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八种类型及四大常考主题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wwvf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8道高考作文题,在题型选择上延续了上一年的做法,还是全部选用了材料作文。这说明,材料作文“独霸天下”的局面已然形成。而这一题型,又有着材料类型上的多样性、主题命意上的鲜活性、文体选择上的开放性等特点,焕发出耀眼的丰采,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见,这一题型还将是未来若干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打”题型。
  一、故事型
  亦即选取的材料是一则或多则故事,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有所交代。这样的故事,包括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等,具有生活质感与情感亲和力。2014年全国课标1卷、全国大纲卷、重庆卷等就属于这一类型。全国课标1卷选取“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故事,游戏自有游戏的规则,但“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由此引发激烈争论;全国大纲卷选用的是农民工老王给医院打工抵债的故事;重庆卷选用的是游客租房,随意处置垃圾,最终遭到房东拒绝的故事。三则故事,都立足生活,贴近考生的认知实际,能够很好地激发考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2014年没有出现寓言故事类的题目,但在2012年的天津卷中出现过。由此可见,故事型的材料作文,在以后的高考命题中仍然会备受青睐,备考训练时需要特别关注。
  二、思辨型
  思辨,又称为哲理思辨。在以往的高考题中,上海卷几乎都选用了这种题型。2014年,这种题型尤为“热门”,有上海卷、安徽卷、江苏卷、广东卷、辽宁卷、江西卷等。其中,上海卷以“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以“青春的朽与不朽”为由头引发考生思辨,“理”较为抽象;而其他四家都或多或少带有生活的情境,材料内核是哲理思辨的,但外在表现形式则有感性的成分,如,辽宁卷以“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引发考生思考现代文明与远古文明,生活的情境化非常明显。2014年出现如此多的思辨型题目就可以理解了,相信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题型的数量还会有所增加。
  三、想象型
  联想想象类的题型,2014年主要是天津卷和福建卷两家。前者提供的是一则有关“智慧芯片”的材料,要求考生“联想或思考”,趣味性十足,前瞻性非常强。后者提供的材料是人们对“空谷”的两种联想,要求考生就此“感悟和联想”。这两道题,都在以往命题形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2013年福建卷的“仰望星空”、2012年四川卷的“手握一滴水”要高明得多。估计这样的题型在今后仍有更大的创新空间,考生备考时需关注这类题目的惯常写法。
  四、感悟型
  感悟型的材料作文,在历年高考中属于“出镜率”最高的类型。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包括人生感悟、生活感悟。2014年有湖南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浙江卷、全国课标2卷等。写作这样的题目,有三点要注意:首先,要读懂材料,读懂,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层,而应由表及里,读出材料的隐含义,读出材料的情感价值取向,读出命题的命意指向与倾向,把握材料要求就哪一方面谈感悟,谈哪一方面的感悟,这样才能准确立意。其次,要能援料感发,贴近自身,不架空,不僭越,不违背材料本意,不妄加发挥。第三,要能联想拓展,提升境界,将个人的感悟、感受拓展到较为宽广的认知范围,提升到具有普泛意义的层面,激发起更多人的情感、认知共鸣。
  五、时事热点型
  选取当年社会上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命题,这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并不鲜见。2009年江西的“兽首拍卖”、安徽卷的“弯道超越”、辽宁卷的“明星代言”、2008年江西的“洞庭湖鼠患”等,直接取时事热点入题,逼迫考生作违心的表态,走上了与考生为敌的道路。一时间,这样的题目遭到全社会普遍的唾弃。到2011年,此类题目的命题现状有所好转,全国课标卷以大国之崛起为材料,要求考生就“中国的这些变化”,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014年北京卷的“老规矩”也是本年度网络上的热议话题,“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等等,影响了一辈辈的北京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这个题目的设置很见机智,扣住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但又看不出任何做作的痕迹。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题目,在设题上已由过去的直来直去的截取,变为现在的“暗扣”。考生能否知晓相关的背景资料,对写作的成败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还是要能嫁接自己的生活,从中获得感悟。
  六、言论型
  言论型的题目,即材料选取的是一个或多个名人的言论。这些言论之间,或互补互融,观点同一,或相反相悖,观点相左,命题人的主观意志或想法并不出现在题目之中。2014年没有出现这样的题目,2013年及其之前偶尔会有那么一两道。如,2013年的浙江卷,三句名言,三个角度,但内核却是一致的,即“童心不能丧失”、“要找回并呵护童年”, 这就很好地启发考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已然失去了单纯、可爱、善意、直率,而变得虚伪、狡诈、隐瞒、欺骗、忧心忡忡、优柔寡断、顾忌重重,自己究竟在人生道路上失去了什么,自己的人生需不需要重新定位与规划。
  言论型,在今后的作文命题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备考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七、图文型
  一幅图画加一段文字,这就是图文型材料作文的基本特点。2014年没有这样的题型出现,2012年的湖南卷、2010年的全国大纲卷Ⅰ、2008年的江西卷等命制过这样的题型。从出现的频率来看,虽然频次不高,但作为材料作文的一种类型还是值得关注的。从命制的质量来看,整体上质量并不高,备考时应该选择一些内涵丰富、思维多向的图画材料多体会,来提高自己的审题立意能力。
  八、诗意型
  所谓诗意解读型材料作文,是指文题所提供的材料是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要求学生在全面准确解读诗歌的基础上,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此类题型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丰、思维多向、情理相融等特点。本年度虽然没有这样的类型,但它却是高考作文题中的一员“老将”,如,1995年全国卷的《鸟的评说》,2001年全国卷的《盼望》,2006年山东卷的《星星》,2008年湖南卷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010年安徽卷的《吴兴杂诗》,2012年四川卷的《手握一滴水》,2013年福建卷的《仰望夜空》,等等。(下转2—7版中缝)(上接2版《材料作文的八种类型及四大常考主题》)这些题目,命制的质量都非常好,命制的方式也比较成熟,备考中有必要将这些题目作为“母题”来仔细研究、借鉴。
  九、四大常考主题
  审视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表面上看题目总是年年在变化,但其中不变的却是以下四大常考主题。
  1.人文情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2.生活哲理。
  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生活的追求、生活的品质、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态度等,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因此,生活哲理类主题是高考热点母题之一。
  3.人生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知道要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可见,人生成长这一话题,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自然也是高考最为青睐的命题选择。
  4.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对道德修养的考量,是高考作文无法绕开的一个重点主题。
其他文献
鲁迅的作品如何教,这应是一个老话题了;鲁迅作品难教、难学,这也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识。谈论鲁迅作品教学的文章,都喜欢引进所谓学生的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或“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当下,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似乎已成定论。从舆论势头看来,谁要对此表示一点不同意见,就难逃灭顶之灾。  如今,在全民娱乐化、文化快餐化、阅读卡通化的当下,教学鲁迅作品有难度,是一个不争
期刊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阵阵浪潮中,学案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一些学校的肯定,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广。在学案教学模式的推广中,部分教师不断地融入个人元素或者依学情“单独开方”,结果各地学案形式各异,“百花齐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的问题逐渐出现,也引起了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像一些教育基础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
期刊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他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不能只关心传道授
期刊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的意思就是教学生断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
期刊
周记,因其内容自由、形式灵活、体裁不限、字数不限,相较于作文,更受学生的欢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坚持让学生一周一记,内容可以涉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追求“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的境界,写出自己对人世万物的独特感受,由此再生发“同情”“想象”“彻悟”。在这样的过程中,周记就是学生生活的备忘录,能够给他们留下一笔日后回味陶醉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学生倾吐衷肠的驿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
期刊
“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思想主旨,虽然诗人的“愁结”各有不同:或怀才不遇,孤苦无助;或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或羁旅在外,思亲思友,离别闺怨;等等。但是,那万千愁绪,断肠椎心之痛,总能让读者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借江、河之水,让愁绪有了不尽的“长度”  汩汩滔滔长年不息流淌的江河之水,常是作者用来寄托自己时时难了、日夜煎熬的断肠愁绪的意象。  如,秦观的《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
期刊
去年,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本来预设是要引导学生体味演讲辞语言之美的。可是,在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个环节,一个学生读到“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时,另一个学生突发惊人之语:“暴乱开始了。”全班同学都笑了,还有几人为之大鼓其掌。  于此,立即感到有些学生预习时,对教材的“探究”并不成功,基本上属于“一枝半叶”甚或“视而不见”。当即决定改变教学内容,用“点
期刊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凡赏析性文章都会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来分析,本文尝试从精神方面探讨词人的心灵世界。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郭麟)。”人们深知李煜是个不称职的亡国之君,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的纯情诗人。有人说:人生在世,要么做一件惊天
期刊
读《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感触较深的,除了优美的文字和质朴的情感,更多的是蕴藏着激烈的文化碰撞、价值观对比。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让我在对比自己的成长环境、体味如今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无私的、不掺杂质的,许多父母教师虽然爱,但却不知怎么去爱。在德国长大的安德烈在给妈妈的信中询问:我的亚洲同学,在我眼里看起来是如此的稚嫩。在安德烈在自己的朋友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