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刺相关论文
“比兴”原是用《诗》方法,郑玄在继承这种用《诗》方法的同时,拓展了“比兴”的内涵,将其发展为诗歌表现手法。又将“比兴”手法......
摘 要:本文从王秀臣的研究“礼仪与兴象”出发,对“兴”的原始义进行了辨析,并以此为依据对“兴”义的文学呈现做出总结:首先,与神沟通......
摘 要:汉赋的颂讽意识与《诗经》的美刺传统有极大的渊源与关系。《雅》《颂》中歌功颂德的庙堂气象为汉赋所接受,《国风》和二《雅......
《诗经·郑风》中“女惑男”之诗以其清新健康、率真热情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可惜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 ,在正统文学中再也见不到......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实践中,熟练地运用赋比兴手法,很好地把握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使三法各显其功能。同时,在具体运用到某一诗篇时,既......
关于“意境”的论述,晚唐司空图、南宋严羽、晚清王国维皆有高见,本文试以上述三人论述为依托,从意境的产生源头、营造与鉴赏来抒......
对于每一个北师大人和中国教师来说,“木铎金声”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比如,在我们的《中国教师》里,就设有“木铎金声”的栏目;在北......
许峰 《咏物悟道100首》,承继我国“诗言志”与“诗缘情”之两大传统,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本着“风......
期刊
王符文学观念具体表现为对文学美刺功能的重视,主张文学的实诚精神。其本末兼顾的思维方式,是这些文学观念的内在哲学基础。王符文......
舜歌《南风》,不仅真实记录了民风民情,也寄寓了自己从“风”中所体察到的民风民情。他的实践是一个最好的典范,确立了中国文学重在反......
中国文学理论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构成文论的因素却在先秦、秦汉的文献中陆续产生。诗经中孕育了"美刺"和"兴寄"的文论母题,两......
刘克庄以“吟咏情性”为诗歌本质,但受先秦儒家诗教观念和宋代理学思潮的影响,他的诗歌观念存在着重性轻情的严重倾向。具体表现为:以......
"经世"、"致用"在中国典籍中本是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开端于梁启超,是"尽其功用于治理天下"的意思,其内核是面向现实,注重实效。......
汉儒诗学源于春秋诸子诗学,主要是围绕着《诗经》经典化解读而展开。四家诗在诗学上具有同源的关系。毛诗之外,齐、鲁、韩三家诗中......
【正】 我在《论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学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载《四川师大学报》85年3期)一文中,较为系统地比较分析了朱熹与毛郑......
【正】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儒家诗教在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弄清儒家诗教的实质及其......
<正> 一、诗人、文学理论家对赋、比、兴理论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诗人、文学理论家大多也象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诗人、文学理......
在汉代经学繁盛的现实下,汉人特别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意义.美刺与教化,是当时文学思想的主流.司马迁受时代的影响,在史书的撰述中......
郑玄对比、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毛诗传笺>中以"喻"释"兴","兴"可美也可刺;而在<周礼注>中却以美刺区别比、兴.郑玄为什么会以美......
在汉代的楚辞研究中,王逸的研究是最为系统和突出的一个,他的<楚辞章句>继承了刘安、司马迁的认识,将楚辞系属于经,附以五经道德仁......
古代儒家成系统的诗论 ,出自对《诗经》的解读 ,较早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四家说诗互有异同 ,但无论是讲诗言志 ,或是以比兴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
经义甲等第一名胡宣泰四效君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义窃思曲礼者言礼节目之委曲故多至三千而有曰四郊多垒此......
美刺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艺理论概念,它的产生和发展呈现了一个值得探讨的分明脉络。它萌芽于先秦,从《诗经》到孔子的'兴观......
文学作品的作用,是文学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理由。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文学的作用学说基本上是持“教化”观点的,而西方文学......
儒者读《诗经》,力在通经致用,彰诗教于天下。《诗》学自先秦以降,分门别派,各有家法,却都未曾脱离伦理教化之旨。美刺讽颂,乃是《......
从先秦至清代,'比兴'的阐释经过了一条由《诗》之六义到词学纲领的历程。郑玄的美刺说在比兴阐释史上具有理论奠基的意味,......
在理论层面上,朱熹把“温柔敦厚”与“圣贤气象”“仁”关联起来,而在实践层面上,他又将作为“圣贤气象”重要表现的“温柔敦厚”......
"思无邪"是孔子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传统儒学的"归于正"与朱熹的"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以道德理性为本的"美刺"诗学观,因其明显的附......
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也是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他主张文学创作要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现实。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并且以......
茶山丁若镛的《诗经讲义》系为奉命解答正祖王关于《诗经》的八百问而作,"美刺"说通贯其中。茶山秉承《毛诗序》的"诗刺"说,同时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确立了"真"的审美标准,他认为以美刺为内容的作品因为沾染社会功利气息,寄予明确目的,离自然之旨甚远,与真......
一部古代文字狱史,差不多也就是一部自由释义的历史。文字狱锻造者的利益关切是他们随意解释所涉诗歌作品的根本原因,而自由释义作......
李攀龙为后七子之首,标举复古旗帜,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人简倨、正直、爱国。其诗雄浑峻洁、沉著意真、规模典范;具有高蹈的爱......
汉代的文学批评刚刚产生 ,就以“经世致用”指出了文学的目的和用途 ,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 ,使文学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
范梈秉承儒家传统诗教,在诗法、诗序等诗论中推重"雅正"。范梈具体的诗歌创作也符合其主张的"雅正"之论,对于美,能够发出盛大之音;对于......
《毛诗小序》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形成于战国孟子一派学者之手。《诗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将诗政治化、历史化,并......
鱼意象是《诗经》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生活状况的反映,也有宗教信仰的展现;既涉及国家政治,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