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数学课堂仍然存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这样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提升。根据新课标,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地位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对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形成一种自觉意识,从而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上的重要性。而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思维和见解,交流彼此的观点,这样才能真正如课标所言,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的课堂氛围才是宽松、和谐的呢?笔者认为,学生感觉轻松、愿意思考、交流、敢于暴露问题的课堂就是宽松、和谐的。因此,我常跟学生说:“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天堂’。”我这样说的意思是鼓励学生在课上要勇于发言,不要因为害怕出现错误而不敢、不愿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只有在课堂上暴露出了自己的错误,才可能在作业、考试中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而当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分析问题中出现错误时,我也没有责备,而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
在这样一个产生错误——分析错因——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这样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人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人说:“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也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显得很自信,敢于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和质疑,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就要做到:所有的例题、习题,教师都不包办,尽量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所有的公式、定理、性质、结论,教师都不直接给出,而是通过一个问题或者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什么是同类项?请举几个同类项的例子。(同桌或同组内相互考查,一个人写一个单项式,其他人各写一个它的同类项)2.同类项的合并,依据的是哪一个运算律?3.对于式子3x2y3-5x2y3你能够合并吗?2m+n呢?4.你能不能尝试归纳一下你是如何合并同类项的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交流,学生基本上都能判断同类项并合并了,于是我就安排了几个简单的练习。在进行了简单的合并同类项的练习之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2(a+b)与3(a+b)是同类项吗?请说明理由;2.能不能计算2(a+b)+3(a+b)?它与合并同类项有什么类似的地方?这两个问题提高了难度,不仅考查学生对同类项的辨析,还渗透了类比、整体的数学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未告诉学生如何合并同类项,如何判断同类项,但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都在不停地思考、总结,同样掌握了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也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给学生提问与解答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我们面对的学生学习的态度、能力各不相同,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尽相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又当如何处理呢?
笔者认为,应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即让学生自己提问,学习小组内各自尝试解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巡视教室,汇总共性的、学习小组难于解决或是解决不够完整的问题,再统一引导学生重新思考。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己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学生的自信心才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被激发,课堂效率才能被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地位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对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形成一种自觉意识,从而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上的重要性。而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思维和见解,交流彼此的观点,这样才能真正如课标所言,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的课堂氛围才是宽松、和谐的呢?笔者认为,学生感觉轻松、愿意思考、交流、敢于暴露问题的课堂就是宽松、和谐的。因此,我常跟学生说:“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天堂’。”我这样说的意思是鼓励学生在课上要勇于发言,不要因为害怕出现错误而不敢、不愿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只有在课堂上暴露出了自己的错误,才可能在作业、考试中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而当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分析问题中出现错误时,我也没有责备,而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
在这样一个产生错误——分析错因——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这样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人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人说:“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也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显得很自信,敢于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和质疑,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就要做到:所有的例题、习题,教师都不包办,尽量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所有的公式、定理、性质、结论,教师都不直接给出,而是通过一个问题或者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什么是同类项?请举几个同类项的例子。(同桌或同组内相互考查,一个人写一个单项式,其他人各写一个它的同类项)2.同类项的合并,依据的是哪一个运算律?3.对于式子3x2y3-5x2y3你能够合并吗?2m+n呢?4.你能不能尝试归纳一下你是如何合并同类项的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交流,学生基本上都能判断同类项并合并了,于是我就安排了几个简单的练习。在进行了简单的合并同类项的练习之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2(a+b)与3(a+b)是同类项吗?请说明理由;2.能不能计算2(a+b)+3(a+b)?它与合并同类项有什么类似的地方?这两个问题提高了难度,不仅考查学生对同类项的辨析,还渗透了类比、整体的数学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未告诉学生如何合并同类项,如何判断同类项,但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都在不停地思考、总结,同样掌握了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也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给学生提问与解答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我们面对的学生学习的态度、能力各不相同,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尽相同。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又当如何处理呢?
笔者认为,应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即让学生自己提问,学习小组内各自尝试解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巡视教室,汇总共性的、学习小组难于解决或是解决不够完整的问题,再统一引导学生重新思考。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己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学生的自信心才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被激发,课堂效率才能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