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思想相关论文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由“铁门之城”变为“全国最富有朝气的一省”。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唐才常、谭嗣同、刘善涵、熊希龄等跳出科举旧......
汪康年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一位重要报人,以报刊政治化为中心,其报刊活动经历了从新闻性到政论性的思路转变,在以政论报刊为主流的近代......
五四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通过报刊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号召群众大联合,推翻封建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毛泽东的文......
《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在1923年10月创刊到1927年10月第一次停刊期间,它以168期1000余篇文章240余万字的政治思想文化宣......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对史学、文学、哲学、佛学、图书馆学及辨伪学的研究多有建树,......
摘要: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报刊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张謇不仅对报刊功能及价值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创办、参与创办了多种报纸。他利用报......
【摘要】杨度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他为了君主立宪的梦想半生奔波,为追求强国富民而苦苦探索。......
我党早期著名活动家和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新闻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生。20......
梁启超先生于1903年应邀出访美国,考察了美国报刊事业发展状况。美国报刊事业的发展规模以及先进的服务和营销理念,对梁先生思想启......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活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而这一百多年来,中共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的报刊实践中,也非常重视报刊经验的总结和思想理......
林则徐是中国最早与近代报刊打交道的人之一,但林却误以为近代报刊就是中国固有之“塘报”,他有关报刊的一些认识,就是由“塘报”引申......
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节点。中国新闻事业自外报来华得到发轫后,在辛亥革命时期达到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卓著的政治家、新闻工作者和宣传家,他一生56年的生命历程中有27年都在从事报刊活动。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不仅对......
<正>1918年3-4月间,列宁受俄共(布)中央的委托,两易其稿,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这篇文章的初稿第十章和定......
期刊
邵力子(1882—1967)是一位对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爱国人士,被毛泽东称赞为“和平老人”,与此同时他也是为我国近代......
张季鸾早年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滋润,形成了其特有的"文人办报"气质,持之以恒,成就了新记《大公报》的辉煌传奇。张季鸾从事报刊......
<正>如果说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新闻思想尚属民主报刊思想范畴;那么从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德法年鉴》开始,马克思......
张季鸾的报刊活动主要集中于新记《大公报》时期,报刊思想主要包括"‘四不’方针"、"文人论政"和"报恩主义"三个部分。张季鸾深受......
《刍言报》,是由民间新式报人汪康年创办的一份特殊的报纸。直至1911年汪康年去世,《刍言报》才最终停刊。作为汪康年生前创办的最......
刘师培是扬州仪征人,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与章太炎相媲美;一生历经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五四运动三个时期,其报刊活动与政治......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对史学、文学、哲学、佛学、图书馆学及辨伪学的研究多有建树,......
<正>1936年6月28日,邹韬奋在《大众文化的基本条件》一文中明确指出:"大众文化的基本条件是要大众化,是要不忘却大众,是要切合于大......
19世纪的中国处在内外交困的危机时刻,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忧于时局,从故纸堆中抬起头来,向先进的西方世界寻求救国真理,并利用报刊......
王韬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1874年1月5日他创办了我国近代最早的报刊之一——循环日报;他是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在他启蒙......
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研究报刊史的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一般认为起源可上溯至王韬以及《循环日报》的论政传统,也有学者......
王韬是我国维新运动兴起前最重要的新闻思想家,他集办报实践家与学者于一身,站在中西汇通的角度上,全面阐述了对新闻事业的认识,对......
汪康年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一位重要报人,以报刊政治化为中心,其报刊活动经历了从新闻性到政论性的思路转变,在以政论报刊为主流的......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社会动荡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以"文以载道"为代表的传统价值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以近代国人办报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