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易相关论文
清廷于1909年设立的编订名词馆,是当时指导、规范引介西学的重要学术机构。严复、王国维作为近代最重要的翻译家和学者,曾在该馆共......
Translating New Woman—The Different Images of Portia in the Translated Literature in Early Twentieth
《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是20世纪初叶中国翻译文学中十分活跃的女性形象,在林纾笔下她是一个博学机智而又温顺贤良的妻子,在包天......
作为我国清末最主要的翻译家,林纾的翻译具有特殊性:他不懂外语。受口译者的影响,林纾的翻译作品不乏名著,忠于原文,但也凸显了改......
林纾的"口译"者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其实他们也是"林译"作品的重要参与者,王寿昌、魏易、陈家麟、曾宗巩等精通西文,并有着一定的文......
魏易是晚清翻译家林纾最重要的口译合作者,作为比林纾至少年轻一代的翻译家,魏易精通英文,又无传统文化包袱。他在《时事新报》上......
本文结合"视译"理论探讨合作者(魏易)对"林纾的翻译"的影响。文章首先构建了林、魏合作翻译的"精力负荷模型":∑(SL→TL)=∑Interl......
林纾的翻译在翻译界一直颇有争议,有褒有贬,但普遍认为林译是“不忠实”的。他与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黑奴吁天录......
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黄兴涛教授发现严复手批《植物名词中英对照表》原稿本的过程,并从现代术语学的角度,对严复当年的术语审......
文章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诗学理论,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译论之枢机。我国翻译史上的数次翻译讨论高潮,基本上均以“文章作法”为核......
狄更斯的晚期作品A Tale of Two Cities在我国长期被奉为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该小说在1903年由著名翻译家魏易首次翻译成中文,并取名为......
话语的定义很多。本文采用的是法国文化及思想史学者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理论。傅柯对话语的看法,重要之处是......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