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探索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捷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对生活现象的描摹,常常会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并通过一定的表达技巧与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因此,小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探索人物形象的过程。还原法是探索人物形象特征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情节还原,厘清脉络,了解冲突
  小说与生活的不同,就在于小说充满着“情节感”,因此,采用情节还原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更深刻。
  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还原故事情节入手展开阅读。首先让学生梳理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然后,让学生围绕着“半截蜡烛”按图索骥,说说小说主要围绕半截蜡烛写了哪些事件,最后,教师再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出“點燃—吹熄—重新点燃—端起—夺回—端起—熄灭”的情节脉络图。这样一来,本来一篇长长的小说就被还原成了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情节脉络图。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围绕着这些故事情节,小说是怎样一波三折地展开的?就这样,把小说教学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借助板书或者课件中的情节脉络图对文本内容进行还原,突出了小说中情感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无论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一波三折,人物的性情都是随着不同环境的波动而变化的,是矛盾冲突体现的结果。
  二、人物还原,走近人物,丰富认识
  在情节还原以后,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产生的格局基本上趋于融合,这对让学生借助矛盾冲突了解人物形象起到了推动作用。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搜集跟人物形象相关的资料,以便于学生从中获得人物形象的更多信息,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爱之链》一文中的人物主要有“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三个。文中对于这三个人物形象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虽然不多,但是穿透力极强,并且人物也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乔伊:因工厂倒闭心里很凄凉→面带微笑帮助老妇人→愣住
  老妇人:看到乔依紧张地闭上眼睛→满脸感激→留钱离去
  女店主:极度疲劳→面带微笑为老妇人服务→潸然泪下
  这个变化的过程,只有经过细细品读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不妨采取还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果没有乔依的乐于助人,也就没有老妇人给女店主的帮助,这种爱的链条也就不可能衔接上,同样,正是因为有了乔依、老妇人等良好精神品质的体现,才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爱之链。
  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使学生对人性有更多的了解,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人性还原,透过本质,深度感受
  在小说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通过对人性本质的探讨,探究出世道真情,促进学生良好社会观、价值观的形成。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主人公林冲是梁山108条好汉之一。在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进行还原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借此让学生体会到好汉的真性情,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好汉,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品质“行侠仗义,乐善好施,豪气干云……”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品质。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的最大魅力就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社会百态以及历史事件等的描摹来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还原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形象的探索之旅。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王俊/图  我的成长日记  妈妈生下蛋后,爸爸把蛋放在它的脚蹼上,用体温孵化。孵化的时候,爸爸不能工作,妈妈又回到海中补充生产时消耗的营养。  我刚孵化出来的时候,长着一身蓬松的绒毛,是灰色或淡灰褐色的。此后的3-5周内,我大部分时间是在父母脚背上度过的。要吃东西的时候,就把嘴巴伸进爸爸妈妈的嘴里去寻找。  我吃得很多,长得很快。一旦褪去了刚刚出生时的绒毛,就能到海里游泳了。  想了解我吗?  遇
“视觉化策略”是指读者根据文字讲述的动作、人物、场景等信息,在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通过对绘本《一条大鱼向东游》中“视觉化策略”的运用加以分析,试图在绘本阅读教学方面给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绘本教学”是阅读教学炙手可热之“物”,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大放异彩,引得不少小语界名流为之“倾心”。同时,有关儿童阅读的探究也为当今小语人另辟蹊径,绘本逐渐成为许多教师开辟“战场”的
“讲故事”是统编本教材的重要语文要素,特别是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师要善用讲故事这种方式。通过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讲故事,促进学生理解语文。讲故事不仅是学生的话语方式,更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方式、生活方式。  “讲故事”作为语文要素,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语言表达思路不清晰、故事讲述不完整、故事讲解无趣味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讲故事的支架,构筑“故事
【教学意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统编本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第一学段中采用对韵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识字。笔者结合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古对今》的教学设计,让学生
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地学习;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不仅为了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  情境教育就是为儿童创设主动学习,使儿童享受人生幸福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儿童的思维罩上情感的色彩,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潜在智慧就在情感的触动下生发出来。捕捉教学情境亦然,就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生本教育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线语文教师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探寻实现“生本课堂”的途径。以下是笔者的探索和思考。  一、立足“学”之本,构建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使他们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得到发展。实现生本课堂,我觉得首先要从学生的“学”入手,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基础的有效 “先学” 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应当在学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与其他的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单独针对具体的文本展开教学,就会切断原本联系紧密的文本类群。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由于篇幅相对短小、内容相对浅显,又被称为小古文。由于当前都以白话文的阅读为主,学生对于小古文的解读和认知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小古文时,教师先要以白话文作为前奏,为学生搭建走进小古文的阶梯。鉴于此,笔者以为强化小古
统编本教材提出的“语文要素”这个概念,即语言训练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这些“语文要素”都有机地分布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之中,让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抓手。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让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呢?  下面,我结合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这两课的实际教学过程,来谈谈怎样聚焦语文要素,使得教学目标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想象的契机,使学生乐于动口,勤于动笔,有效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插图的空白点入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相互呼应,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课文插图经常会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力是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策略、评价、鉴赏以及运用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是高阶的思维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力,主要基于教材,关联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保证阅读的“量”,并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学习方式与练习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提取、意义理解、观点阐释、形成观点、表达创新等能力,达成阅读的“质”。在此过程中,教材是重要的“孵化器”。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既是学生阅读感悟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