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抗骨松方案联合PKP治疗骨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j2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患者中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并阐明不同类型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共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住创伤外科住院部和门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共182例,在按照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后,符合标准的病人163例,其中胸椎骨折和腰椎骨折分别为75例和88例。对全部的病人术后都采取了定期门诊和电话随访,最后根据病人术后是否行抗骨松治疗把所有病人随机分成抗骨松组和未抗治疗组,其抗骨质疏松组为唑来膦酸组、依降钙素组、地舒单抗组,未抗骨松组40例,抗骨质疏松组中唑来磷酸组39例,降钙素组50例,地舒单抗组34例。最后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比较未抗骨松组和抗骨松组以及唑来膦酸组、降钙素组、地舒单抗组之间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骨代谢、疼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局部后凸角、再骨折率有无差异,从而分析PKP术后患者抗骨松治疗和不同抗骨松方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预后疗效的影响。[结果]唑来磷酸组术后一年内1例患者因基础疾病死亡,降钙素组2例患者死亡,分别是因为基础疾病以及高龄死亡,未抗骨松治疗组术后一年内4例患者死亡,1例因基础疾病死亡,1例意外事故死亡,2例因髋部骨折死亡,共36例获得随访,分别统计四组患者腰痛JOA评分,疼痛VAS评分、骨密度、骨代谢、再骨折率。统计结果显示唑来磷酸组术后一年JOA评分为(27.42±0.36)分,降钙素组术后一年JOA评分为(27.38±0.31)分,地舒单抗组术后一年JOA评分为(27.87±0.39)分,未抗骨松组术后一年的JOA评分为(22.71±0.57)分,不同的治疗方案与未抗骨松之间有统计差异,说明抗骨松治疗可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唑来磷酸组术后一年疼痛VAS评分为(2.69±0.46)分,降钙素组术后一年疼痛VAS评分为(2.15±0.32)分,地舒单抗组术后一年疼痛VAS评分为(2.12±0.41)分,未抗骨松组疼痛VAS评分为(2.89±0.89)分,有统计差异。唑来磷酸组术后一年骨密度(0.81±0.09)g/cm2,降钙素组术后一年骨密度(0.83±0.07)g/cm2,地舒单抗组术后一年骨密度(0.98±0.03)g/cm2,未抗骨松组术后一年骨密度(0.62±0.08)g/cm2,不同的治疗方案与未抗骨松之间有统计差异,说明抗骨松治疗能够提高患者骨密度。唑来磷酸组术后一年骨代谢(β-CTX)为(232.62±68.26)pg/ml,降钙素组术后一年骨代谢(β-CTX)为(273.34±72.46)pg/ml,地舒单抗组术后一年骨代谢(β-CTX)为(153.96±53.83)pg/ml,未抗骨松组术后一年骨代谢(β-CTX)为(684.43±77.15)pg/ml,不同的治疗方案与未抗骨松之间有统计差异,说明抗骨松治疗能够降低血清破骨细胞活性。唑来膦酸组术后一年38例病人获得了随访,其中发现再骨折1例,为桡骨远端骨折的1例,再骨折率为2.6%;降钙素组术后一年48例病人获得了随访,其中发生后再骨折2例,分别是桡骨远端骨折1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再骨折率为4.1%。地舒单抗组术后34例全部获得随访,其中再骨折1例,为股骨颈骨折。未抗骨松组术后一年36例病人获得了随访,共有5例病人出现了再骨折,包括桡骨远端骨折1例,腰椎压缩骨折2例,以及髋部骨折2例。再骨折发生率约为13.8%,患者在术后一年内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05),唑来磷酸组术后一年椎体前缘高度为(1.87±0.36)cm,降钙素组术后术后一年椎体前缘高度为(1.84±0.26)cm,地舒单抗组术后一年椎体前缘高度为(1.85±0.47)cm,未抗骨松组术后一年椎体前缘高度为(12.23±0.34)cm,术后一年随访椎体前缘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05)。唑来磷酸组术后一年局部后凸角为(11.16±0.29)度,降钙素组术后一年局部后凸角为(12.12±0.24)度,地舒单抗组术后一年局部后凸角为(12.30±0.23)度,未抗骨松组术后一年局部后凸角为(12.23±0.34)度。术后一年随访局部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05)。抗骨松组内比较:纳入试验的B、C、D三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方面,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别(β>0.05)。骨密度:组间:三组病人在手术前骨密度对比后,P值>0.05,无统计意义。在术后六个月和术后一年比较的骨密度均有明显差异,且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地舒单抗组患者的骨密度的均值较唑来膦酸组、降钙素组的更高,说明地舒单抗组在抗骨质疏松效果较以上两组更强。组内:三组病人在术后6月、1年内的骨密度均比手术之前明显增加,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在术后一年的骨密度比术后6月骨密度明显增加,P值<0.05,有统计学差异。骨代谢:组间:三组患者在术前骨代谢比较中,P>0.05,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12个月时,地舒单抗组分别与唑来膦酸组、降钙素组的骨代谢(β-CTX)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唑来膦酸与降钙素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证明地舒单抗组在降低骨代谢指标(β-CTX)上较以上两组更强。组内:三组病人在术后六个月,12个月的骨代谢指数(β-CTX)比术前明显降低,P值<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三组术后12个月较术后6个月骨代谢(β-CTX)值变化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与其他两组相比,地舒单抗组内降幅比唑来膦酸组和降钙素组降幅较大。腰椎JOA评分:组间:三组患者术前JOA评分经对比后并无显著差异,P值>0.05。术后1天、术后2周、术后6月、术后12月比较,3组间结果经对比后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0.05。组内:三组病人术后第一天腰椎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前天、术后1天、术后二周和术后六个月内的随访JOA指数呈现逐渐增加态势,术后6月和术后二周、术后1年相比P>0.05,无统计差异。其余时间节点两两相比P<0.05,有统计含义。疼痛VAS评分:组间:三组患者术前比较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三组术后1天、术后6月、术后12月VAS评分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内:三组病人的VAS评分,从术前、术后1天、术后6月、12月逐步下降,术后1天随访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手术是唯一影响评分的因素。术后1天和术前的对比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差异。术后1天和术后6、12个月的评分两两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的6月和12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参数测量:组间:三组患者在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局部后凸角在统计上并无明显差别,P>0.05,而术后各统计时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说明不同的抗骨松药物在保护椎体高度方面和减小局部后凸角方面并无显著区别,P>0.05。组内:三组患者术后第一天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个月、12个月与术后第1天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椎体高度的恢复可能与手术有关,但抗骨质疏松药物在维持椎体高度,减缓高度的继续丢失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再骨折率:唑来膦酸组术后一年38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其中发生再次骨折1例,为远端骨折骨折1例,再骨折率为2.6%,降钙素组术后一年48例患者获得了随访,其中发生再次骨折2例,分别为桡骨远端骨折1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再骨折率为4.1%。地舒单抗组术后一年34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其中发生再次骨折1例,为踝关节骨折1例,,再骨折率为2.9%,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质疏松症影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预后,PKP手术在减轻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减小局部后凸角方面有一定作用。三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疗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提升骨密度、调节骨转换指标、进一步降低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等方面临床获益明显,注重对PKP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进行抗骨松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和临床预后。
其他文献
[目 的]探讨术前外周血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甲胎球蛋白(alkaline fetoprotein,AFP)阴性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比较GGT/PLR联合指标和独立指标对患者预后
学位
[目 的]本文旨在探讨LDPPHR对于胰头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为DPPHR微创化提供一项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分析了 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胰腺头颈部良性疾病并行手术治疗的33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等)及既往情况(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等),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ml)、是否需要输血等、术后相关
学位
[目的]通过收集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H)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热消融术((Thermal ablation,TA)与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在治疗肝血管瘤中的疗临床疗效,进一步在LH中对比腹腔镜肝段(叶)切除术(Laparoscopic Segmental Hepatectomy,LSH)、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Lapar
学位
[目 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发生晚期腹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后晚期腹腔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帮助临床医师对PD术后晚期腹腔出血的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并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术后出血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 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成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文献和相关临床经验,
学位
[目的]通过研究对比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导航辅助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普通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两种不同方式在治疗Mirizzi综合征Ⅰ型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探讨荧光导航下行LC治疗Mirizzi综合征Ⅰ型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67例术前诊断为
学位
[目的]通过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两种方式治疗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表现、住院天数、花费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两种术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治疗肝细胞癌中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明确诊断为肝恶性肿瘤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经筛选后最终入组病例为171例,按照手术方式划
学位
[目 的]探讨老年中度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AC)患者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puncture drainage,PTGBD)后序贯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时机。[方 法]检索Web of science、万方平台相关文献,使用
学位
[目 的]比较不同三维形态分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单发半椎体脊柱畸形患者在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 法]本研究回顾了 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中心因单发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且接受后路单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单发半椎体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
学位
[目 的]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应用对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1.术前使用三维可视化对于患者术中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影响。2.术前使用三维可视化对于患者术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3.术前使用三维可视化对于患者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影响。[方 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的80例做过肝切除术手术的肝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术前行三维可视化者分至
学位
[目 的]分析绝经女性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与体内血脂及其它营养代谢指标的关联性,以此探究血脂、尿酸等相关代谢指标用于预测绝经女性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行性。[方 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门诊和住院就诊的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及绝经女性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共165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1.00±7.35)岁。根据是否发生过腰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