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就业教学工作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就业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的大事。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袭击下,2009届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情势更加严峻。造成这一局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校就业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也必须面向市场,从而在毕业生就业这盘棋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学工作
  
  暑假结束后,大学三年级学生便升级为“准毕业生”。对不少“准毕业生”来说,实习、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问题就摆在跟前,不管是实习、考研、考公务员,最终的结果便是就业,然而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严峻的就业情势,大学应届毕业生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时值年关,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究竟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帮助应届生顺利就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和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就业情势严峻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1]。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并纷纷谏言献策,由此,一方面我们看到国家对就业问题高度关注,从另一侧面我们也能深切咀嚼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
  据《中国青年报》11月21日新闻:11月20日对从事高校工作的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每年一到这天,就意味着一年一度的高校就业大战拉开了帷幕。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11·20”有些特殊:明年,611万2009届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这是当年毕业大学生人数首次超过600万。而今年一个众所周知的背景是,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海啸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大学生就业的难度[2]
  的确,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连续七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就开始承担巨大的压力。据悉,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到了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跃升到413万,四年间,普通高校毕业生增幅为290%。再看今年的就业形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比2007年的495万又增加116万,同比增幅达到23.43%。这种超常规的高等教育扩张方式,对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就业产生了诸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单纯的就业问题,更是关乎民生和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的大事。此外,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寒潮”已经在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东南沿海一带登陆。当一批外向型中小型企业因为订单减少而开始减产、裁人甚至关闭时,部分为企业提供一线技术工人的职业院校也分明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丝丝凉气。且不论大学毕业生较普通劳动者占了哪些优势,单就全球金融海啸后日剧减少的就业机会上看,这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是挑战多于机遇。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项因素
  
  (一)经济增长方式制约劳动力投资
  经济增长是提供就业岗位最主要的因素,但近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高素质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1992年以来的就业弹性只有0.117,亦即1%的经济增长只带来了就业岗位0.117%的增加。在增长为数不多的就业岗位中,由于对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过分强调,以吸引投资追求经济增长,使就业岗位更多地是被低素质劳动力占有,而没有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高素质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种强调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做法的直接结果就是忽视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造成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科技含量与人力资本投入含量不高,成为我国就业人员人力资本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用人观念有待改进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的选人、用人观念,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一是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一些企业不顾本单位的实际,为了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方法创“品牌”效应,为企业装门面,单纯追求高层次人才数量,本来专科生、本科生就可胜任的岗位,偏偏招研究生,使得人才不能才尽其用,造成了人才浪费。二是为了降低用人成本,推崇人才“低消费”。近几年来,由于个别企业大学生的流失和培养成本的增加,出现了本来企业需要的合适层次的人才不敢或不想录用。三是一味强调工作经验,不愿意接受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届生没有经验,又没有资源”,“企业是要讲成本的,要效益的,对应届生我们还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培养”往往成为用人单位拒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理由。
  (三)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毕业生的专业构成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一大因素。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相关率”是评价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学生教育投入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指标[3]。然而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前不久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985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最高,达73%,而在专科毕业生中,这一指数最低,为62%[4]。为什么“专”的反而不“专”呢?其原因在于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了如专业划分过细,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等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换言之,如果学生花很大精力全面学习一个专业的知识,却无法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意味着教育投入浪费。因此,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已经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大学生的择业意识与自身素质欠缺
  人力资源市场本身供过于求,加之金融海啸刚刚呼啸而过,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俨然难上加难。但是仍有专家指出,其实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难的是一步到位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5]。可见,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至关重要,不免成为造就本应光明的就业前景与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的一道鸿沟。
  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一是择业意识薄弱。部分准毕业生择业意识形成得太晚,很多大学生到了三年级时都尚未形成明确的择业意识。二是综合素质缺憾,主要体现在学业不精、社交能力欠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三是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的期望明显过高,而且学历越高的学生越容易犯这个毛病,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典型的高期望表现就是在待遇水平上有理想化倾向,而这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可能会为此失去不少不错的就业机会。此外,对职业的期望过高还表现在对工作性质的高期望上。为数不少的学生一开始就希望能找到带有自主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这虽然显示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特征,但过于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丧失,也更易导致挫折与失败。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面对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大学生存在着明显不适应,恐慌、胆怯、压力大这些字眼很能刻画他们求职时的心理状态。造成自我评价混乱、挫折耐受力低、自卑心理严重,这些因素弱化了毕业生自身捕捉机会的能力,对健康就业十分不利。五是高摩擦性失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其所学的专业和具备的工作能力,与市场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很多时候都无法快速匹配,这种就业错位就造成大学生过渡性就业、频繁“跳槽”等现象,高的摩擦性失业自然又增加了就业难度。
  (五)市场供需信息不畅,大学生就业方式单一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的能力素质,而且也取决于信息渠道是否畅通。虽然各级政府和大学生就业部门正在建立和规范就业市场,开拓多种信息渠道,但远远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大学生就业部门由于受资金、人员、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信息服务还不到位,企业用人找不到学生,学生就业找不到企业,信息不对接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大学生就业主要依靠学校为其联系用人单位,举行“双选会”,大学生就业方式单一。
  
  三、以市场为导向开创毕业生就业教学工作新局面
  
  存在决定意识。学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是他们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最多的时段,全方位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甚为重要。在毕业生就业教学工作上也必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时调整培养方案,适应市场需求,以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6]
  校方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毕业生就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等环节来进行。一是要掌握当前的经济形势,深入分析就业形势,以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二是要落实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去,树立城乡一体、务工务农都是就业的新观念。三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不断创新、自食其力的观念。四是要帮助学生准确定位,鼓励大学生要适时放下身段,在大大小小的磨砺中不断完善自我,适应社会需求,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在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公关形象,健康的就业心理,辅导求职技巧,提高实战能力,从而提高择业成功率。
  其实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要在毕业生中开展,而应当跟进学生的课程,与学生的学业进程齐头并进。在调查摸清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院党政领导集中作报告、系部负责人、团委、学生会主持召开座谈会,班主任老师个别重点辅导等形式,宣传讲解党和国家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学院的就业前景,领导重视程度,指导和实施就业的时间安排,以及具体程序、方法等,疏导除毕业生以外的所有学生消除恐慌感,既要有思想准备,又要确保完成学业。
  (二)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坚持“双证”与“多证”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根据市场及企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调整,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一是体现宽厚基础。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科学视野对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三是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四是超前性、前瞻性。以社会长远利益为根据,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学校要不断探索多种培养模式,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要加强与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的合作与联系,广开就业渠道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部属院校划归地方管理,原来主要依靠行业内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再加之高校专业门类的不断增加,行业内就业的局限性越来越凸现出来。因此,广开就业渠道,拓宽就业方式,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当务之急的工作。
  第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推荐毕业生。在请进来方面,各高校已经有了成型的做法,但在走出去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从事就业工作人员及就业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同时还要注意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走出校园,走访企业,对了解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与用人单位接触,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数量需求和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二是增进感情。通过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解,互通情况,增进友谊。三是通过实地考察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包括规模,效益、地理环境)等,为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帮助。四是通过参加各种关于就业工作的会议,收集信息,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第二,要加大与各地人才市场的合作,拓宽就业方式和就业信息渠道。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方式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外,还应探索和开发新的就业方式。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网络招聘或人才代理由于具备大力拓展网络应聘的特点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信息优势,办理落户、人事代理等相关手续的特殊条件,已经成为当地人力资源配置的主力军,将会成为今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发展趋势,我国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政府主导的人才市场已经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条件。
  
  四、结语
  
  众所周知,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学校总数、教师与学生数大量增加,但是,与此同时与日俱增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举国上下对此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我们对年复一年的毕业生就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面对挑战,戒骄戒躁,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始终坚持以市场为目标,不断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文件辅导》编写组.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文件辅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2]原春琳.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元年来了.[J].《中国青年报》,2008.11.
  [3]孙文博.北京交通大学2006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综合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1.
  [4]麦可思2008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P].http://www.mycos.com,2008.
  [5]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珠三角农民工为例,从家庭婚姻伦理、道德规范与职业理想、消费伦理、人格尊严和政治伦理、意志品格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对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状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流动人口伦理与道德状况的变迁态势,并对此进行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珠三角;新老两代农民工;伦理与道德;变迁    一、珠三角两代农民工的变迁态势    具有代表性的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段成荣的
期刊
摘 要:1928年10月至1930年底,张静江主政浙江,为把浙江建设成为一个模范省份以为全国各省之表率,他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治浙主张,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其中他积极推进浙江电力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张静江;浙江;电力    张静江(1877-1950),名人杰,浙江吴兴南浔镇人,早年到法经商,以巨资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后又扶助蒋介石登上权
期刊
摘 要:黔东南苗族服饰是我国苗族服饰中最为雍容华贵,工艺最为精湛,造型最为独特,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服饰系统,是苗族人民的一部“无字的史书”。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地区许多珍贵的苗族古装大量流失,作为文化载体的传统服饰的流失,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旨在以苗族古装大量流失的方式与经过为突破口,来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苗族服饰文化;古装流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一、苗族
期刊
摘 要:当今对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的激励问题已有了许多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而对于公共部门等非营利性组织的激励问题并未得到同样程度的重视。随着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有必要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进行与时俱进的探讨和研究。文章就现在我国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如何激
期刊
摘 要:我国当代的刑法学研究方法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妨碍了我国刑法学理论的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当代我国与国外刑法学研究方法的差异,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学研究理论,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刑法学研究方法,进而推动我国刑法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刑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理论基础;主体;研究途径    法学方法论是研究主体抽象的世界观在法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集中反映了
期刊
摘 要:现今各大高校普遍存在高额银行贷款现象,过大的银行贷款规模将导致学校债务支出大,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教育业的正常发展。本文从现状出发,分析了贷款产生的原因与风险,然后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建立起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以及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出控制高校投资贷款风险的措施,对于解决高校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控制高校投资贷款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投资贷款;风险控制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及其日益突出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还很缓慢。造成其举步不前的原因同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不足有关。另外,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缺乏,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也是造成其近年来发展缓慢的又一因素,文章揭示了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政策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期刊
摘 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体系建设是政府引导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安徽省在信用体形建设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调查分析探讨安徽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阶段性进展,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信用体系;建设;安徽;对策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期刊
摘 要:严羽《沧浪诗话》向被目为“以禅喻诗”的典范,一般认为其对情感在诗中的作用甚少涉及。事实上,严羽非常重视“情性”在诗中的重要作用,将其提高到诗的本质的高度。具体表现就是对怨情之作和作品思想性的重视。  关键词:《沧浪诗话》;情性;怨情;思想内容    严羽《沧浪诗话》被认为是宋代诗话的殿军之作,其中许多理论在后代产生巨大影响。以禅喻诗、“妙悟”说、“别材”、“别趣”说、“兴趣”说等深入人心。
期刊
摘 要:《南极大冒险》在惊险中更有温情和感动,贯穿影片始终的是一种“揪心”,因狗有灵性而揪心,人有良心而温暖;因尊重生命而冒险方显值得,人犬互助互爱而凸现了和谐。“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契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英明公平,智慧勇敢”符合中国观众对精英的社会责任期盼。“团结忠诚,信义仁爱”是中国观众坚守的道德理念。正是《南极大冒险》隐含了丰富的东方文化价值,才使这部电影在中国甚至东方引起轰动,取得巨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