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先进群体,他们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然而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导致犯罪事件屡见不鲜,甚至呈现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犯罪特点的分析,总结大学生犯罪的特点,进而提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犯罪 大学生 预防机制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几年信息时代带给大学生很多诱惑,关于大学生犯罪的悲剧性新闻不绝于耳,作为一名老师,深刻感受到大学生犯罪在如今的校园里频繁发生。大学生管理是建立在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所以大学生犯罪带来的危害也直接反应到这三个管理主体中。除此之外,大学生犯罪给自身带来巨大的伤害,有些甚至会影响一生。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大学生犯罪同其他犯罪一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大学生多数均为年满16周岁的青年,所以犯罪主体满足刑法中定罪的年龄要求,一旦触犯刑法,都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1.犯罪类型以盗窃案为主,并且呈现出共同犯罪。多种犯罪类型中,犯罪嫌疑人利用周围同学的信任,实施盗窃行为。这类案件的发生与大学生社会阅历息息相关。共同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有组织、有目的的纠合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是比单独犯罪更为复杂、社会危害性更大的犯罪形态。
2.以犯罪动机来看,大学生犯罪存在一定的临时起意性,作案地点多为熟悉的场所,主要集中于熟悉的大学校园(包括学生公寓)和校园周边的公共场所;作案对象多为犯罪嫌疑人所熟悉的对象。
3.高智能化犯罪率上升。犯罪手段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性、高危害性、反侦查性的特点。例如,借助互联网、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行为;这种犯罪形态需要作案人具备高科技专业知识,进行周密计划,犯罪得手后伪造案发现场,这类犯罪主体都具有反侦查意识,使调查处理难以界定,从而逃脱惩罚。
4.无因性。所谓“犯罪无因性”,并不是指某件犯罪没有原因,而是指该起因在通常观念中远远不足以成为犯罪原因。例如因为个人利益与他人发生口角,宿舍舍友睡觉打呼噜,对助学金评定不满,对评优工作不满等。这类大学生犯罪案件在发生时证据明确,容易侦破,无因性的特点就导致犯罪主体没有时间制定详细的犯罪计划。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多元性的变化,这成为当今大学生犯罪的一个社会因素。
二、导致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我国社会转型、西方思潮、市场经济三个方面。社会转型期,必然是各种价值观充斥社会,对主导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产生冲击。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数学校已经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社会需求的冲击,进行适当的调整。新旧模式的相互博弈,势必会对主导价值观产生挑战,具体就表现为作为新时代的革新者,难免会有一些人为了追求自身发展而不择手段。
第二,家庭成员的错误示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领路人。家长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据专家分析,溺爱型家庭、失和型家庭、放任型家庭、打骂型家庭等四种家庭的孩子较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课程安排上的滞后性,例如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课堂上通过传统形式的授课模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意识,但这样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与现在大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冲击,都会对这种传统模式带来影响。
最后,大学生犯罪从主体的主观方面来讲,大学生情绪易激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承载着家长的希望,然而家人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遇到挫折时容易冲动或者愤怒,常常對周围环境产生厌恶,这里表现为厌恶学习,喜欢任何人顺从自己,稍微不如意,就会出现偏执。这种偏执的心理会导致激情犯罪的频繁发生。
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机制
1.原生家庭教育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性格存在多种表象,家庭成员的这种言传身教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奠定基础。首先,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获取学生的信息,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在校生活情况。其次,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律意识。所以说家庭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和良好性格养成。及时纠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错误认知。
2.学校的正确引导和约束能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推进高校法制教育,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当代大学生首先应当树立健全的人格,高校建立道德法律的思政观念教理念。在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人际关系以及引导大学生性和恋爱方面等问题。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从心理辅导以及咨询方面入手,完善心理辅导、咨询的程序。
3.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关注以及大学生犯罪后的矫正认知应该更加人性化,这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框架。全民普法教育势在必行,司法部门可以不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与高校联合,进行“法律进校园”活动。高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诱惑,从学生成长和外围环境的影响角度出发,净化大学周边环境十分必要,高校辖区政府部门应该对这类娱乐场所进行规范,管理,定期对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参考文献:
[1]莫洪宪,王登辉.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5).
[2]孙倩.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6(上).
[3]于忠辉,潘月游.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探讨[J].高教研究.2013,10.
[4]赵艳.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01.
作者简介:韩晶晶(1986—),女,汉族,陕西渭南人,西安思源学院理工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法学。
关键词:犯罪 大学生 预防机制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几年信息时代带给大学生很多诱惑,关于大学生犯罪的悲剧性新闻不绝于耳,作为一名老师,深刻感受到大学生犯罪在如今的校园里频繁发生。大学生管理是建立在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所以大学生犯罪带来的危害也直接反应到这三个管理主体中。除此之外,大学生犯罪给自身带来巨大的伤害,有些甚至会影响一生。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大学生犯罪同其他犯罪一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大学生多数均为年满16周岁的青年,所以犯罪主体满足刑法中定罪的年龄要求,一旦触犯刑法,都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1.犯罪类型以盗窃案为主,并且呈现出共同犯罪。多种犯罪类型中,犯罪嫌疑人利用周围同学的信任,实施盗窃行为。这类案件的发生与大学生社会阅历息息相关。共同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有组织、有目的的纠合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是比单独犯罪更为复杂、社会危害性更大的犯罪形态。
2.以犯罪动机来看,大学生犯罪存在一定的临时起意性,作案地点多为熟悉的场所,主要集中于熟悉的大学校园(包括学生公寓)和校园周边的公共场所;作案对象多为犯罪嫌疑人所熟悉的对象。
3.高智能化犯罪率上升。犯罪手段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性、高危害性、反侦查性的特点。例如,借助互联网、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行为;这种犯罪形态需要作案人具备高科技专业知识,进行周密计划,犯罪得手后伪造案发现场,这类犯罪主体都具有反侦查意识,使调查处理难以界定,从而逃脱惩罚。
4.无因性。所谓“犯罪无因性”,并不是指某件犯罪没有原因,而是指该起因在通常观念中远远不足以成为犯罪原因。例如因为个人利益与他人发生口角,宿舍舍友睡觉打呼噜,对助学金评定不满,对评优工作不满等。这类大学生犯罪案件在发生时证据明确,容易侦破,无因性的特点就导致犯罪主体没有时间制定详细的犯罪计划。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多元性的变化,这成为当今大学生犯罪的一个社会因素。
二、导致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我国社会转型、西方思潮、市场经济三个方面。社会转型期,必然是各种价值观充斥社会,对主导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产生冲击。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数学校已经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社会需求的冲击,进行适当的调整。新旧模式的相互博弈,势必会对主导价值观产生挑战,具体就表现为作为新时代的革新者,难免会有一些人为了追求自身发展而不择手段。
第二,家庭成员的错误示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领路人。家长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据专家分析,溺爱型家庭、失和型家庭、放任型家庭、打骂型家庭等四种家庭的孩子较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课程安排上的滞后性,例如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课堂上通过传统形式的授课模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意识,但这样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与现在大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冲击,都会对这种传统模式带来影响。
最后,大学生犯罪从主体的主观方面来讲,大学生情绪易激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承载着家长的希望,然而家人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遇到挫折时容易冲动或者愤怒,常常對周围环境产生厌恶,这里表现为厌恶学习,喜欢任何人顺从自己,稍微不如意,就会出现偏执。这种偏执的心理会导致激情犯罪的频繁发生。
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机制
1.原生家庭教育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性格存在多种表象,家庭成员的这种言传身教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奠定基础。首先,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获取学生的信息,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在校生活情况。其次,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律意识。所以说家庭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和良好性格养成。及时纠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错误认知。
2.学校的正确引导和约束能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推进高校法制教育,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当代大学生首先应当树立健全的人格,高校建立道德法律的思政观念教理念。在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人际关系以及引导大学生性和恋爱方面等问题。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从心理辅导以及咨询方面入手,完善心理辅导、咨询的程序。
3.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关注以及大学生犯罪后的矫正认知应该更加人性化,这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框架。全民普法教育势在必行,司法部门可以不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与高校联合,进行“法律进校园”活动。高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诱惑,从学生成长和外围环境的影响角度出发,净化大学周边环境十分必要,高校辖区政府部门应该对这类娱乐场所进行规范,管理,定期对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参考文献:
[1]莫洪宪,王登辉.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5).
[2]孙倩.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6(上).
[3]于忠辉,潘月游.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探讨[J].高教研究.2013,10.
[4]赵艳.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01.
作者简介:韩晶晶(1986—),女,汉族,陕西渭南人,西安思源学院理工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