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对婴幼儿血管瘤血清中VEGF表达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68例血管瘤患儿,对其瘤内进行平阳霉素注射,而后采集血液采用酶联吸附法在第一次注射平阳霉素前、注射后第3d、7d及14d进行VEGF检测,进而评定疗效。结果:本研究中的患儿经第一次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14d后,总有效率94.12%,治疗期间所有患儿未出现发热、组织溃烂等不良反应。与第一次注射平阳霉素前比较,注射后3d及7d的VEGF含量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第14d的VEGF含量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可有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但其对于血清中VEGF表达的影响仅维持7d,其时效性尚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血管瘤;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婴幼儿;血清;VEGF
血管瘤属于先天性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幼儿颌面部,若失治误治多导致婴幼儿面部畸形及部分功能障碍[1],目前,临床对其治疗多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的干预措施,但对其疗效评价指标的研究较为鲜见。有鉴于此,我科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对于血管瘤生长起重要作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纳入疗效评价之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年龄:0~3岁;②符合《儿科学》中“血管瘤”的诊断标准,且为增殖期的患儿;③首次诊断及治疗者;④体位移动实验(+),穿刺回抽时间(+);⑤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其他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患者;②有其他肿瘤者;③全身其他脏器罹患血管瘤者;④精神疾患者;⑤对研究中的药物过敏,不能耐受者。
根据上述标准,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共将我科收治的68例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
1.2一般资料
所有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42例;年龄:0.5~3岁,平均(1.4±0.3)岁;血管瘤位置:位于舌者20例,颌下者16例,颈上部者12例,下唇者7,颊部者7例,劾部者6例;血管瘤大小:2.1cm*1.4cm~5.2cm*4.0cm.
1.3研究方法
1.3.1干预措施
在患儿进行血常规等常规检测提示正常后进行平阳霉素注射,具体为,常规备皮后,建立静脉通路,予以地塞米松2~3mg,静推,而后将配制后的2mg/ml的平阳霉素药液(生产厂家:哈尔滨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3021807),其中配制比例为8mg平阳霉素采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联合1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溶解,进针以瘤体边缘为准,根据其大小可分别采取单点或者多点浸润性放射注射,至回抽有血时方可进行推药,直至瘤体表面苍白肿胀方停止,完成后对注射区进行压迫止血,并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此操作反复3~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用药需间隔2~3周。
1.3.2观察指标
VEGF水平测定:在不同的时间(第一次平阳霉素注射前、注射后的第3、7及14d)采集患儿的瘤体内血液1~2ml,室温下静置30min后,进行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吸附法进行VEGF测定,其试剂盒购自北京方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疗效判定:根据患者第一次注射平阳霉素后14d患儿瘤体的变化情况,病变区皮肤颜色及功能情况,进行疗效判定,依次分为治愈、基本治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治愈者为患儿的瘤体完全消失,病变区无功能障碍,皮肤色泽正常,经随访1年无复发,无效者为瘤体无变化甚或增大。
1.3.3统计学方法与措施
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VEGF含量的变化情况采用自身对照比较分析,设定a=0.05,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中的患儿经第一次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14d后,治愈者2例(2.94%),基本治愈者24例(35.29%),有效者38例(55.88%),无效者4例(5.88%),总有效率94.12%,治疗期间所有患儿未出现发热、组织溃烂等不良反应。
2.2不同时间点患儿的VEGF含量比较
与第一次注射平阳霉素前比较,注射后3d及7d的VEGF含量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第14d的VEGF含量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患儿的VEGF含量比较
时间 VEGF含量(pg/ml) X2 P
第一次注射平阳霉素前 704.5±210.5
注射后第3d 357.4±120.7 5.28 0.026
注射后第7d 252.6±94.5 6.92 0.015
注射后第14d 581.6±198.7 0.34 0.052
3讨论
据相关统计学分析,血管瘤在我国婴幼儿的发病率约为8%左右[3],既往对其治疗多采用手术干预,由于为了更好的保存患儿的颜面部功能及美观,现今临床已不将手术干预作为早期的首选治疗方式,多将其作为晚期对于残留病变的切除之中。同时,由于婴幼儿血管瘤其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且由于血管瘤所处部位多为口腔颌面部,常导致患儿出现畸形等,若治疗不及时多导致其出现继发感染,甚或是局部组织溃烂,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其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平阳霉素作为血管瘤瘤内注射的常用药物已广泛应该于增殖期血管瘤的治疗之中,其主要通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DNA结合,达到抑制DNA的合成与复制的目的,从而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无菌性坏死而发挥治疗效果[4],且研究中结合VEGF的表达水平进行疗效评价的预测,其结果可见,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可有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但其对于血清中VEGF表达的影响仅维持7d,其时效性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家伟,马坤宁,张凌.婴幼儿血管瘤药物治疗概述[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12(1):1~6
[2]徐惠琴,章跃滨,熊起星.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45例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1):70~71
[3]沈时岳,邬腊梅,杨宏宇,等.小剂量平阳霉素早期干预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疗效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11(4):340~344
[4]张明,彭强.婴幼儿血管瘤药物治疗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141~143
关键词:血管瘤;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婴幼儿;血清;VEGF
血管瘤属于先天性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幼儿颌面部,若失治误治多导致婴幼儿面部畸形及部分功能障碍[1],目前,临床对其治疗多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的干预措施,但对其疗效评价指标的研究较为鲜见。有鉴于此,我科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对于血管瘤生长起重要作用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纳入疗效评价之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年龄:0~3岁;②符合《儿科学》中“血管瘤”的诊断标准,且为增殖期的患儿;③首次诊断及治疗者;④体位移动实验(+),穿刺回抽时间(+);⑤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其他心肝肾等严重躯体疾患者;②有其他肿瘤者;③全身其他脏器罹患血管瘤者;④精神疾患者;⑤对研究中的药物过敏,不能耐受者。
根据上述标准,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共将我科收治的68例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
1.2一般资料
所有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42例;年龄:0.5~3岁,平均(1.4±0.3)岁;血管瘤位置:位于舌者20例,颌下者16例,颈上部者12例,下唇者7,颊部者7例,劾部者6例;血管瘤大小:2.1cm*1.4cm~5.2cm*4.0cm.
1.3研究方法
1.3.1干预措施
在患儿进行血常规等常规检测提示正常后进行平阳霉素注射,具体为,常规备皮后,建立静脉通路,予以地塞米松2~3mg,静推,而后将配制后的2mg/ml的平阳霉素药液(生产厂家:哈尔滨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3021807),其中配制比例为8mg平阳霉素采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联合1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溶解,进针以瘤体边缘为准,根据其大小可分别采取单点或者多点浸润性放射注射,至回抽有血时方可进行推药,直至瘤体表面苍白肿胀方停止,完成后对注射区进行压迫止血,并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此操作反复3~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用药需间隔2~3周。
1.3.2观察指标
VEGF水平测定:在不同的时间(第一次平阳霉素注射前、注射后的第3、7及14d)采集患儿的瘤体内血液1~2ml,室温下静置30min后,进行高速离心,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吸附法进行VEGF测定,其试剂盒购自北京方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疗效判定:根据患者第一次注射平阳霉素后14d患儿瘤体的变化情况,病变区皮肤颜色及功能情况,进行疗效判定,依次分为治愈、基本治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治愈者为患儿的瘤体完全消失,病变区无功能障碍,皮肤色泽正常,经随访1年无复发,无效者为瘤体无变化甚或增大。
1.3.3统计学方法与措施
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VEGF含量的变化情况采用自身对照比较分析,设定a=0.05,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中的患儿经第一次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14d后,治愈者2例(2.94%),基本治愈者24例(35.29%),有效者38例(55.88%),无效者4例(5.88%),总有效率94.12%,治疗期间所有患儿未出现发热、组织溃烂等不良反应。
2.2不同时间点患儿的VEGF含量比较
与第一次注射平阳霉素前比较,注射后3d及7d的VEGF含量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第14d的VEGF含量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患儿的VEGF含量比较
时间 VEGF含量(pg/ml) X2 P
第一次注射平阳霉素前 704.5±210.5
注射后第3d 357.4±120.7 5.28 0.026
注射后第7d 252.6±94.5 6.92 0.015
注射后第14d 581.6±198.7 0.34 0.052
3讨论
据相关统计学分析,血管瘤在我国婴幼儿的发病率约为8%左右[3],既往对其治疗多采用手术干预,由于为了更好的保存患儿的颜面部功能及美观,现今临床已不将手术干预作为早期的首选治疗方式,多将其作为晚期对于残留病变的切除之中。同时,由于婴幼儿血管瘤其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且由于血管瘤所处部位多为口腔颌面部,常导致患儿出现畸形等,若治疗不及时多导致其出现继发感染,甚或是局部组织溃烂,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其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平阳霉素作为血管瘤瘤内注射的常用药物已广泛应该于增殖期血管瘤的治疗之中,其主要通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DNA结合,达到抑制DNA的合成与复制的目的,从而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无菌性坏死而发挥治疗效果[4],且研究中结合VEGF的表达水平进行疗效评价的预测,其结果可见,平阳霉素瘤内注射可有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但其对于血清中VEGF表达的影响仅维持7d,其时效性尚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郑家伟,马坤宁,张凌.婴幼儿血管瘤药物治疗概述[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12(1):1~6
[2]徐惠琴,章跃滨,熊起星.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45例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1):70~71
[3]沈时岳,邬腊梅,杨宏宇,等.小剂量平阳霉素早期干预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疗效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11(4):340~344
[4]张明,彭强.婴幼儿血管瘤药物治疗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