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补白培养语用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课文在叙述的过程中会省略一些情节,留下的“空白”有些在段落中,有些则在文本的结尾处,这些空白处并不是作者写作时的疏忽,而是写作的策略,留给了学生遐想的空间。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利用留白,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说出隐藏在文字里的故事,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给文本进行补白呢?
  一、在教学难点处补白
  教材选用的文章都是语言典范,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多品味词语和句子的内涵,鼓励他们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感受文本中作者没有说出的内涵,既学习词句的运用,又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在教学时,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容易理解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师可利用补白艺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故事《大禹治水》流传千古,课文讲述了大禹坚持治理洪水13年,最终开通河道,为百姓造福的故事,教学难点是感受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突破这个难点,我抓住句子“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大禹第一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听见孩子哇哇的哭声,他……;大禹第二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听见妻子在教儿子叫爸爸,他……;大禹第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他……。让学生大胆设想大禹三次路过家门的具体场景,体会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里的补白为学生理解主人公的伟大精神搭建了知识的桥梁,突破了教学难点,成为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二、在文本主题处补白
  文本的主题思想渗透于文章始终,体现了写作意图。如果采取逆向思维,用补白与文本故事情节截然相反的内容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会使学生的思维领域变得开阔起来,思维方式也就隨之变得更加灵活。
  《雪孩子》一文中的第9~14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结局: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后化成了一朵白云。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雪孩子纯洁美丽的心灵这个主题,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象补白:“假如小白兔一开始就自以为高大无比,对雪孩子很不友好,还跟它吵架,那么雪孩子会怎么样?”问题一经抛出,学生都感到非常意外,惊讶片刻后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雪孩子会不理小白兔,有的说雪孩子就不会舍身去救小白兔……接着我播放动画片《雪孩子》中救小白兔的片段,让学生感受雪孩子善良、勇敢的品质,然后启发学生给文本结尾补白:假如第二年,雪孩子又来了,小白兔会怎么做呢?这是一个情理交融的训练,直指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给文本补白的时候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行为,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纯洁善良这一品质的崇敬之情。
  三、在标点符号处补白
  标点符号是文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所占位置很小,但在表情达意时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当抓住标点符号进行补白练习,不但可以巩固课文知识,加深对本文的印象,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风娃娃》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一段精彩的补白。大屏幕出示课文的第7自然段,请学生说说读完这段知道了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学生都说因为风娃娃不懂事,帮了倒忙,惹得人们都生气了。我就追问:“那么,你能接下去补全省略的内容吗?”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例子中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样抓住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处补白,当堂生成了很多的精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开发,语言表达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我们要利用补白艺术来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把书本读懂,把书本读“厚”,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中山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教学意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统编本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第一学段中采用对韵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识字。笔者结合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古对今》的教学设计,让学生
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地学习;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不仅为了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  情境教育就是为儿童创设主动学习,使儿童享受人生幸福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儿童的思维罩上情感的色彩,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潜在智慧就在情感的触动下生发出来。捕捉教学情境亦然,就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生本教育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线语文教师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探寻实现“生本课堂”的途径。以下是笔者的探索和思考。  一、立足“学”之本,构建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使他们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得到发展。实现生本课堂,我觉得首先要从学生的“学”入手,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基础的有效 “先学” 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应当在学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与其他的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单独针对具体的文本展开教学,就会切断原本联系紧密的文本类群。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由于篇幅相对短小、内容相对浅显,又被称为小古文。由于当前都以白话文的阅读为主,学生对于小古文的解读和认知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小古文时,教师先要以白话文作为前奏,为学生搭建走进小古文的阶梯。鉴于此,笔者以为强化小古
统编本教材提出的“语文要素”这个概念,即语言训练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这些“语文要素”都有机地分布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之中,让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抓手。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让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呢?  下面,我结合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这两课的实际教学过程,来谈谈怎样聚焦语文要素,使得教学目标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想象的契机,使学生乐于动口,勤于动笔,有效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插图的空白点入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相互呼应,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课文插图经常会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力是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策略、评价、鉴赏以及运用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是高阶的思维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力,主要基于教材,关联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保证阅读的“量”,并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学习方式与练习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提取、意义理解、观点阐释、形成观点、表达创新等能力,达成阅读的“质”。在此过程中,教材是重要的“孵化器”。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既是学生阅读感悟的对
小说是对生活现象的描摹,常常会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并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与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因此,小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探索人物形象的过程。还原法是探索人物形象特征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情节还原,厘清脉络,了解冲突  小说与生活的不同,就在于小说充满着“情节感”,因此,采用情节还原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更深刻。  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
课标强调:“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文插图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文插图,充分挖掘整合,以便真正实现学生与课文、作者、编者的深度对话,让课堂溢出精彩。  一、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观察却不够细致,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习作表达能力。
以兒童的视角看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