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养性相关论文
在对孟子尽心章的理解上,阳明与朱熹有很大的不同,朱熹是从格物致知角度解释知性与尽心,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是从知的角度而言,“......
孟子的心性修养方法分为存心养性和养浩然之气。存心养性主要指培养仁义礼智等德行,养浩然之气主要指培养浩然之气的意志力量。“......
孟子和荀子主张的人性论,前者是性善,后者是性恶,但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研究人性善恶属性的基础上,都努力探索如何使人成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念。当今很多媒体热衷于阐述其中的生态和谐观,却也导致了人们对其完整内涵的忽视。其实。“天......
<正>儒家人学的理论基础是心性论,儒家心性论自孟子始具规模.孟子心性论不仅是其性善论的义理根据,而且还由此开出了宋明新儒家的......
孟子从“人性本善”的前提出发,创立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并提出了通过“道德修养”方式就能实现理想人格的思想。......
薛瑄在承继孟子"存心养性"思想的基础上,在理学的背景下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以理学的理论关切为出发点,他主张将存其心作为明澈天......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存心养性"和"性善论"结合的养生观点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存心养性"就是要人保......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