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 形式 意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0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莎士比亚的诗作Sonnet 18有12个著名的中译本。本文以这首诗的3个中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文的音韵、形式、意境,浅论英诗汉译的特点。
  关键词:Sonnet 18 音韵 形式 意境 莎士比亚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歌颂友谊与爱情,浸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尤以Sonnet 18为最。这首诗有12个著名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梁宗岱、屠岸、梁实秋、戴镏龄、杨熙龄、马爱农、辜正坤、曹明伦、阮珅、虞尔昌、金发燊、李鸿鸣。其中,除了两个译本采用归化的手段、使原文的风格接近目的语,其他译本均采用异化原则进行翻译。
  笔者曾以莎翁的Sonnet 18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英诗汉译的特点,但如今对该主题又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拟从梁宗岱、屠岸、戴镏龄这3人的中译本入手。
  一 音韵
  莎翁的Sonnet 18为五音步抑扬格,每个音步为10音数,韵式为著名的Shakespearian Sonnet(ABAB CDCD EFEF GG),共七个韵。诗歌原文如下: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本文以梁宗岱、屠岸和戴镏龄3位先生的译文(以下简称梁译、屠译、戴译)为例,从音步、音数、尾韵、头韵方面与原文进行比较。
  梁译: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她可爱也比她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娇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必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她那柄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那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屠译: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的娇花嫩瓣,
  夏季出租的日期又未免太短;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金光闪耀的圣颜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失去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丧失你美的形象;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掷镯,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戴译:
  我怎样能把你比作夏天,
  你比它更可爱也更温和;
  五月的娇蕾有暴风震颠,
  夏季的寿命很短就度过。
  有时候当空照耀着烈日,
  又往往它的光彩转阴淡;
  每件美艳终把美艳消失,
  遭受运数和时序的摧残。
  你永恒的夏季却不凋零,
  而且长把你的美艳保存;
  死神难夸你踏它的幽影,
  只因永恒的诗和你同春。
  天地间能有人鉴赏文采,
  这诗就流传就教你永在。
  1 音步、音数
  汉语中每一个汉字自成一个音节,而英语的每个单词有一个或多个音节。因此英汉诗歌在基本的音乐构成单位方面截然不同。梁译为五音步,每行诗12音数,与原诗的音韵一致;屠译也为五音步,但不是每行诗的音数都统一如原诗。而戴译为四音步,每行诗10音数,可谓独具匠心。
  2 尾韵
  莎翁的Sonne18共用7个韵(/ay/,/ate/,/ines/,/m’d/,/ade/,/ow’st/,/ee/),前3个诗行交叉抱韵。梁译的7个尾韵为/ian/,/an/(/uan/),/ie/,/i/(/ui/),/-uo/(/o/), /ang/,/ing/,有3个使用宽韵。屠译的7个尾韵为 /ian/(/an/),/an/(/uan/),/e/(/uo/), /an/,/-u/,/iang/(/ang/),/ian/,有5个使用宽韵。相比而言,戴译的尾韵更为严谨,分别为/ian/,/e/,/i/,/an/,/ing/,/un/,/ia/,没有使用宽韵。
  3 头韵
  Sonnet18中有4组押头韵,即and/and, by/ but, nor/ nor, so long as/so long。押头韵是英语诗歌的一大特色,但很难再现在汉语中。对这四组押头韵的分析如下:
  (1)and/and
  梁译将第一个and处理为“又”,但不位于句首;出于句式押韵的需要,将第二个and所在的诗行与下一诗行顺序互换,故第二个and没被译出。屠译将第一个and处理为“也”,不位于句首;第二个and没被译出。戴译将第一个and放在句首,处理为“又”;第二个and同样没被译出。
  (2)by/ but
  梁译、屠译均把by/ but译成“被”、“但是”,位于句首。戴译将by处理为“遭受”,位于句首;将but处理为“却”,不位于句首。
  (3)nor/ nor
  梁译中第一个nor被译成“也不”,位于句首;第二个nor被译成“或”,不位于句首。屠译中第一个nor被译成“不会”,不位于句首;第二个nor被译成“不”,不位于句首。戴译中第一个nor被译成“而且”,位于句首,第二个nor被译成“难”,不位于句首。
  (4)so long as/so long
  梁译中so long as被译成“只要”,位于句首;so long被译成“长存”,不位于句首。屠译中so long as被译成“只要”,位于句首;so long被译成“活着”,不位于句首。戴译为保持音步一致,没有将so long as译出;so long被译成 “流传”,不位于句首。
  二 形式
  很多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的时候,讲求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统一,如许渊冲先生翻译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可谓字字珠玑。因本文讨论英诗汉译的特点,故汉语诗歌平仄的特点在此不做论述。
  1 and/and,by/ but,nor/ nor,so long as/so long的重复
  这4组词在韵律上属于押头韵,在修辞格上则属于重复。英语中的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能突出重点、抒发感情。从上文1、3中分析可见,对于每一组词的翻译,三者译文均未达到原文形式上重复的效果。
  2 fair的使用
  在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这句诗中,fair一词重复使用了两次,但意义各异。第一个fair指“美人”,第二个fair指“美丽”。梁译“没有芳颜不终于凋残或销毁”,没有译出具体的指代;屠译为“每一样美呀,总会失去美而凋落”,重复使用“美”一词来达到fair在原文中的效果,却没有译出其引申义;戴译为“每件美艳终把美艳消失”,把两个fair都译成“美艳”,也没有译出引申义。
  相对来说,作为传统的诗歌,譬如十四行诗,诗歌形式的方面要比内容方面困难更大。因而,对于诗歌翻译者来说,形式的移植比内容方面更具挑战性。
  三 意境
  诗人的审美感情移情于审美对象,心境浸透于物境之中,就产生了意境。意境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好的译文应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意境。莎翁的Sonnet 18中的意境如下:
  1 “a summer’s day”
  诗的前两行为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诗人盛赞友人的美“比夏天更加温婉、可爱”。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夏天与“温婉、可爱”不搭边。相反,“春天”体现一种美好的意象,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又绿江南岸”,均体现了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因此,许多译者讨论过是否将a summer’s day译成汉语的“春天”。其实,海洋性气候每年夏天为英伦大陆带来温暖湿润的海风,因此夏季成为他们最宜人的季节。尽管summer的意象接近中国的春天,译成夏天更为贴切。但是在莎士比亚出生前, 英国的季节仅为夏、冬两季,3到9月都是夏季。到莎士比亚时代,尽管有了春和秋,夏季的范围缩小到5、6、7三个月,但也是英国最美好的季节。所以,把summer译成夏天,有助于读者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
  2 “eye of heaven”
  诗的第五行中eye of heaven这一表达意指太阳,意象清晰。梁译为“天上的眼睛”,保留了原文意境。屠译为“苍天的巨眼”,同样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戴译为“烈日”,用本体而舍喻体,有词不达意之憾。
  3 “in his shade”
  诗的第十一行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中,shade一词的处理很是考究。梁译为“影”。这一处理颇令读者费解。汉语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单音节词都演化成了双音节词,所以该词读起来不够顺畅。屠译为“影子”,比梁译略显清晰。戴译为“幽影”,和“死神”有了明确的关联。事实上,shade一词语出《圣经·诗篇》第23篇4节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I will fear no evil: for thou art with me(虽然我穿行于死荫之幽谷,但我不怕罹祸,因为你与我同在)。莎翁巧妙地使用了这一典故,令shade一词意蕴深厚。很遗憾三个译文均未能阐释该词的意境。
  4 “or eyes can see”
  莎翁的最后两个诗行指出挚友将与诗共存。梁译为“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其中“或人有眼睛”一句缺乏原文的意境。而屠译为“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其中,“眼睛看得见”意指“只要人类还生存着”,与“只要人类还呼吸着”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戴译“天地间能有人鉴赏文采, 这诗就流传就教你永在”,采用了意译的方法,颇有新意。
  四 结语
  梁宗岱、屠岸、戴镏龄三位先生的译文在音韵、形式和意境上各有轩轾,当然也有些许瑕疵。这是因为,在进行英诗汉译时,要想音韵、形式和意境都同时再现原文的风格与特点,是不可能实现的。不难看出,再现原文形式上的特点难度较大。所以,如果译者选择从英文诗歌的音韵、意境出发,或再现语言层面的特点,或译出语义层面的涵义,其译文将不啻为一篇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宜燮、常耀信:《英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 梁宗岱:《梁宗岱译诗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4] 戴镏龄:《戴镏龄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 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可行性研究》,《2008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何泠静,女,1979—,贵州大方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理性诠释艺术是中西方美学传统的逻辑起点之一。中国传统美学表现为道家的自由美学的非理性认知和儒家的政治与人世图解的庸常认知。西方美学传统较早地注意到概念的能指与所指的矛盾。理性诠释艺术的症结主要表现在认识与实践如何实现内在的统一。  关键词:理性 艺术 诠释 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尝试着用理性来诠释艺术本身的企图,都潜在地包含着诠释者可能亦或必然遭遇的种种困难。如
期刊
摘要现代世界交往迅速发展,一个民族能不能充分利用其他文化、科学的成果,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的能动性,结合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文化的新旧更替,继承和创造出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新文化。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与同构性的角度来阐释这种融合与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异质性 同构性 西方文化 冲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弘一大师是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出家前曾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先驱,后被书法界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大书法家之一,被佛教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前哲时贤关于弘一大师的传记和研究类的资料已具相当规模,同时也启发了笔者的灵感:建立“弘学”,让弘一大师的光辉永耀人间。  关键词:弘学 书学 佛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国文艺的天空群星灿烂,然而最令
期刊
摘要作于公元1895年的《感春四首》是末代帝师陈宝琛的代表作。这四首诗歌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感春四首》悲慨遥深,哀感顽艳,在近代诗坛享有盛誉,当时就已传诵海内。  关键词:感春 落花 家国之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
期刊
摘要非真实性话语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在顺应理论框架内对此种话语现象进行探讨研究。非真实性话语是说话人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采用的语用策略,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真实性话语 顺应理论 语境 心理 社交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是语言学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领域。具体来说
期刊
摘要《闺塾》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出,作品不长,但涉及到一些古代社会生活的习俗内涵,如养鹦鹉、做寿鞋、市井卖花,等等。这些风俗事象的源流、背景、细节及蕴含,对于观众读懂作品,十分重要。故笔者不揣浅陋,就这几个事象作以文化渊源与文献依据的考索,以求教于戏曲学及民俗学界的同仁。  关键词:牡丹亭 闺塾 风俗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牡丹亭》是明朝
期刊
摘要《红楼梦》用神妙的笔触描绘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既有家喻户晓的宝、黛、钗等重要人物,也有一些不为众人熟知的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也是光彩夺目并具有丰富结构意义的形象群体。如红楼十二官——贾府一个特殊的戏子班底,她们为迎接元妃省亲这一特殊举动而被买入贾府。她们不但是一群充满生机活力、各具性情的青春美少女,也是身处底层、失去自由与尊严的薄命红颜!  关键词:《红楼梦》 红楼十二官 藕官 蕊官
期刊
摘要世界文化的昌盛繁荣是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文化差异、文化渗透、文化交融及人们的求异心理,决定了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中西文化传播大师,林语堂的写作中有翻译,翻译中有写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本文简要介绍林语堂的翻译观,研究其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分析其以异化为主、阐释为辅的翻译手段,从而弥补国内学术界对林氏翻译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林语堂 翻译 异化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什么?本文脱离了直译和意译之争,从目的论和多系统论出发分析翻译者的倾向,多角度阐释一个新的译文的产生,表明目标文本的功能和历史环境决定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学翻译 目的 多系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精心制造的艺术,所以文学翻译不仅仅要用优美的语言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得到与读原作时一样的感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若诚先生译本的诗歌译文对比分析,发现英若诚译本充分考虑了戏剧诗歌翻译的特殊性,重视再现原剧本诗歌的口语化特征和音乐美感,照顾到观众的感受,从而保证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关键词:英若诚 世界名剧 话剧 口语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高度口语化,突出话剧语言之本  话剧和小说、诗歌、散文等虽同属语言艺术,但若从语体上区分,后者是书面语言艺术,而话剧则是口语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