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建平等和谐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3.改变学习方式,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探索,主动合作,自己获取?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了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4.“主题阅读”,彰显活力。
“主题阅读”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课堂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灵活地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内设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重理解,最终通过主题形式建构开放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4.1“主题”统率,资源打包。确定单元教学主题→选定精读、略读篇目→收集美文阅读、经典诵读资料→形成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了切实保证“主题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施,我校语文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等,确定单元教学主题。围绕主题,选定教材当中的精读篇目、略读篇目,同时教师搜集美文阅读、经典诵读的文本资料,细品佳作,加工处理,对相关联的作品进行比较、整合,形成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包。
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包是在教材基础上的扩展,它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增加课堂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外阅读量不够、效果不佳的问题,切实保证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4.2课堂实践,精略结合。精读品悟(选定的教材中的精读篇目) 略读感悟(教材中的略读篇目、美文阅读篇目、经典诵读篇目)。“精读品悟”的是选定的教材中的精读篇目。教材是许多学者专家的智慧结晶,虽不尽善尽美,但很多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佳作范本。所以每个单元,我们都围绕主题确定1~2篇精读篇目,按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的步骤学习,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2~3课时。
“略读感悟”的是教材中的略读篇目、美文阅读篇目、经典诵读篇目。一节课上可以学习1篇文章,也可以学习2篇,甚至4、5篇文章。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是美文阅读篇目、经典诵读篇目,或是三者兼顾。我们采用的是“围绕主题,提出问题→品读比较,处理信息→活动体验,交流展示→情感诵读,升华主题”的步骤。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3.改变学习方式,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探索,主动合作,自己获取?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了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4.“主题阅读”,彰显活力。
“主题阅读”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围绕主题,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主题阅读”课堂教学就是基于这种思路,把阅读教学的视野灵活地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内设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中,重过程、重生成、重理解,最终通过主题形式建构开放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4.1“主题”统率,资源打包。确定单元教学主题→选定精读、略读篇目→收集美文阅读、经典诵读资料→形成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了切实保证“主题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施,我校语文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等,确定单元教学主题。围绕主题,选定教材当中的精读篇目、略读篇目,同时教师搜集美文阅读、经典诵读的文本资料,细品佳作,加工处理,对相关联的作品进行比较、整合,形成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包。
主题阅读教学资源包是在教材基础上的扩展,它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增加课堂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外阅读量不够、效果不佳的问题,切实保证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4.2课堂实践,精略结合。精读品悟(选定的教材中的精读篇目) 略读感悟(教材中的略读篇目、美文阅读篇目、经典诵读篇目)。“精读品悟”的是选定的教材中的精读篇目。教材是许多学者专家的智慧结晶,虽不尽善尽美,但很多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佳作范本。所以每个单元,我们都围绕主题确定1~2篇精读篇目,按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熟读成诵,尝试运用”的步骤学习,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2~3课时。
“略读感悟”的是教材中的略读篇目、美文阅读篇目、经典诵读篇目。一节课上可以学习1篇文章,也可以学习2篇,甚至4、5篇文章。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是美文阅读篇目、经典诵读篇目,或是三者兼顾。我们采用的是“围绕主题,提出问题→品读比较,处理信息→活动体验,交流展示→情感诵读,升华主题”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