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相关论文
关于方言分区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划分方法上主要是定性和定量的争论,此外还有就方言分区时是否应该兼顾方言的共时面貌和历时演变的......
拟声词,即模拟自然万物声音的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词类,其历史悠久,《诗经》305篇中就有50多篇使用了拟声词。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所承......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以下简称《王韵》)目前有敦煌本、项跋本和宋跋本三个版本。敦煌本《王韵》的残缺程度最为厉害;项跋本《王......
“窟窟”一词见于《世说新语·品藻》,因看了几个注本均未作注,所以试做一解。原文是:“有人以王中郎(坦之)比车骑(谢玄),车骑闻之曰:‘......
引言 “褪”字是个常用字,从韵书记载看褪字当读tun,部分方言中保留了阳声韵读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注为:tun去[褪](在广韵集韵......
一、引言 黄侃(1886-1935)是音韵学大师,对音韵学有诸多贡献,目前对黄侃音韵学成就的探讨基本上只限于他对上古音研究的成果,尚少......
该文以张氏泽存堂该《广韵》为研究对象,对《广韵》进行了计算机处理,建立了数据库.并在数据库的基础上作了反切上下字的统计及系......
韵书是音韵学研究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古代词汇、文字、方言的重要材料,《广韵》作为中古韵书的蓝本,反映了广泛的语音纵切面与横切面......
考辨《广韵》(肥)、痱、疿及相关医学词汇所指称的疾病.以《广韵》记录的(肥)、痱、疿及相关病名为线索和基础参照,对比相关古代字......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代表汉语中古音的《广韵》35声母与现代韩国汉字音13声母,研究发现现代韩国汉字音的声母大多数与汉语中古音的声......
《广韵》在训释的时候,有一部分释语中含有被释字,在这类释语中连绵词占了很大一部分。从《广韵》中选取含被释字释语的连绵词作为......
运用《广韵》《汉语大字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古今字书辞书,考释《安徽安庆方言同音字汇》中十六则未考或误考的安庆方言词的......
王仁紡《刊谬补缺切韵》第一种,即敦煌本王韵,世称"王一".因其残缺较甚,195个韵中只有53个韵小韵字没有残缺.本文通过歌韵和去声部分......
《韵学臆说》是清朝王植所撰写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植所撰写的《韵学臆说》可以反映当时的一些语音音系情况。从古至今,汉语的......
贾善翔著的《南华真经直音》是宋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南华真经直音》与《广韵》......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
《王三》有36组音同或音近小韵在《广韵》中合并为36个小韵,这些合并小韵作用有三:一是弥补了《王三》甚至《切韵》的撰抄之疏;二是......
本文通过对赣剧饶河戏语音系统的调查、分析及整理,探讨了其音系特点、规律,并将赣剧饶河戏韵白音系与中古音进行对比,分析出赣剧......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
<正> 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上册),我最近拜读了一遍,获得不少教益。但觉得有可斟酌之处。本文摘出几条,与马先生商榷,并望得到......
[摘 要]:本文针对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同韵字表”中存在的一些失误,总结出了45条表中平、上、去、入四声相混的问......
一(一)方言词汇中的一些特殊语词,尤其是'有音无字'的语词,往往是古语词的留存或流变。依循汉语音、义演变的一般规律,运......
文章穷尽性地对《广韵》中216条“古文”术语进行了梳理分析,考察了这些古文的来源以及字际关系。从中发现,《广韵》中的“古文”,很......
【正】 一引论原本《玉篇》的反切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江南语音的重要资料。目前国内还没见到对原本《玉篇》的反切进行系统研究的文......
【正】 “声转”和“语转”,是用以训释语言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表现其语音差异的训诂条例。“语转”,在杨雄的《方言》中已见,......
况周颐、刘福姚、邓鸿荃是晚清临桂词人(粤西词人)的重要代表。他们和王鹏运所领导的临桂词派,执晚清文坛之牛耳,标举"重拙大"之旨,在......
毕沅<释名疏证>引<广韵>异文共58条,毕氏采取三种做法:或据以订正今本,或明指<广韵>讹误,或引出以供参考.本文将分类对毕氏的做法......
<正> “浊上变去”,亦称“阳上作去”,指全浊上声系统地演变为全浊去声,这是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一大规律。过去,学者们研究它,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