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论战相关论文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由政治分歧引发的学术论争。虽然论战各方不同程度地运用唯物史观展开历史研究,但实质蕴含着马克思......
社会形态理论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概念系统和认知框架,使之既超越传统记述式的“食货之学”,又不同于以制度史、部门史......
“后社会史论战时期”即《读书杂志》1933年停刊至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这一历史阶段。在此期间史学界出现了三种相对于社会史......
郭沫若等人最早尝试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做整体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于《读书杂志》发起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时期.郭沫若......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进行了一场社会史论战,它实际上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苏联和日本......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新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时期,此间,有关“史”与“论”的关系被反复提及.其间陶希圣所创办的《食货......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论战中形成了学术共同体。马克思主......
20世纪30年代思想界发生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一个事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中国奴隶社会问题是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
30年代,国社党机关刊物《再生》对社会史论战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疏离到自觉参与的变化过程,其从方法论、学理等角度对论战展开了批判......
《图书评论》作为国立编译馆主办的书评期刊,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但是不能以此否认刊物在近代书评期刊史上的地位和价值。20世纪30年......
食货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之后形成的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为研究旨趣的学术团体。食货派形成以陶希圣为主要代......
将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置于"学术视野"中考察,并非意味着可以轻视或绕开论战中无处不在的政治元素。社会......
当代学者谈论经济史,总会提到郭沫若的名字。郭沫若在1930年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是以中国的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史为现实依托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有了一定......
陶希圣,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共产党眼中,他是汉奸,解放战争后期被列为国民党战犯。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眼中,他......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林甘泉当二十世纪的第一线曙光出现时,古老的中国正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起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
<正>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外庐同志学术纪念会。外庐同志去世已经一年多了。外庐同志去世以后,我曾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侯外庐同志。......
<正> 吕振羽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五十余年的革命斗争和治史生涯中,他著述宏富,成就卓越,为历史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19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是理论与材料之冲突的首次集中爆发。论战学者高度重视理论方法,但由于唯科学主义的笼罩,唯物史观被误读为经......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主流学界将其视之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争。这一定位以政治立场界分学术派......
发生于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一直徘徊于学术与意识形态之间。论战具有强烈的现实诉求,目的在于解答"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论......
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由于亚细亚社会理论本身的不足和中国革命、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因素,中国学者普遍对......
19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正式启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开辟出两种经济史路向:一种是直接源自论战、以理论为主导、以宏观通论为特征的经......
李达(1890-1966年)是二十世纪上半期马克思学术理论界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仅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
<正> 在1949年后1979年前的唯物史观派史学发展历程中,"五朵金花"问题是史学界的基本命题。所谓"五朵金花",指的是当时史学界围绕......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思想界风行一时。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成为其时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种新倾向。与......
中国左派史学的形成过程中,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曾经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左派学人学习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组合、扬弃各种理论资源,......
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中,苏联党内两种政见影响到中国,形成自陶希圣、郭沫若始到以《读书杂志》为主战场的论战。经过社会史......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
期刊
20世纪的最初10年,尤其在20年代,是中国史学界崇尚材料,崇尚考据的时代。而崇尚理论,崇尚方法,则是30年代中国史坛的主流。到40年......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生命》杂志作者群体围绕着中国社会结构进行过一场讨论,可以视之为其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先导。这次讨......
发生于1927—1937年间的社会史论战是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事件。以往学术界对论战的认知,多侧重于政治方面,将某种特定的政治立......
美国学者德里克的《革命与历史》一书,突破以往的著述格局,从学术史高度对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如果说郭沫若是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山,吕振羽首次科学地认识中国史前社会,范文澜最早提供了一个崭新......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论著,但一些重要的史实仍不清晰,有的则被曲解。在整个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