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从吾相关论文
年轻有为。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对高华年在20多岁时便已取得相当学术成就的最好注解,而走上语言学研究这条路,是他一辈子的选择,从未改变......
民国时期,梅贻琦先生游学欧洲后回到国内,1931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12月4日的就职演说中有一段重要的话,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所谓大......
由潘剑冰先生所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一书,从道德、文章、人生经历等不同角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民国时......
2005年7月,何炳棣的学术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年后,何兆武的求学自传《上学记》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抗战爆发后,西南联大与北平图书馆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从事抗战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姚从吾是中日战事......
卢荷生教授淡泊名利、躬行图书馆学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学风,是值得图书馆界同行们重视、珍惜和发扬的。介绍卢荷生先生的经历与治学道......
1925年7月27日,王国维在清华学校工字厅为学生消夏团演讲,题目是《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明确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
最近读了《上学记》,何兆武先生娓娓道来一个远去的、恍若隔世的故事,他在书中写道:“姚从吾先生那时候是北大历史系主任,可是我们......
抗战时期,昆明获“民主堡垒”的美誉与中国高等学府之南迁自有关系,但若把民主、自由思想在联大等大学中的成长壮大,完全归结于自......
袁同礼先生(1895—1965)毕生尽瘁图书馆事业。1916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即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参考部工作。在我国,清华大学图书......
抗战时期,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学界分合的背后,除了政治理念的明争,亦有派系因素的......
<正>学界对宋辽关系的研究,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成果,但在讨论政权间互派使节时,或多或少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宋朝与契丹使用的语......
姚从吾先生原名士鳌,字占卿,号从吾,中年以后以号行。河南襄城人,生于光绪二十年(1884)。1914年考入北京中华大学预科,1917年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师事张相......
姚从吾民族史观的主要论点即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绵延,扩大与不间断的,原因在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文化与武功方面的交互影响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