梵澄评价为吠檀多学最......
奥义书对印度古代不少宗教都有重要影响。佛教的许多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奥义书有关联。一些佛教理论是在改造批判奥义书思想的基础上......
华严字母是佛教音声梵呗所具有特点的集中体现,在佛教实践中以“唱、持”的方式存在。它在演唱时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是印度一种古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印度思想文化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徐梵澄先生、巫白慧先生、黄心川先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或......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这句话写在毛姆的小说《刀锋》的最前页,毛姆引用了《迦托—奥义书》中......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沉沦八苦之中,无法出离.人类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生......
在古代印度,始终贯穿着一种神秘主义的思想方法。到奥义书时期,这种神秘的思想方法逐渐理论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了古代印度真正严格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林间奥义书》中三种转生方式的解读,得出佛教所反对的轮回转生中的“我”是指具有独立实体的“我”,而非作为事物和......
吠陀和奥义书是现存研究印度宗教哲学的最早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中的神崇拜形态有多种多样,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印关系的问题时,引用了印度中的诗句:“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
般若是中国佛学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虽然般若范畴也经历了“中国化”的历史衍变,但它的原始蕴涵仍然是佛学的,必须回溯到印度原......
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二者的共同源头都是奥义书.佛教原本是反本体的,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的需要,又不得已使用......
本文从奥义书等印度思想的框架对《齐物论》开篇部分进行全新的定位,对“吾丧我”、“天籁”、“真宰”,“成心”,“明”等观念(概念)有......
<正> 李白对郭沫若的思想和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郭沫若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无疑同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有着千丝万缕......
【正】 《蛙氏奥义书》(Māndūkyopanisad)在古代印度早期奥义书中不是最古的,篇幅也很短,却是很重要的,值得作一次专题分析。 奥......
"有宗"与"无宗"的区分是印度古人对自身知识和实践情势的自我理解。作为固有传统,这一区分在宗教层面虽得到现代学界的接受,但从哲......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堪称三大哲学传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整理说明: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以印度哲学和佛教史成果最为突出,并籍此确立了他在国际学界的崇高地位。汤用彤的印度哲学研究是其中国......
读姚卫群著《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朱明忠青年学者姚卫群博士所著的《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300千字,大32开,364页,以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正】 文学史上常常有一些文学现象叫人拍案称奇。就拿一九二一年的中国文学说吧,这一年的十二月,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问世,给......
精心辨析与正确把握印度哲学与宗教中的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从源头上厘清原始佛教根本问题的传承流变,而且也能对佛教思想后续发展......
吠檀多哲学(亦称吠檀多论),是印度教六大哲学派别中最重要的一支。它发源于古代奥义书,形成于公元1世纪,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一直......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 在拙文《古代印度原应是有历史的》里面,我曾说古代的印度本来是可能有史家和历史著作的,然而却终于没有。其中的原因尽管会......
<正> 4、人生四要和四期人,包括古代印度的哲学家们在内,都是生活在丰富多采的物质世界中的,受着七情六欲的支配。谁都知道:所有那......
<正> 瑜伽作为一种修持方法,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已存在,并很早就被印度的许多宗教哲学流派所采用。但把瑜伽的宗教实践加以归纳......
古印度哲学中的主要派别通常都有一个产生很早的理论框架,有关的哲学理论一般都包含在其中。这种框架在印度历史上流行的时间极长,......
思维方式是文化形态的重要内容。佛教和婆罗门教中都存在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最初形成于吠陀奥义书中,其后在佛教中......
佛教的"二谛"与婆罗门教的"二知"都对人的知识或真理性认识分了两个层次。这两种思想有一些共同处,也有一些差别点。这方面的理论......
为启迪智慧、净化人心、弘扬佛教文化之精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根据赵朴初会长指示精神,于今春发起举办“佛教与精神文明”学术笔......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
<正> 业和业报理论是印度伦理学说的核心观念,它是印度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出来的。 远古吠陀时代的印度人并无......
<正> 印度学者基里特·焦希发表过多种人文科学著作。他在《吠陀和印度文化》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印度曾经是一个特殊的探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