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义相关论文
“集义”这一概念自经孟子提出后,便吸引了后世学者的注意。汉以降至宋初,“集义”只是描述义与气共同生起的状态。但在宋明理学思潮......
知言与养气作为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话语,肇端于先秦儒学,兴盛于宋明理学,转化于现代哲学.孔子视知言知人与内省反求为君子人格的必......
“气”论渊博复杂,自古论文皆重气,为文重养气,“养气”说可谓是“气”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作主体去探讨“养气”说,把握历代文人“......
孟子的'不动心'相当于朱熹所谓的'气魄',它是通过知言养气途径而达到的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养气就是不断扩充内心......
孟子论性,实乃据才以为言的.故其性善论之主要致思理路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也;相应地,恶的产生乃因'不......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即陈白沙心学的成德、成圣路径.陈白沙继承了孟子“集义”的德性进路,他认为成德、成圣的根基在于“立本”,......
牟宗三将程伊川从儒家正统中划出,是因他结合了朱子来谈程伊川。程伊川的思想处于程明道的主观心性系统与朱子的客观理性系统之间,......
张载认为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人性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复归至善的天......
王阳明在晚年《答欧阳崇一书》中,就良知与见闻之知、良知与理性思雏、良知与集义笃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辩析。他认为良知不滞于见......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阳明及其两个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四句教"的不同理解,展示"四句教"在"本体-工夫"上的问题。首先,通过引入剖析"四......
朱子与王阳明对于《孟子》知言养气章"养浩然之气"一节的诠释出现显著不同。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旨归,认为工夫全在"必有事"上,不需说"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