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有效地引导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把“快乐学习”落到实处,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正确地引导,充分而到位地发挥主导作用。譬如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现上述目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是引导其“主动学习”的前提。而鉴于幼儿思维方式具有形象、具体、直观的年龄特点,只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情趣,才能使他们敢于尝试、乐于尝试,才能使音乐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
一、在选材方面,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来精心选择一些具有幼儿鲜明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乐曲。
在不同场合出现不同音乐,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如运动时选择热烈的迪斯科;游戏时选用活泼的钢琴曲,或者根据情节选择欢乐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促使幼儿跃跃欲试,参与活动的兴致顿然提高。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如《学习解放军》、《我的小手真能干》、《小鸟小鸟你真好》、《小兔子乖乖》等等。一些节奏明快、脍炙人口为幼儿所熟悉和喜爱的流行歌曲,也可以有选择地改编成适合幼儿学习的儿童歌曲来教授,这样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二、注意创设适当的环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幼儿的思维形象具体,对形象鲜明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并主动接纳。如:在音乐活动《小熊过桥》中,我在活动室中摆放了“小桥”、“小河”、“小鱼”、“小熊”等道具,配合音乐来进行活动。幼儿很快“入境”,走上“小桥”体验小熊想过桥又胆小害怕的心境,以及“小鱼”对它的鼓励所产生的力量。在一遍遍的倾听熟悉旋律的过程中很快地掌握了歌曲。并能自发地根据歌曲的情节加进一定的舞蹈动作来进行表演。这样孩子们的兴致相当高,课上完了还意犹未尽,在一遍遍地重复着舞蹈动作。可见,环境的创设对于更好地开展音乐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乐曲是会结束的,但它留在每个幼儿心中的纯真情感却不会消失。如何把孩子心中对音乐的魅力的感受尽好地表现出来,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因此我通过欣赏、谈话、讨论、身体动作、表情、肢体语言,利用辅助材料,帮助幼儿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调动多种感官,丰富强化听到的音乐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使幼儿在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这一过程得到完美体现。
三、教师注意用心启迪,引导幼儿。
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幼儿的学习有明确目的性,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音乐欣赏课《娃娃的梦》时,我发现孩子们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自始至终笑嘻嘻的,并未有意识地理解欣赏歌曲。因此我在让幼儿对此乐曲进行第二遍欣赏时,根据音乐的情节,脸上的表情时而喜悦,时而忧伤,时而严肃……在老师的感染下,幼儿开始细听,开始思考,有的说:“这个曲子听上去有点悲伤” 。有的说:“娃娃好像不快活” 。有的则说:“娃娃有时候快活有时候悲伤” 。这时候,我乘机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编一编故事。孩子们纷纷跃跃欲试,十分投入,有的还编出了比较合理的故事情节。教师用心组成的无声语言启迪孩子们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为进一步尝试分析作品奠定了基础。又如在音乐活动《小兔子和兔奶奶》中,当教师扮演的兔奶奶老态龙钟地出现在孩子中间时,孩子们看到了觉得特别新鲜有趣,乐不可支。但随着音乐情节的深入,幼儿跟随教师的引导逐步进入了情境,进入了角色,因此歌曲也很快就基本掌握了。这首歌基本上是幼儿自学而成,且理解得比较深刻。
四、要注意留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表现的空间。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老师常常忽视幼儿的主动性,低估幼儿的能力,过分注意技巧训练,没有留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表现空间。如:为了教幼儿学唱一首歌曲,老师一遍一遍的教,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如果我们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使他们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自由地表现出来,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我们要不断告诫自己:艺术活动不是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不是艺术。艺术活动是要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画家,但如果我们保护孩子们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保护孩子们特有的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将来就会用良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内容就会更加丰富,生活的质量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音乐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一种艺术,音乐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我们要让音乐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快乐和自信,带给他们更多的美感和愉悦。因此,艺术活动是幼儿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幼儿音乐艺术活动的特有功能,让幼儿快乐地主动学习,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是引导其“主动学习”的前提。而鉴于幼儿思维方式具有形象、具体、直观的年龄特点,只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情趣,才能使他们敢于尝试、乐于尝试,才能使音乐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
一、在选材方面,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来精心选择一些具有幼儿鲜明特点、易被幼儿接受的乐曲。
在不同场合出现不同音乐,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如运动时选择热烈的迪斯科;游戏时选用活泼的钢琴曲,或者根据情节选择欢乐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促使幼儿跃跃欲试,参与活动的兴致顿然提高。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如《学习解放军》、《我的小手真能干》、《小鸟小鸟你真好》、《小兔子乖乖》等等。一些节奏明快、脍炙人口为幼儿所熟悉和喜爱的流行歌曲,也可以有选择地改编成适合幼儿学习的儿童歌曲来教授,这样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二、注意创设适当的环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幼儿的思维形象具体,对形象鲜明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并主动接纳。如:在音乐活动《小熊过桥》中,我在活动室中摆放了“小桥”、“小河”、“小鱼”、“小熊”等道具,配合音乐来进行活动。幼儿很快“入境”,走上“小桥”体验小熊想过桥又胆小害怕的心境,以及“小鱼”对它的鼓励所产生的力量。在一遍遍的倾听熟悉旋律的过程中很快地掌握了歌曲。并能自发地根据歌曲的情节加进一定的舞蹈动作来进行表演。这样孩子们的兴致相当高,课上完了还意犹未尽,在一遍遍地重复着舞蹈动作。可见,环境的创设对于更好地开展音乐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乐曲是会结束的,但它留在每个幼儿心中的纯真情感却不会消失。如何把孩子心中对音乐的魅力的感受尽好地表现出来,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因此我通过欣赏、谈话、讨论、身体动作、表情、肢体语言,利用辅助材料,帮助幼儿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调动多种感官,丰富强化听到的音乐内容。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使幼儿在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这一过程得到完美体现。
三、教师注意用心启迪,引导幼儿。
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幼儿的学习有明确目的性,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音乐欣赏课《娃娃的梦》时,我发现孩子们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自始至终笑嘻嘻的,并未有意识地理解欣赏歌曲。因此我在让幼儿对此乐曲进行第二遍欣赏时,根据音乐的情节,脸上的表情时而喜悦,时而忧伤,时而严肃……在老师的感染下,幼儿开始细听,开始思考,有的说:“这个曲子听上去有点悲伤” 。有的说:“娃娃好像不快活” 。有的则说:“娃娃有时候快活有时候悲伤” 。这时候,我乘机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编一编故事。孩子们纷纷跃跃欲试,十分投入,有的还编出了比较合理的故事情节。教师用心组成的无声语言启迪孩子们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为进一步尝试分析作品奠定了基础。又如在音乐活动《小兔子和兔奶奶》中,当教师扮演的兔奶奶老态龙钟地出现在孩子中间时,孩子们看到了觉得特别新鲜有趣,乐不可支。但随着音乐情节的深入,幼儿跟随教师的引导逐步进入了情境,进入了角色,因此歌曲也很快就基本掌握了。这首歌基本上是幼儿自学而成,且理解得比较深刻。
四、要注意留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表现的空间。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老师常常忽视幼儿的主动性,低估幼儿的能力,过分注意技巧训练,没有留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表现空间。如:为了教幼儿学唱一首歌曲,老师一遍一遍的教,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如果我们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使他们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自由地表现出来,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我们要不断告诫自己:艺术活动不是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不是艺术。艺术活动是要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画家,但如果我们保护孩子们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保护孩子们特有的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将来就会用良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内容就会更加丰富,生活的质量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音乐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一种艺术,音乐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我们要让音乐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快乐和自信,带给他们更多的美感和愉悦。因此,艺术活动是幼儿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充分发挥幼儿音乐艺术活动的特有功能,让幼儿快乐地主动学习,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