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宋兼采相关论文
作为近代两位经学大家,曹元弼与陈澧虽然没有师承关系,但是曹元弼的经学研究却受到陈澧较大的影响.曹元弼在张之洞幕府与陈澧后学......
曾国藩酷爱读书,积累了丰富的选书、读书理论。选书区别"买书"与"看书",再分"正者"与"旁者",选目或参考韩愈、柳宗元、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或......
“实事求是”在乾嘉学术中被确立为基本治学理念。通过对此一理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汉学立场的“实......
朱睦■是明代开封著名的宗室学者,其学术以《春秋》学为重点,在明代中后期的学术环境中显现出鲜明个性。在其宗室身份的影响下,朱......
汉宋兼采思想学派是清中后期崛起的重要学术派别,前后流衍数百年,其兴起原因十分复杂,而乾嘉时期的翁方纲、章学诚和许宗彦的言论......
陈澧之学渊源于以江浙学术为本的学海堂,循"训诂明而义理明"的路径,特重"小学"一道。其《说文声表》、《切韵考》及《外篇》,对"小......
晚清名士李慈铭,除了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外,也做了不少学术工作。处身于汉宋兼采的学术环境,李慈铭的学术观也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然而......
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位《春秋》公羊学者,王闿运在解说《春秋》灾异的过程中,与历代公羊学者言说灾异有较大差异:一方面,他对董、何所创立......
身为乾隆时期朴学领袖朱筠之子,朱锡庚未能世其家学并弘扬考据之风,反而在与章学诚、阮元等著名学者的交往中,开始检讨汉宋之学,治学路......
清代中叶,汉学大盛,宋学衰落,学术界出现了重汉学、抑宋学的风气。翁方纲对此十分不满,提出了汉宋兼采的主张,包括“纂言不纂礼”和“考......
曹元弼曾在南菁书院问学于黄以周,受黄氏父子以经为本、实事求是及汉宋兼采的治学方法影响,但又受其自身既有的宗汉宗郑思想,以及......
清初《诗经》研究的两大阵营是翼朱的宋学派和尊《序》的汉学派。这两派在学术立场上相互针对,但在经文阐释中却都存在着“汉宋兼采......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唐蔚芝先生师从经学家黄元同先生,而又以理学名家,他究竟如何处理黄先生那里的汉学传统与宋学传统之间的......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在清末虽然以礼学著称,但易学亦是其经学研究的着力点,乃至是其出处进退之依据与信仰所在。其易学研究,亦可以称得......
<正>一自清末以来,在清代学术史、思想史(以下简称清学史)的领域里,逐渐形成了若干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其中章太炎、梁启超、胡适......
期刊
明末清初,鉴于王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弊端,顾、黄、王三大家均予以痛斥,揭橥"通经致用"的大旗,开有清一代之学风.迨至乾嘉,由于清廷屡......
作为清朝后期提倡汉宋兼采经学观的一个代表,夏炯的思想背景独树一帜:与大多数汉宋兼采学者“宗汉兼宋”比较,夏炯则是“宗宋兼汉......
传统观点认为江藩学术思想为褒汉抑宋,实则不然。江藩学术思想不仅仅得益于汉学,同时也较多地吸收了宋学,宋学对江藩学术思想产生了相......
汉宋之争贯穿了桐城派前后,迫使桐城派将考据作为理论与实践武器,运用于学术研究和古文理论与创作中。桐城派前期,汉宋之争白热化,......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汉、宋两学关系问题是一重要问题,到清代嘉庆、道光之时尤为引人注目。围绕这一问题,时人聚讼纷纭,其中以江......
张舜徽平生十分推崇章学诚,在治学历程中对章氏之学术思想多所承继与发展。概而言之,约有三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旨趣;博观......
清初经学的复兴,本着经世之目的,虽有尊汉抑宋的倾向,但仍然是汉宋兼采;随着满清政权渐趋稳定,统治者的官方价值体系的选择,理学由清初仍......
清代汉宋兼采思想的学术旨趣向来少有人探讨,倒是几位学界前辈对汉宋兼采思想的批评意见颇受学界瞩目,而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求实......
乾嘉后期,汉学渐趋衰微,实事求是,汉宋兼采思想开始流行,这一思想转变明显表现在书院祭主的变化上,南菁书院和诂经精舍可谓代表,作为百年......
晚清时期,湖南出现了一个考订经史、训诂文字的学术高潮,并涌现出以周寿昌、王先谦、叶德辉、胡元仪等为代表的诸多著名学者。受湘......
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是清代名物考证的重要著作,因受四库馆臣评价的影响,长期以来被学界忽视。此书以朱熹《诗集传》为纲,广征......
黄以周是晚清经学大师,但他的易学成就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分析黄氏易学"汉宋兼采"的原则及其易学宗旨,指出黄以周研究《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