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璋相关论文
在琉球事件期间,中国驻日本公使何如璋的处理意见不无正确,然而未被采纳,致使中国在琉球事件中一步步地丧失了主动地位,日本把琉球......
【正】 张佩纶,字幼樵,直隶丰润人。1875年至1884年间,“累疏陈经国大政”。“内则屡劾大臣,不避权要,以肃纪纲;外则慎交涉,筹武备......
在世界近代史上,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加紧进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活动.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了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进......
新发现史料《袖海楼诗草》中大量记录了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与日本士宦的饮食交往活动。何如璋对日本的宴饮礼仪、饮食器具、节......
琉球和朝鲜在明清时期就一直是与中国交往最为密切的朝贡国,两者都作为藩属国向中国朝贡和贸易往来,中朝、中琉之间维系着睦邻友好......
1884年是美国的选举年,正在美国任职的晚清诗人黄遵宪目睹了时任总统、共和党人切斯特·阿瑟和民主党候选人格罗弗·克利夫兰两派......
<正>1854年1月,江户湾再次出现了黑船庞大的身影。一年之前,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的舰队来此要求幕府开国。黑船上,有个一身商人......
<正>张佩纶(1848~1903年),字幼樵,一字绳庵,号篑斋。直隶丰润(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同治进士。光绪元年(1875年)大考翰詹时,名列......
<正> 黄遵宪是清末炽烈的爱国者、锐意革新者、著名的新派诗人和研究日本历史的开拓者,对他的政治、文学和史学方面的建树,学术界......
<正>日本明治维新以降,伴随着大量中国人东渡,中日文化交流迎来了新的黄金发展时期,诗文往来、撰写序跋、品评作品,交流形式呈现出......
<正>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揭开了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序幕。这个条规是中日两国仿照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外交原则......
在琉球事件期间,中国驻日本公使何如璋的处理意见不无正确,然而未被采纳,致使中国在琉球事件中一步步地丧失了主动地位,日本把琉球......
马江之战是在观音桥事件的影响下,继首次基隆之役后爆发的一场中法大战。此战是近代史上中国海军与列强海军的首次作战,共历时7天,......
《管子》作为先秦诸子中一部以富国强兵为主的子书,历代都有人对它进行研究,或注解,或校勘,或辨伪,或训释。清代是诸子学繁荣的时......
120年前的光绪二十七年(1894),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最后以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告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笔。......
<正> 到过东京的人,很少不游上野公园;游上野公园的人,很少不瞻仰西乡铜像。引起我对这座铜像的兴趣的,并非其雕塑艺术,而是日本人......
光绪元年(1875)日本挑起阻贡事件后,清政府的对琉政策由被动而主动,一个重大的促动力是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的积极建议。本文深入考......
19世纪中下叶,日本用武力开始实施吞并琉球的计划,竭力阻断中琉间长达几百年的朝贡关系,由此引发了涉及中、琉、日三方关系的“球案”事......
东亚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接受中国文化的恩惠,甚至拥有自己一套汉学文化传统。但当明治日本把战争之矛指向中......
本文以翔实的历史事实,阐明了中国与琉球的历史渊源,叙述了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分析了清政府对日妥协以致丢失琉球的真相。
This art......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只能保有其本土四岛及其他由盟军确认的小岛,其他......
一1877年11月3日,晚清“诗界革命”领袖、近代杰出外交家黄遵宪以参赞身份随同大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安抵日本神户港。始料不及的......
黄遵宪,出生在广东梅州一客家望族,他视野开阔、善于接受新事物。1876年,29岁的他参加顺天乡试中举。这一年12月,广州大埔籍的翰林......
【正】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吴海林、李延沛编)第762页[黄遵宪]条云:“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任驻日使馆参赞。”这是错误的。中......
19世纪70年代是变动而多事的时代。进入70年代后,日本开始了吞并琉球、朝鲜和台湾的步伐,中国则陷入了深深的边疆危机。1874年春,......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是近代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改革家、史学家。清光绪三年(1877)三月随清朝第一任驻日......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以何如璋、丁日昌、黄遵宪等人为代表的近代粤东客家人士,主要从事洋务事业或近代外交等活动,他们对日本的国情,特别......
黄遵宪所著《朝鲜策略》并非如中外史家所褒奖的那样完美,而是存在着逻辑上的严重缺陷,将臆想中的"俄国威胁论"当成了现实中的"俄......
“结日本”是何如璋、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为朝鲜开具的救时良策,前承“亲中国”,后续“联美国”,达致“图自强”,形成一个完整......
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是一位爱国官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派驻外国的公使之一。在任期间,为琉球问题同日本政府坚决斗争,为朝鲜......
何如璋(1838——1891),字衍信,号子峨,广东省大埔县双坑村人.1861年中举,1868年中进士,1877年至1882年任驻日公使,1883年冬至1884......
19世纪80年代前后,恰逢中朝关系从传统的东亚宗藩秩序向近代条约体制转型的关键期。围绕着如何推动朝鲜对外开放问题,清政府的驻日外......
何如璋在1877-1882年任驻日公使期间,恰逢中朝关系从传统的东亚宗藩秩序向近代条约体制转型的关键期.围绕着如何推动朝鲜对外开放......
《琉球三策》.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文献.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者多视其为黄遵宪所撰,并以此为基础,对黄遵宪的日本观及有关历史进行论......
光绪初年,清政府与日本围绕琉球国运(“球案”)展开斗争。一开始,清政府对琉球事务漠不关心,致使日本步步推进吞并计划。在事态公开化之......
何如璋在出任驻日本公便期间,以文会友,广泛结交日本朝野人士,给日本文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琉球事件交涉中据理力争,毫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