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相关论文
自先秦而至六朝,经由历代文人诗史溯源、逸诗解题、诗篇命名等三个维度的诗学实践,以"怨"为美逐渐成为新风尚。在诗史溯源层面,......
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女子善怨”,有“女子易于感怨”和“女子长于写怨”两层含义.在先秦两汉政治伦理语境中,原本作为一种心理现象......
钟嵘,是中国齐梁时期杰出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他撰著的《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钟嵘评论五言诗人123家,考辨源流,......
从古至今,在传统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的影响下,在中国和朝鲜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弃妇”形象。“弃妇”是讲因婚姻破裂而被迫......
龚自珍身处封建社会末期,时代赋予他的不仅是饱含忧患的思想,还有怨气升腾的诗文创作及理论,本文讨论了从"诗可以怨"到"以怨为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自觉的启蒙时期,钟嵘的《诗品》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文学审美变化,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具有划时代......
在先秦儒家看来,“怨”是一种潜藏着巨大否定激情和破坏动能的生存体验,它往往是社会失序、政治祸乱的根源,因而不可不严肃对待和尽量......
《诗品》重视怨诗,在钟嵘眼里,同是怨诗,因为诗人个性与经历不同,其"怨"的内涵就不同,因此造成其诗歌品藻之高下和怨情之丰富,通过对......
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宋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出重“理”的倾向,即使是他们认为的游戏、谐趣之作——禽言诗,在其手中也大放异彩,创作数......
春秋时代,赋诗之风大行其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成为普遍的现象,实用主义的孔子据此提出了他的一系列功用诗论,肯定了“赋诗断章”存......
明遗民刘命清《庄屈》一文指出,庄子与屈原皆因不得志而生怨情。虽然,刘氏所论不乏肤阔牵强,却揭示出庄、屈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似之处。......
怨是人之常情,亦是人之通病。自古及今因为利与情,人们心中之怨良多。孔子洞察于此,指出"怨"的产生主要是人们"放于利而行",他以一贯之......
梁实秋的著译活动相辅相成,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在题材选择、审美倾向、文化心态、思想意蕴等方面是相......
白朗宁夫人和李清照都以辞藻文采诉衷情,写出了引起读者共鸣的诗篇,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白朗宁的诗体现了"慕"的胜境,李清照的诗却......
基于明末现实政治的危局,“复归风雅”成为时人的强烈诉求。为证明“复归风雅”的意义,时人思路有二:首先是对传统的追认,其次要凸......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
《墨子》将"怨"置入兼爱、尚贤、尚同等学说观之,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借"怨"批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墨学确立思想独立性的重要......
怨与愤都是指人在同不合理的社会环境发生冲突时产生的情感,司马迁肯定了这种情感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将作......
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重要文学观念,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诗经》也因此成为历代文人必读典籍。但从此文学观念......
性理疗病法为清末王凤仪先生所创,其旨在运用各种调心手段,调整患者气机使患者自行将体内的痰饮、瘀血等病理物质通过汗吐下等排泄途......
“情兼雅怨”是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评价其他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各注家对“雅”的点......
本文旨在以钟嵘的“怨”这一概念为核心 ,通过分析“怨”与“气” ,“怨”与滋味的关系 ,揭示“怨”这一概念的美学内涵
The purp......
“诗可以怨”的阐释史包含由《诗》到“诗”的泛化以及从“怨而不怒”到“发愤抒情”的分野。其中“诗”“可以”“怨”三者的释义......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世界上最早、最全面概括诗歌本质特征和艺术特性的言论。起初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孔子论《诗》,以《诗》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从而奠定了儒家"诗教"的传统,本文从"温柔敦厚"的诗歌品格和"兴、观、群、怨"的诗歌社......
"怨"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要的审美情感之一,本身具有内倾性和目的性的特点。而古典悲剧中的女性,由于其自身的社会遭遇和气质内涵,......
先秦法家以“法”观“怨”从知、行、言三个维度切入论题,为中华传统“怨”论框架的奠定做出了独特贡献.从情感发生学入 手,管仲、......
《伯夷列传》是一篇奇特而难解的千古绝调。它是七十列传的发凡总序,它是淤积已久的愤懑的喷发,它是特立独行、表幽显微的宣言。其论......
期刊
怨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情感现象,它事关世人的喜怒哀乐,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先秦时期的孔子老子两位思想家......
立足于"国学视野"与"大文论观",可实现中国传统文论命题"诗可以怨"研究在文字、文化、文学三个向度上的新拓展。"怨"是"诗可以怨"......
徐国荣在其商榷文中提出“悲怨”与“悲美”割裂了创作与欣赏,曲解了钱钟书对“以悲为美”的全面阐释。西周“忧患意识”的根本特......
从先秦至清代,“恨”、“怨”、“憾”均可表“怨恨”义,是一组常用同义词。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词又有其消长变化的个性特点。学......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怨”既是基本的情感与观念,又作为一种贯通作者与读者审美心理的文体类型,进入文学家与文论家的视野。于前者......
钟嵘《诗品》以"滋味"论诗,使中国诗学有了新的审美范畴。审视钟嵘《诗品》品评的五言诗及其反映的生活,会发现"滋味"不是抽象概念......
《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第三部诗歌总集,它以妇女为描写对象,表现出浓烈的妇女之“怨”。这种“怨”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不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